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帶領者的聖經神學
2018-11-28

帶有災難性的隆隆之聲搖動著教會,有一件事出了差錯。深受世俗的領導理論和方法影響的牧者,在事奉上憔悴,在軟弱和毫無果效之中,這導致教會脆弱無力,向下滑落,處於靈裡的貧瘠狀態。拉杜萊爭辯說,教會接受了一些與福音背道而馳的理想,特別是在對權柄的理解和應用上更是如此。這些理想「同耶穌的生命和教導,以及祂的十字架和復活所展示的那種理想大相徑庭。」[1] 這樣一來,「一切信仰中最謙卑的基督教竟然腐化墮落,變成了地球上權柄欲最強、最具等級的宗教。」 [2]要解決這一危機,就必須回到神的話語中來,以聖經爲理解領導權和實施領導權的終極依據。

本文嘗試使用聖經神學方法探究領導與三一神、創造、墮落、救贖和將來世代之間的關係,目的是整體地看看這個題目在神的話語中漸漸展開,以此來重新調整我們對如何做領袖的認識和實踐。

領導與三一神

在永恆裡,在神創造任何東西之前,領導的概念就已經存在了。在三位一體內,獨一真神永恆地以父、子和聖靈三個位格存在著。這三個位格在本質、權能和榮耀上同等,但在角色和職能上卻是有區別的。這就意味著神裡面是有次序的,或者說是有一行命令,這必然包括角色和職能上的從屬關係,同時又不違反本質、權能和榮耀上的平等[3]。 子服從父(約翰福音3:16),但不是因爲祂是次等的神。聖經也暗示聖靈服從聖子,因爲聖子把神的七靈差遣到全世界(啓示錄5:6)[4]。 對神的這一瞥就證實,領導以及領導的實質,即權柄,不是邪惡的。那麼,當我們來探究神所造的宇宙並發現神設立世界有領導次序時,我們就不應該感到驚訝了[5]。

領導與創造

在創世的第六天,神在祂所造的物質世界內設立了一個領導模式。因爲人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他們要在世界上起著代表神的作用。神選擇不直接治理祂所造的一切,而是通過第一位亞當來治理(創1:28)[6]。亞當是第一位聖約中保,是創造之約的先知、祭司和君王。這是在神分配給亞當照管園子並給動物取名的責任上體現出來的(創2:15,20)。

在人類一存在的時候,領導權同時也開始在人類間存在了。男人和女人固然是平等地按照神的形像造的(創1:27),他們卻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和職能。首先,男人先於女人被造這一點表明,在信仰事務上男人對女人有權柄,丈夫是妻子的頭(提前2:12-13;林前11:3,8-9)。其次,人類是以「男人」(創1:26)的名字命名的,並且有關吃分別善惡樹果子的條件和後果也是傳達給亞當的(創2:16-17),這都表明神叫男人成爲家中的立約元首[7]。第三,神在創造女人之前就賦予了男人工作的責任,而女人被造是要做男人「幫手」(創2:18)。第四,亞當給女人命名(創2:23),而夏娃沒有給亞當命名。命名乃是權柄的標誌[8]。第五,應當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的是男人,爲的是和妻子一起建立一個新的家庭——這是做頭的責任[9]。

要注意神藉著祂所造的墮落前的世界啓示的領導權,領導包括了代表的架構和權柄的實質。領導權在墮落前就存在了,它是神對祂所造世界的美好設計的一部分,而不是墮落的一個後果。領導權並不意味著不平等,也不禁止角色之間的不同。

領導與墮落

在創世記第三章中,魔鬼因爲知道神定規的領導架構,所以引誘了女人。牠企圖暗中破壞神設立的領導結構,因爲破壞了領導權(既包括領導結構也包括領導本質)就會破壞人作爲神的形像在地上的代表而榮耀神的能力[10]。夏娃沒有尋求她的頭的指導,亞當也沒有實施領導權來進行干預,這都促成了他們的墮落。

 

