圣经与神学
九本講述浸信會歷史與神學的好書
2025-08-25
—— Wyatt Graham

我最近正在研讀浸信會的神學與歷史,覺得把自己發現的一些必讀書分享出來,或許對大家也有幫助。那就從第一本開始吧:

湯姆·內特爾斯(Tom Nettles)《浸信會》(The Baptists),第一卷:《塑造浸信會身份的關鍵人物》(Key People Involved in Forming a Baptist Identity),2005 年,蘇格蘭導師出版社(Mentor, Scotland)

湯姆·內特爾斯的《浸信會》(第一卷)簡要勾勒了浸信會早期運動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我認爲這本書很值得一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一運動中關鍵的牧師與神學家。舉個例子,我之前並不知道,威廉·基芬(William Kiffen,1616–1701)不僅是牧者,還是富有的商人,他用自己的財富支持事工。

內特爾斯提出了兩種理解浸信會起源的路徑:第一種,是以「良心自由」爲核心來界定,就像約翰·史密斯(John Smyth)、托馬斯·赫威斯(Thomas Helwys)或是 E. Y. 穆林斯(E.Y. Mullins)那樣,他們強調「靈魂在宗教事務中的靈魂自主能力」(the competency of the soul in religion),並視之爲浸信會思想的核心。第二種,則是像內特爾斯所主張的那樣,認爲浸信會的信條是從更大的基督教信仰框架中流淌出來的。

因此,他強調:「浸信會必須首先是基督徒和新教福音派,然後才能稱爲浸信會」(13 頁)。內特爾斯認同這種觀點,並稱之爲「真理一致派」(coherent-truth party)。

我自己也相信,浸信會應當把自己看作是新教內部的一個更新運動。我們首先因信基督而成爲基督徒;其次,作爲非天主教的西方基督徒,與各改革宗教派保持合一,我們是新教徒;最後,在普世教會諸多新教教派之中,我們才以「浸信會」來標識自己。

盧克·斯坦普斯(Luke Stamps)與馬修·愛默生(Matthew Emerson)《浸信會的異象:基督徒教會的信仰與實踐》(The Baptist Vision: Faith and Practice for a Believers』 Church),B&H學術出版社,2025

談到浸信會異象作爲新教內部的一場更新運動,我認爲斯坦普斯與愛默生合著的《浸信會的異象》在這一方面闡述的很好。他們在書中這樣解釋道:

「我們將提出一個有關浸信會未來的具體願景——一個更明確、更刻意地定位於『獨一、聖潔、大公、使徒性的教會』內部的更新運動。正如我們將在本書第一部分所論述的,浸信會基督徒首先是基督徒,其次才是新教和福音派基督教的一個特定表達。唯有從這種廣義的大公(catholic)與改革宗(reformational)立場出發,浸信會才能有效地提出自己根據聖經不斷改革與更新的主張。」(3 頁)

順便說一句,他們之所以提出這個異象(我也很認同),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對浸信會起源的理解。他們解釋道:

「浸信會出現在 17 世紀英格蘭分離派運動的背景下,而英格蘭分離派又源於英格蘭宗教改革。」(28 頁)

不過,這種看法只是關於浸信會起源的三種常見說法之一,這三種說法可以這樣分類:

  1. 浸信會使徒承續論(Baptist successionism,如「地界主義」(Landmarkism)、《血路》(Trail of Blood,該書由美南浸信會牧師詹姆斯·米爾頓·卡羅爾 [James Milton Carroll] 於 1931 年所著,收錄了他關於浸信會歷史的五篇演講。他在書中提出浸信會是從最早的基督徒一脈相承而來的觀點。譯註))
  2. 重洗派發展的結果(Anabaptist kinship view)
  3. 英格蘭分離主義者(English Separatist view)

斯坦普斯與愛默生認同第三種觀點,他們解釋說:

「英格蘭分離派論是關於浸信會起源最有歷史可信度的看法。早期浸信會是從那些脫離國教、旨在建立更遵循新約規範的會眾中興起的。我們通常稱這些教會爲『會眾制』(congregationalist),因爲他們尋求建立由『可見的聖徒』(visible saints)組成的獨立會眾。」(29 頁)

