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任命女性擔任坎特伯雷新大主教讓脆弱的聖公宗更加分裂
2025-11-05
—— Lee Gatiss

倫敦主教莎拉·穆拉莉女爵(Dame Sarah Mullally)被任命爲英國國教會的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這一任命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爲她是英國國教歷史上首位女性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國國教常被稱爲普世聖公宗(Anglican Communion)的「母會」,其信徒估計在八千五百萬至一億之間。這次任命經過了近一年的「甄選」過程,由王室提名委員會(Crown Nominations Commission)負責,該委員會由前英國情報機構軍情五處(MI5)負責人威爾代爾的埃文斯勳爵(Lord Evans of Weardale)主持。

這則新聞曾短暫登上媒體頭條,但當我在 24 小時後再次查看時,BBC新聞網站首頁(當時列有五十多條頭條)已不見任何相關報導。她的任期是否也會像這則新聞一樣迅速被遺忘?抑或,這正預示著在風雨飄搖的聖公宗世界中,新一輪的危機即將爆發?

各方反應

外界反應如預期般分化。有人爲首位女性擔任這一歷史性職位而歡呼,神學自由派更是歡迎一位以支持進步立場著稱的人登上這一象徵性的最高職位。

全球聖公會領袖會議(Global Fellowship of Confessing Anglicans,簡稱 GAFCON)理事會主席發表聲明稱,全球聖公會成員收到這一消息時感到非常悲痛,這讓他們感到遭到了遺棄。這些主教代表著普世聖公宗的絕大多數成員,他們已不再承認坎特伯雷的領導地位,理由是「歷任坎特伯雷大主教都未能守護信仰」。聲明中還提到,「普世聖公宗的大多數成員依然堅信,聖經要求主教職位只能由男性擔任」,而穆拉莉支持英國國教會在同性婚姻問題上的修正立場,這意味著她違背了自己的祝聖誓言,即持守、教導和捍衛「英國國教會所領受的基督教信仰教義」。

全球南方聖公會教會團契(Global South Fellowship of Anglican Churches)也表達了類似的哀嘆。澳大利亞聖公會稱這「決定令人失望」。在英國本土,教會協會(Church Society)表示:「我們需要的是改變方向,而不只是改變性別。」他們感嘆,這已經是連續第三次任命不堅守教會婚姻和性倫理教導的人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了。北美聖公會(ACNA)的許多人則迅速提醒世人:他們從來就沒有與坎特伯雷共融過。

儘管新任大主教反對安樂死,但她似乎支持墮胎選擇權,也贊成爲同性伴侶祝福。她不是神學家,也並非以講道恩賜聞名。據許多觀察人士稱,在她管理倫敦教區期間,可能仍有部分兒童保護方面的責任問題尚待解釋。在後韋爾比時代,這些都不是好兆頭,看來只會讓本就脆弱不堪的普世聖公宗進一步分崩離析。

誰是莎拉·穆拉莉?

莎拉·穆拉莉生於 1962 年,早年在護理領域展開職業生涯,並一路晉升爲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首席護理官。她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首席護理官。因其對護理與助產事業的傑出貢獻,她被授予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在這段卓越的醫療領導生涯之後,穆拉莉進入東南神學教育學院(South East Institute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接受神職培訓。這是一所專門爲中年後蒙召的信徒提供非住校、帶職神學訓練的機構。

穆拉莉的牧職生涯始於倫敦南區,先在巴特西菲爾茲(Battersea Fields)擔任助理牧師,隨後成爲薩頓(Sutton)教區的團隊主任牧師。2012 年,她被任命爲索爾茲伯里座堂(Salisbury Cathedral)的常駐參事兼財務長;2015 年,她出任英格蘭西南部的克雷迪頓輔理主教(Suffragan Bishop of Crediton);三年後,她調任倫敦,成爲首位擔任該歷史主教職位的女性。自 2019 年起,她還擔任國王(或女王)御用禮拜堂院長(Dean of Her/His Majesty’s Chapels Royal)。穆拉莉曾獲多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預計將在明年正式「登基就職」(enthroned)爲坎特伯雷大主教。她兼具醫療體系的行政經驗與教會高層的領導經歷,有人因此認爲她務實能幹,是一位行政型領袖;但也有人批評她是「體制內的大主教」,甚至更尖銳地稱她爲「英國國教會一切問題的縮影」。

聖公宗的未來走向

穆拉莉將成爲自公元 597 年「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Canterbury)受命自羅馬來英傳教以來的第 106 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她的前任中不乏歷史名人,如安瑟倫(Anselm)、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和托馬斯·克蘭麥(Thomas Cranmer)。然而,並非所有大主教都曾是傳道人、改革者或合一的象徵。1381 年,農民起義中曾有一位大主教被暴民殺害;威廉·勞德(William Laud,1633–1645 任職)因在內戰前扮演激化分裂的角色而被處決;吉爾伯特·謝爾登(Gilbert Sheldon,1663–1677 任職)則在王政復辟後主持了對清教徒的迫害。如今,英國教會的首位女性領袖將留下怎樣的歷史印記,仍有待觀察。

現任埃布斯弗利特主教(Bishop of Ebbsfleet)負責照顧英國國教會中保守福音派群體——鑑於這一群體正迅速增長,他的牧養負擔也隨之加重。他指出,此次任命對持互補主義信仰的信徒帶來了現實挑戰。不過,他也提到,自己曾在倫敦與穆拉莉共事,認爲她「長期以來展現出溫和有禮的互動風格,對我們所持的神學立場也有真誠理解」,並相信這種態度會持續下去。然而,由於坎特伯雷大主教將由女性出任,他本人也必須爲自己的職務另尋屬靈監督(spiritual oversight)。

穆拉莉即將面對的最大難題是信任與公信力的危機。她帶頭試圖從制度上對整個教會施壓,聲稱她和其他修正主義主教並沒有改變教會關於婚姻與性倫理的教義。但事實上,許多人視他們所推動的改革爲英國國教會五百年來最激進的教義與實踐轉變。這一舉動導致全球範圍內對坎特伯雷領導的信任幾乎崩塌,也讓分裂從英國國教總議會(General Synod)蔓延至全國無數堂會與教區。

穆拉莉是否有能力彌合這些深刻的裂痕,讓我們拭目以待。我仍然懷有盼望,因爲耶穌掌權!但我並不樂觀。正如奧古斯都·託普拉迪(Augustus Toplady)所言:「她必定會得到我們的代禱,但她的錯誤也必會遭到我們的反對。」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New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Further Fractures a Fragile Anglican Communion.

Lee Gatiss(李·蓋蒂斯)博士畢業於劍橋大學,現爲英國教協(Church Society)主任。李是全球聖公會(The Global Anglican)的主席、聖安託林年度講座(St Antholin Lecture)的受託人、灰石神學院(Greystone Theological Institute)教會歷史和聖公會研究員。他是英國國教福音理事會(the Church of England Evangelical Council)和親和力(Affinity)理事會的成員。他還是清教徒與敬虔主義研究(Studies in Puritanism and Piety)編委會成員,也是聯合神學院(Union School of Theology)的教會史講師。他與妻子凱麗一共有三個孩子。
標籤
聖公會
英國國教
坎特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