墮落後,神特別召喚的是男人(創3:9)。合乎聖經的領導涉及照管某個屬於神的人,因此領袖要爲怎樣帶領他人向神交帳。這裡神要求亞當爲自己做領導者的失敗作出交代。

墮落並沒有改變領導的架構或性質,但卻在人心裡產生了一種有罪的傾向,這影響了一切領導權,創世記3:16例示了這一點。在那裡神宣判說,丈夫要「管轄」妻子。這裡的管轄不是指提供充滿愛心的領導,因爲神是把這作爲一個咒詛來說的,而充滿愛心的領導不是一種咒詛(弗5:25)。這個詞語指的是嚴苛的管治。男人在家中的領導將會變得以自我爲中心,專制獨裁,甚至殘忍。這表明人的墮落使領導權遭受了災難性的鉅變,影響了全人類及其未來。

亞當的失敗給世界帶來了進一步的災難。首先,神咒詛了大地(創3:17-18),不但使勞作變得艱難,而且使得整個受造界在敗壞的捆綁下呻吟歎息(羅8:22-23)。其次,作爲人類的頭,亞當的罪責被算在他所有後裔的頭上(羅5:12-19),這樣他們被算爲配受定罪和死亡的(林前15:22)。還有,亞當人性的敗壞也傳了下來,使得所有人從受孕的時候起就有了罪(詩51:5),並且既沒有能力也不願意在屬靈上行善(約3:19;羅3:10-12)。結果是,人類注定要滅亡,需要一位新的領袖來拯救他們。

領導與救贖

人墮落後,神應許一位拯救者要來(創3:15)。聖經預示了耶穌基督這位女人後裔與撒但的衝突,把祂描繪爲最終的領袖。祂將大有能力地打敗仇敵,爲祂所代表的子民滿有恩慈地帶來拯救和祝福,但在這樣做的過程中祂要受苦。所有此後的領導架構都闡釋了神所應許的這位領袖將是什麼樣子,祂將做什麼,因爲祂要把第一個人帶進世界的咒詛顛倒過來。

從墮落後到出埃及時代,中保性的領導一直都是族長式的[11]。挪亞是個與神同行的人(創6:9),他生活在極其邪惡的一代人中間(創6:5)。作爲神的先知,他宣講審判即將臨到惡人身上(彼後2:5)。作爲一個聖約的中保(創6:18),他帶領他的家庭得到拯救和生命。然而,作爲洪水後一個類似於新亞當的人物,在新的世界裡,挪亞也失敗了,他因喝多了葡萄酒而導致酒醉[12]。罪和咒詛依然肆虐,人類依然需要亞當的另一位後裔帶來拯救。

在神的統管下,亞伯拉罕的領導權也與一個聖約相關(創12:1-3),神將藉著這個約來實施祂的救贖計劃[13]。在這個位置上,亞伯拉罕爲將要成爲他後裔的那些人起著代表的作用(羅4:13),是所有將要通過他領受救贖福益的來自各個民族之人的聖約中保(加3:6-9)。這強調的是領導是要成爲他人得到祝福的管道。

在接下來的族長中有兩個關鍵的領導人物,第一個是約瑟。他被哥哥們賣爲奴隸,最終到了埃及。多年後,在神奇異的護理之下,他在埃及被賦予了統治者的崇高地位。哥哥們來買糧的時候,約瑟在法老面前代表自己的家人,做他們的中保,爲他們獲得恩寵和豐富的供應,因此而搭救了那些給他帶來巨大苦難的人,使他們脫離饑荒造成的死亡這個仇敵。第二個關鍵人物是猶大。君王和君王的家系要從猶大而出(創49:8-10),其中最特別的是一位戰士兼君王,他的統治將延伸到地球上的萬國。

神自從在摩西之約的條款下確立以色列爲祂選民的時候起,就興起眾先知來做聖約的中保。眾先知是神的代言人,奉差遣把神的旨意傳達給人,好叫人認識神,行在祂的道路上(申6:1-3)。第一個這樣的先知是摩西,神興起他是要叫他去找神百姓的敵人法老說話,並帶領他們走進入自由。作爲聖約的中保,  摩西的事工包括在主的道路上牧養百姓,教導他們明白主的話語,做他們的榜樣,以身作則地領導他們。這樣,「摩西是神在他們生命中進行統治的延伸,是他們得供應的途徑,是他們得拯救的媒介。」[14]這就是合乎聖經的領導。