順便說一句,他們還給出了一個關於地方教會的新定義,這個定義成了我最喜歡的定義(143 頁):

「浸信會是由可見的聖徒組成的立約群體,他們彼此承諾,一同行在主耶穌基督的管教與秩序中。」

我在自己寫的那篇有關地方教會的文章裡,也採取了類似的思路。

馬修·賓厄姆(Matthew Bingham)《正統激進派:英國內戰中的浸信會身份認同》(Orthodox Radicals: Baptist Identity in the English Revolution),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

在《正統激進派》一書中,馬修·賓厄姆的核心論點是:在 17 世紀 40 年代以及英格蘭共和時期(Interregnum),一些英格蘭的會眾制教會開始拒絕嬰兒洗禮。然而,由於當時尚未形成一個明確且自覺的「浸信會」教派身份,這些人更準確的稱呼應是「傾向浸信會的會眾制信徒」(baptistic congregationalists),而非教派意義上的浸信會成員。

雖然他的這一論點仍會遭到學界挑戰,而且我懷疑,這個過程可能並不像賓厄姆描繪的那樣簡單明了。但總體上,他所說的「特別浸信會(Particular Baptists)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由會眾制背景中興起」的觀點,似乎是站得住腳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特別浸信會或「傾向浸信會的會眾制信徒」(用賓厄姆的說法)在許多方面與約翰·歐文或約拿單·愛德華茲有共同之處。但也可以認爲,浸信會更徹底地貫徹了會眾制的邏輯:建立一個由「重生的信徒」組成的會籍,從而避開了一些會眾制教會(公理會)在「半途之約」(Halfway Covenant)問題上的爭論。

我自己沒有足夠的歷史功底來完全驗證賓厄姆的論證,但整體來說,他的觀點在我看來是合理的。不過,正如一位做歷史研究的朋友對我說的那樣,這一論點並不能完全適用於所有特別浸信會,因此將來可能還需要進一步修正。

馬修·愛默生(Matthew Emerson)、克里斯托弗·摩根(Christopher Morgan)、R. 盧卡斯·斯坦普斯(R. Lucas Stamps)主編《浸信會與基督教傳統》(Baptists and the Christian Tradition),B&H學術出版社,2019

作爲一本多位作者合著的作品,《浸信會與基督教傳統》並不總是強調浸信會獨特的重點,因爲它的目的是展示浸信會如何置身於福音派或新教運動之中,並與早期教會保持一致。

我特別喜歡浸信會神學家W. 麥迪遜·格雷斯(W. Madison Grace)所寫的那一章,因爲他強調了一點我認爲至關重要的內容:浸信會必須認同《尼西亞信經》所表達的「古典教會論」(classic ecclesiology):教會是「獨一、聖潔、大公、使徒性的」(one, holy, universal, and apostolic)。「在歷史上,浸信會一直持守這種古典教會論。」(110 頁)

更詳細地說,格雷斯寫道(111 頁):

「『教會』(ἐκκλησία)一詞原意是『聚會』,這一點眾所周知,但它的含義不僅僅是人群的聚集。教會並不只是『在一個地方聚在一起的人』,它還有目的、禮儀、信仰與信條。早期這種更豐富的『教會』理解,可以在愛任紐(Irenaeus)的信仰告白中看到。他稱『教會……分佈在全世界,直到地極』。在這種更寬泛的定義中,那些具體而重要的教義肯定——目的、禮儀、信仰與信條——旨在代表整個教會的傳統與信仰。按照早期基督徒的邏輯,否認這一理解,就會讓人質疑其是否有資格成爲教會成員。正如《使徒行傳》十五章所顯示的那樣,我們看到早期教會延續了一種傳統:將教會的成員範圍限定在某一特定群體所持守的信仰或信條之內。」

他還補充說( 111–112 頁):

「在具體討論這些特徵之前,必須指出,古典教會論同時肯定了普世教會與地方教會。教會既可以在地方層面理解,如家庭教會或地區教會;也可以在普世層面理解,即耶穌基督的身體。這也是爲什麼在教父們看來,分裂是危險的。作爲蒙贖之人的群體,普世教會的基督徒與世界各地所有蒙贖的群體相連。在早期教會時代結束之前,教會的可見性與不可見性這兩方面都得到了確認,儘管這種確認在表述上並不完全一致,且後來還有進一步的發展。但無論如何,對早期教會來說,『蒙贖之人的群體』應該廣泛地被表達爲『獨一、聖潔、大公並使徒性的』教會。」

