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聖經輔導員,我見過太多不稱職的父母。那些前來求助的成年人,童年時遭到父母忽視冷落,如今還要忍受他們的苛責刁難。我親眼見證過這種傷痛——父母時而熱情關懷時而冷漠疏離,用不可能達到的標準要求子女,說話刻薄傷人,還總是自私地索取情感。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父母帶來的傷害總是最深。
現在很多人說,對付這種痛苦的親子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老死不相往來」。我的來訪者中,選擇與父母斷絕關係的人越來越多。但這樣做往往會引發連鎖反應:孫輩見不到爺爺奶奶,兄弟姐妹因爲家庭矛盾反目成仇。處理親子關係的方式,牽一髮而動全身。
雖然「斷絕關係」被包裝成「自我關愛」的時尚選擇,但這絕不是唯一出路。面對難相處的父母,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如何用智慧和愛來修復這段最重要的親情?在做決定前,不妨先看看這三個原則:
聖經教導我們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但唯獨對父母反覆強調「當孝敬」(出 20:12;利 19:3;申 5:16;可 7:10;弗 6:1-3)。就像托馬斯·基恩(Thomas Keene)說的:小時候我們用聽話來表達孝心,長大後則要用「成爲父母的祝福」來體現孝敬。
雖然處理複雜的親子關係需要更多智慧,但有一點很明確:聖經中所有關於孝敬父母的命令都沒有「如果」這個前提。經上從來沒有說只有父母做到何種程度,「你才需要孝敬他們」。聖經對人性的認識非常透徹——神早就知道我們會有不完美的父母,但仍然要求我們孝敬他們。
祝福父母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保持聯繫——即使清楚看到父母的問題。都不來往了,還談什麼孝敬呢?當然,這不是說要事事順著父母,更不是要忍受虐待。面對長期不健康的關係,我們需要既講愛心也講原則,設立適當的界限。但除非遇到虐待等極端情況,否則完全斷絕關係總是不太妥當。
聖經教導我們,既然在基督裡得到了赦免,就應當以同樣的心去饒恕他人(太 18:21-22;路 6:37;弗 4:31-32;西 3:12-13)。但在現實中,即便是父母真心道歉、想要彌補以往的過錯,饒恕的過程也常常充滿痛苦。作爲輔導員,我很少見到父母的道歉能完全撫平子女心中的傷痕。
饒恕之所以難,是因爲我們要獨自嚥下這份委屈。傷痛不會消失,我們只是選擇放下而已。如果非要等到心裡完全釋懷才肯原諒,恐怕這輩子都等不到那一天。向前看,不要陷在過去的錯誤裡,這需要調整相處方式,在禱告中求神賜下包容的智慧,無論對方如何不配。
如果犯錯的父母始終不願認錯呢?我們仍要保守自己的心,不讓怨恨生根發芽。這時,你需要設立界限保護自己,但不必斷絕往來。保持適當聯繫,繼續爲父母禱告,說不定反而能促成他們的醒悟。
我們如果真心學習饒恕,往往就不會走到義斷情絕的地步。聖經教導我們用智慧經營關係——也許相處方式需要改變,但饒恕總能給親情留一扇門。
聖經教導我們要「用愛心互相寬容」(弗 4:1-2;西 3:13)。這不是要我們無條件忍讓,而是學會接納生命中不完美的人。面對父母的缺點,逃避、指責或針鋒相對都是人的本能反應,但真正的包容需要我們避免這些衝動。
如果父母長期存在某些問題行爲,你有權期待改變,但更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父母的話中帶刺,不必爲此自責,也不必陷入無謂的爭辯;如果父母的控制慾過強,或想法太頑固,你可以溫和地堅持立場,同時保持應有的尊重;如果父母的行爲讓你情緒失控,你要先反省自己的問題,再用智慧的方式回應。
要明白,設立界限的目的是保護關係,而不是要懲罰對方。除非你曾受到過嚴重的傷害,否則僅僅是改變自己的回應方式,往往就能改善緊張的親子關係。與其斷絕往來,不如以謙卑、溫柔、忍耐的心(弗 4:1-2)與父母相處,這才是真正的成熟與智慧。
與父母關係緊張往往令人痛苦。你曾期待的理想家庭場景——溫馨的節日、歡樂的慶典、和睦的團聚——可能都與現實相去甚遠。這份失落真實存在,但我們仍有機會將傷痛轉化爲祝福,活出在基督裡領受的恩典。
一段充滿恩典與饒恕的親子關係,正是福音最美的見證。我們只能改變自己,另一方則需要等候神的動工。但至少在我們能力範圍內,可以選擇做這樣的子女:以愛心孝敬父母,以恩慈饒恕過錯,以耐心包容缺點。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Before You Cut Off Your Parents: 3 Principles to Co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