摩西做領導的特徵首先是與神保持一種不斷增長的關係,並倚靠神的特別同在來成功地帶領百姓進入應許之地(出33:12-16)。其次,摩西的領導以神的榮耀爲其主要目標(出32章,民14章),他渴望的是主的名在列國中顯爲大。第三,摩西是個溫柔謙卑的人,在自己的領導地位受到質疑的時候也默然忍受(出16章,民12章)。最終,摩西由於百姓的緣故而失去進入應許之地的機會,這證明做領導者的代價往往是非常高昂的。

神命令摩西修造會幕時也吩咐他設立祭司在裡面事奉。祭司代表百姓,得以替他們進入會幕,但首先必須獻上祭物並且自潔。他們的中保性事奉提供了與神和好的途徑。此外,還有大祭司爲國民做的特別服事,最突出的中保工作發生在贖罪日(利16章)。那一天,他要經過隔開聖所和至聖所的幔子,爲百姓的罪獻上贖罪祭牲的血。作爲百姓的代表,大祭司要平息神的忿怒,取得神的饒恕。這樣,他和他以後供同樣職位的人預表了將來的那位僕人般的祭司,這位祭司將親流己血來爲世人贖罪(賽52:13及後面的經文)。

神向下一位中保性的領袖約書亞重申了祂的應許。約書亞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約書亞成功的關鍵同君王成功的關鍵一樣:扎根於神的話語,而不是倚靠軍事力量。」[15]這位以色列領袖本人被神特別號召要小心謹慎地遵守聖約(書1:6-9)。「然後,在他帶領以色列攻取迦南地時就會取得成功。」[16]由於約書亞這樣做了,神就照著祂所應許的把所有的迦南地賜給了百姓(書21:43-45),這個例子表明,祝福藉著忠心順服的領袖流向神的百姓。

申命記17:14-20進一步闡述了忠心的領袖和百姓蒙神祝福之間的關係。百姓定居在那地以後要立王時,這王必須是一個遵守律法的人,好在他代表神實行統治時向百姓反映出神的品格。這位王也必須親自抄錄一份律法書,存在自己那裡,每日誦讀。這將會提醒他,他處在神的權柄之下,這律法書也要指導他的行爲,讓他可以靠著它帶領百姓過上安居樂業、富裕繁榮的生活[17]。

大衛被選立爲王這件事表明了神特別要領袖身上有哪些品質,以及一位聖約君王應該有什麼特徵——他必須是一個合神心意的人(撒上13:14)。大衛與歌利亞的決鬥生動地展現了領袖身上的這個關鍵品質。 大衛因爲這個非利士人竟然藐視和辱罵神卻沒有人出來制止而感到煩惱(撒上17:26)。因爲他是一個合神心意的人,所以他憑著信心英勇戰鬥並取得了勝利,他做這一切都是爲了使神得榮耀(撒上17:34-47)。他獨當一面地代表了許多人,作爲他們的拯救者出現了。

大衛登基後,他對神的名和神的榮耀的熱心驅使他想要爲耶和華建造聖殿。神對此的回應是與大衛立約,應許要使他的名尊大,並使百姓在那地上太平。聖殿要由大衛的一個兒子來建造,這個兒子的國位將永遠堅立(撒下7:1-17)。大衛也在以色列確立了公義公平的統治(撒下8:15-18),而公義和公平是神寶座的根基(詩89:14)。到此時爲止,大衛被展現爲一位理想的領袖,順服耶和華的律法,對神自己也是充滿了熱愛。所有這一切都符合申命記17章中對神的僕人君王的刻畫。因此,神成就了托拉應許,大大傾福於以色列。

可悲的是,在撒母耳下11章中,大衛違背了神的約,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雖然約的王朝應許仍然存留,約的祝福卻消失了[18]。這使以色列在神的審判上走下坡路,直到進入被虜時期。與掃羅不同的是,大衛確實悔改了,但是神的管教沒有挪去。大衛是一位偉大的君王,但不是那一位君王。