斯坦利·福勒(Stanley Fowler)《斯坦利·K. 福勒文集》(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Stanley K. Fowler

在這位著名浸信會神學家斯坦利·福勒文集的第二卷中,他探討了「教會」這一主題,這也是我自己非常關心的議題。爲什麼呢?因爲我發現,在加拿大,浸信會基督徒正越來越多地採用美國的模式,而不是英國的。

值得聽聽福勒本人是如何描述這種傾向的(26–27 頁):

「過去幾年,我參與過一些對話,這讓我對一種奇特的現象有了新的理解——即在堅持地方自治的同時,又堅持一個極其狹窄的教義基礎來與其他教會建立任何正式聯繫。這種教會論大概是這樣運作的:真正的教會是地方教會,其它一切都純屬可選,而且只是出於實際考慮才存在。雖然在理論上可能承認有普世教會,但在現實中,這只是一個抽象概念,沒有任何可觸摸的具體結構。所以,在這種觀點下,舉證的責任落在那些想要在地方會眾之外建立正式架構的人身上。而既然這些架構是完全可選的,它們的教義基礎也同樣是可選的。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隨意收窄這一基礎,而不違背聖經關於教會合一的原則,因爲我們並沒有分裂真正的(地方)教會。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認爲普世教會是聖經關心的事項,甚至視普世教會爲首要的現實,並且它在地方教會中得以體現,那麼,舉證的責任就落在那些想要與其他教會脫離關係的人身上。」

福勒考察了多份當代浸信會信條,指出它們往往忽略了對普世教會的討論,而地方教會正是普世教會所彰顯的現實。不過,他也提到,英國的浸信會並沒有失去這一原初重點,並引用了「英國與愛爾蘭浸信會聯盟」(Baptist Un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在 1948 年的一份宣言作爲例證。

他接著寫道(40 頁):

「這些顯示出地方教會自主意識增強、而普世教會在實際中作用漸趨微弱(儘管理論上通常並未否認其存在)的例子,反映了北美浸信會教會論的發展軌跡。然而,在其他英語世界的語境中,這一走向有時卻截然不同。」

我贊同福勒的這一評估。我甚至懷疑,我們作爲浸信會的「收窄」現象,可能更多源於 20 世紀的美國模式,而非傳統或英國式的浸信會生活與實踐。

《浸信會的教會論》(The Baptist Doctrine of the Church,1948)

1948 年,英國與愛爾蘭浸信會聯盟(Baptist Un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理事會通過了一份名爲《浸信會的教會論》(1948)的聲明。我覺得這份文件很有新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斯坦利·福勒的觀點(他在論證中就引用了這份文件作爲證據之一)。

例如,《浸信會的教會論》(1948)是這樣定義地方教會與普世教會的:

「地方教會的成員資格,使得『獨一、聖潔、大公的教會』的團契在現實中得以體現。信徒的聚集,正是神在地上與天上獨一教會的地方性彰顯。因此,《使徒行傳》20:28 中將以弗所教會稱爲『神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教會』,其實是將原本屬於整個大公教會的稱謂用在了地方教會之上。與基督之間那種至關重要的關係,在地方教會完全成員的身份中得以體現,同時也意味著加入了那個橫跨時間與永恆、在世奮戰並在天得勝的教會。對於浸信會來說,在這樣一個地方的基督徒群體中敬拜與服事,正是作教會成員的本質所在。」

這一點,是從他們關於普世教會的教義推導出來的:

「雖然浸信會長期以來在立場上與其他宗派有所區分,但他們始終聲稱自己是我主耶穌基督獨一、聖潔、大公教會的一部分。他們相信,大公教會是我主耶穌基督裡聖潔的信徒群體,由他親自建立,他是唯一的元首,並藉著聖靈內住其中。雖然她以多種教派形式顯現,以各種組織方式存在,並分佈於全世界,但她在基督裡仍然是合一的。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上帝在歷史中所揀選並使用的器皿,以成就神聖的旨意。」

這裡,我們同樣可以看到 W. 麥迪遜·格雷斯(W. Madison Grace)所說的,即浸信會的確擁有古典的教會論。我最近也寫過一篇與這一觀點相契合的文章,歡迎閱讀。

邁克爾·海金(Michael Haykin)著《我們中間站著所愛的人:浸信會傳統中聖禮的復興》(Amidst Us Our Beloved Stands: Recovering Sacrament in the Baptist Tradition),萊克斯漢姆出版社出版社,2002

邁克爾·海金是著名的浸信會歷史學家。和斯坦利·福勒一樣,他非常關注英國的特別浸信會。正因爲如此,他肯定了主的晚餐和洗禮的聖禮性質。這本書值得一讀,能夠讓人感受到浸信會豐富的神學思想歷史,而這些思想在 20 世紀的某些環境下曾被過度簡化或狹隘化。

《倫敦浸信會第二公認信條》(Second London Baptist Confession,1689)

《倫敦浸信會第二公認信條》雖然不算是一本書,但是它具體展現了 17 世紀特別浸信會的信仰。令我覺得有趣的是,這份信條像《薩沃伊宣言》(Savoy Declaration,1658)那樣,刻意與《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保持一致。大致來說,這三份信條可以看作同一神學思潮的不同表現。由此可見,特別浸信會視自己爲新教內的一個復興運動。

《浸信會問答》(The Baptist Catechism

本傑明·基奇可能是(Benjamin Keach)是《倫敦浸信會第二公認信條》(1689)作者之一,他和其他人共同撰寫了《浸信會問答》,又稱「基奇問答」(Keach’s Catechism)。這本問答書值得一讀,甚至可用於家庭和教會的教導。順便提一句,基奇因此曾遭受枷鎖示眾的公開羞辱,我還用這幅形像作爲本篇文章的封面圖片!

浸信會神學與歷史推薦書單

  1. 湯姆·內特爾斯(Tom Nettles)——《浸信會》第一卷(The Baptists, Vol. 1):塑造浸信會身份的關鍵人物(Key People Involved in Forming a Baptist Identity 亞馬遜購買鏈接
  2. 盧克·斯坦普斯(Luke Stamps)與馬修·愛默生(Matthew Emerson)——《浸信會的異象:基督徒教會的信仰與實踐》(The Baptist Vision: Faith and Practice for a Believers』 Church 亞馬遜購買鏈接
  3. 馬修·賓厄姆(Matthew Bingham)——《正統激進派:英國內戰中的浸信會身份認同》(Orthodox Radicals: Baptist Identity in the English Revolution 牛津大學出版社 | 亞馬遜購買鏈接
  4. 馬修·愛默生(Matthew Emerson)、克里斯托弗·摩根(Christopher Morgan)、盧卡斯·斯坦普斯(Lucas Stamps)(主編)——《浸信會與基督教傳統》(Baptists and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B&H 學術出版社購買鏈接 | 亞馬遜購買鏈接
  5. 斯坦利·福勒(Stanley Fowler)——《斯坦利·K. 福勒文集》第二卷(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Stanley K. Fowler, Vol. 2 H&E購買鏈接 | 亞馬遜購買鏈接
  6. 《浸信會的教會論》(The Baptist Doctrine of the Church,1948)在線閱讀鏈接 | 也被福勒文集引用
  7. 邁克爾·A. G. 海金(Michael A. G. Haykin)——《我們中間站著所愛的人:浸信會傳統中聖禮的復興》(Amidst Us Our Beloved Stands: Recovering Sacrament in the Baptist Tradition萊克斯漢姆出版社購買鏈接 | 亞馬遜購買鏈接
  8. 《倫敦浸信會第二公認信條》(Second London Baptist Confession,1689)創建者事工在線閱讀 | PDF下載鏈接
  9. 《浸信會問答》(The Baptist Catechism 官方網站鏈接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加拿大福音聯盟英文網站:9 Books on Baptist History & Theology You Should Read.

Wyatt Graham(懷亞特·格雷厄姆)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博士。現任達文特研究所(The Davenant Institute)執行主任和福音聯盟TGC 加拿大主編。您可以在 X 或他的網站上關注他。
標籤
浸信會
推薦
大公教會
古典教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