列王記上從大衛的兒子所羅門開始敘述。所羅門不但是王位繼承人,而且也是一位超群絕倫的智慧人。和大衛一樣,他也應該體現出救主兼君王的彌賽亞模式,以真智慧對神的百姓施行神的統治。然而,所羅門的智慧並沒有阻止他不落入嚴重偶像崇拜的罪中,這給他的王國帶來了巨大的擾亂和分裂。此後,一個又一個的王都沒有行在智慧的道路上,即沒有敬畏耶和華——此乃智慧的開端(箴言9:10);儘管有申命記17:18-20的吩咐,聖經所提到的唯一認真留意律法的君王是約西亞[19]。領袖的這些失敗對百姓來說是災難性的,這正是大衛預先告訴所羅門的(代上22:13)。所羅門確實建造了聖殿,但在他所做的獻殿禱告之後(王上8章),聖經就再也沒有提到有哪個王對著聖殿禱告過,一直到希西家受到亞述威脅時才這樣做(王下19:1)。所以,列王記上和列王記下都顯明,以色列的絕大多數君王都沒有應用神的智慧,沒有遵行祂的律法,也沒有向祂特別同在之所表示禮敬。這些牧人多數都不是合神心意的人。因爲他們帶頭違背聖約,他們就使國民遭受咒詛。

隨著國家的衰落,後先知書清楚表明,在很大程度上原因在於領袖們沒有留意神的話語,也沒有尋求祂(耶10:21;23:32)。他們沒有把神的真理教導給百姓,而是教導自己捏造和想像的東西,也就是虛假和謊詐,把百姓引偏(結13:4-10)。他們是糟糕的牧人,不但沒有把羊引到牧場和安全之地,反而趁火打劫,利用他們的危難,從中漁利[20]。他們本該爲羊捨命,溫柔地進行治理,卻反而使羊分散,迫使他們四處流離,無人保護,成了野獸的獵物(結34:2-6)[21]。這樣,就需要一位新的領袖。

後先知書至少說到兩位關鍵的領袖人物,他們要代表以色列,並傳達神拯救性的同在和作爲。這兩個人物就是大衛(實際上是大衛的一個子孫)和耶和華受苦的僕人[22]。對於後來將要臨到的拯救和國度來說,神藉著這位大衛式人物的統治是核心性的(耶23:1-6;結34:20-24;37:24-28)。這位牧人兼戰士在新約聖經中顯明爲耶穌基督,就是以色列的真正君王。祂將親自搭救以色列,照顧他們,餵養他們,招聚他們,將他們懷抱在胸前,溫柔地把他們帶回家(賽40:1-11)。而受苦的僕人則是一個謙卑和滿有憐憫的人物,祂忍受百姓當受的棄絕、羞辱和死亡(賽42:1-4;49:1-6;52:13-53:12),祂代替他們接受神的擊打,爲的是買贖他們,使他們獲得拯救。

所以,在舊約聖經的末尾時我們看到,許多領袖出現,而後消失,但那一位領袖還沒有到來(創3:15)。需要有一位更好的聖約之中保出現,這位中保不會失敗,而會忠心地站在破口上拯救百姓,正如後先知們所預言的那樣。

經過長久的期待,施洗約翰出現了,他宣告了立約使者的到來——這位使者就是主自己(瑪3:1)。作爲舊約時代的最後一位先知,約翰得到了聖靈的能力,通過號召百姓悔改來使他們的心回轉歸向主,並且高舉基督,而不是高舉自己(約3:26-30)。這樣,他顯示出了一個合乎聖經的真正領袖的心腸。

耶穌基督的到來應驗了創世記3:15中的應許,因爲祂藉著上十字架和復活打破了撒但的頭(西2:15)。祂給女人的後裔帶來了拯救,引領神的百姓進入了自由。作爲聖約的中保,耶穌代表所有在祂裡面的人(羅5:15-19)。祂是末後的亞當(林前15:22,45),與第一個亞當截然不同的是,祂勝過了試探(太4:1-11),戰勝了魔鬼,成了勝利者。作爲受苦的僕人,祂中保工作的頂峯是祂爲羊捨命,擔當他們的罪(太27:46)。後來,祂從死裡復活,有著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28:18),祂的復活和升天宣告了祂的統治權,表明了神給以色列的聖約應許的實現。現在,祂在天上坐在大衛的寶座上(徒2:32-36)掌管著萬有,等候神使祂一切的仇敵成爲祂的腳凳。

作爲神所應許的拯救者,祂的中保角色集幾種職分於一身。首先,祂是一位先知 ,實際上就是那一位先知(申:18:15-19),祂報告了神國的到來(可1:14-15)。因爲祂來自天上(林前15:47),所以祂向人類代表神,把父神顯給我們看(約14:9)。作爲神的道,祂是神給人的一切啓示的源頭。其次,祂是一位祭司,祂用自己的血確立了一個新的更美的約,這樣就成了真祭司和唯一完美和蒙神悅納的贖罪祭(來4:14-5:10;7:24-10:25)。祂是那真正的逾越節羔羊(林前5:7),祂親自擔當了神說要加在所有違背祂約之人身上的咒詛(加3:10-14)。藉著祂犧牲的死,祂拯救許多人脫離死亡(路22:20)。今天,作爲祂百姓的大祭司,祂正在爲他們代求(來7:25)。最後,祂是一位君王,祂施行有權柄的憐憫作爲,解救被鬼附的人,醫治有病的人(可1:23-26)。祂是君王兼審判官,祂施行權柄審判列國(太25:31-34)。這位君王的勝利是在祂死的時候到來的,祂的死是救恩歷史的支點,因爲祂通過死打破了蛇的頭,拯救了自己的百姓。

基督也被啓示爲滿有憐憫的牧羊人式的領袖(太9:35-38)。祂心裡柔和謙卑,給勞苦擔重擔的靈魂帶來安息(太11:28-30)。馬可福音特別突出了「猶太人的王」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滿有憐憫的僕人牧者,祂帶領祂的百姓走出他們的曠野,進入祂末世的國度[23]。路加福音則把祂呈現爲那位來尋找和拯救失喪之人的牧人(路19:10;15:4)。

耶穌的領導是爲神發熱心的表率。祂曾兩度進入聖殿,趕出兌換銀錢的人,指責他們褻瀆神的殿,把它變成賊窩(約2:13-17;太21:12-13)。看到宗教領袖以那麼不敬的方式對待聖殿,祂十分憤怒。而且,耶穌是以神爲中心的領袖的完美體現。祂整個的一生都是爲討父神喜悅而活的(約8:29)。即使在面對十字架這種做決定時最難「以神爲中心」的時刻,耶穌仍然堅定不移,沒有偏離這個核心(路22:42)。祂一心一意始終如一地把父的利益擺在自己的利益前面。

耶穌對如何做領袖的教導強調了謙卑甘做僕人的主題。首先,祂躬親示範,以身作則地教導這點。祂爲門徒洗腳,這顛倒了社會的期待(約13:1-11),顯示了做領袖的真正實質——謙卑的僕人心志。桑德斯寫道:「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只有一次說過祂給門徒留下了榜樣,這就是在祂給門徒洗腳的時候 (約13:15)[24]。其次,祂以言語教導這點。在馬太福音20:20-28中祂教導門徒說,一個人要想爲大,就必須做僕人,一心服務他人,求別人的好處甚於自己的利益。這樣,耶穌就言傳身教地表明了祂的門徒要做領袖應該有什麼樣的突出品質,這種品質和羅馬帝國當時盛行的領袖做派是大相徑庭的——那就是謙卑地服務他人,以便祝福他人,而不是追求有形權力並用它來爲自己服務[25]。

耶穌一直是,也將永遠是祂百姓的聖約中保(來9:15;13:20)。現在就有了先知,祂賜下了神全備的啓示,又賜下祂的靈來證明和光照這道;也有了祭司,祂所獻的祭物充分地爲祂所有百姓買到了赦罪;還有了君王,祂現在掌權,也將永遠掌權。所以,這些領袖架構永遠由基督佔據,教會中就不再需要任何先知,祭司或君王了。

藉著基督的救贖工作,「在基督裡」領導作風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家庭中,對婚姻中的領導的咒詛已經被顛倒了,丈夫常有的殘忍、嚴酷和自私的領導方法被轉變成了基督般的領導方法(弗5:22-33),這樣的領導作風要求他像基督愛教會一樣愛妻子,爲妻子的益處和靈裡的成聖捨棄自己的生命。在教會中,神所興起的牧人要有一顆像基督一樣的心,品格行爲完全合乎神的旨意(耶3:15)。

新約的根基性牧人是使徒。使徒是基督所差遣的人,是基督正式的代表,被賦予了基督的權柄和聖靈來治理普世教會。他們傳達有關耶穌基督的位格、作爲和言語的啓示(提前6:20),他們的教導構成教義和團契的標準(徒2:42;約一2:19;4:6)。因此,使徒在普世教會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構成了其基礎的一部分(弗2:20)。這個職分從未有人員的更替,因爲這是一個基礎性的職分,此後的教會歷史都是上部建築[26]。

雖然基督藉著祂的靈和祂的話語統治教會,但今天在教會中,這種統治是通過人類領袖實施的,這些領袖叫做長老、牧師或監督(徒20:17,28)。新約聖經中用來指長老的很多術語表明,這個職分擁有治理的代理權限(徒11:30;20:28;提前5:17;多1:7)。爲此,保羅號召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要尊敬那些在他們中間勞苦做工和在主裡治理他們的人(帖前5:12)。

長老必須像牧羊人一樣來進行領導(彼前5:2),牧羊人這個主題強調的是,他們的領導在本質上同之前的時代一樣。因此,他們要治理、引導、餵養、安慰羊,並最終爲羊捨命。他們有責任守衛全群(徒20:28-35),因爲羊沒有防禦能力,如果不加看守就會處在嚴重的危險中。長老必須以話語和教義勞苦做工(提前5:17),爲的是藉著教導純正教義來餵養羊群,通過責備反對的人來保護群羊(多1:9)。長老不可以貪愛今生的事物,而要率先垂範地勤奮做工和關懷困苦之人,不但以言語領導,而且也以榜樣領導[27]。他們也必須記住,羊群屬於神,如果一隻丟失了,沒有得到妥善的看顧,或是受到了虐待,神是不會漠不關心的。簡言之,他們的權柄不是一種立法權,使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統治,而只是把神的話語應用在教會的行政和生活上的權力。他們被授予權柄是爲了服侍,而不是爲了自己。

教牧書信表明,品格是考慮領袖時要關注的第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長老必須無可指責,意思是他們的爲人必須在各方面都無可責備,不管是屬靈方面,家庭方面,錢財方面還是社會方面都是如此。長老固然會犯錯誤,但他們的生活不可以因任何削弱領導力的事情而被玷污。由於長老主要是通過榜樣來帶領羊群,生活無可指摘就是必不可少的。

總之,長老要作爲僕人兼牧人來進行治理教會,努力在真理上建造教會,保護教會免受傷害,以使教會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2-13)。

領導與將來的世代

領導在將來的世代將達到頂峯。作爲彌賽亞,在順服之後,也因著順服(腓2:9),基督被賦予了權柄(太28:18;約17:2)。祂藉著救贖工作證明自己配得到國度並統治這國度(啓示錄5:9-10)。希伯來書2:5-9直截了當地說,將來的世界要服在做王掌權的基督之下,這是基於詩篇第八篇特別是第六節中委派給人子的角色。其意思是,神對新造世界的主權將要通過彌賽亞人子耶穌基督完全實施出來,直到永永遠遠(啓11:15)[28]。

作爲與祂一同做王的副攝政,聖徒將要在新天新地永遠掌權(啓22:5),統治列國(啓2:26-27)。聖徒將「對新造的世界進行統治,其方式與亞當要管理『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類似(創1:28)[29]。這是基督爲祂百姓所成就的救贖工作的頂峯[30]。

結束語

從創世,到墮落,再到救贖,直到進入將來的世代,以及在基督裡,合乎聖經的領袖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不管具體的結構是什麼,做領袖都是要以對神和祂的事的火熱的愛爲基礎,也是應該通過順服祂的話語、深深的謙卑、忠心和自我犧牲表現出來的,所有這一切也都是藉著僕人式牧人這個形像體現出來的。正如蘭尼亞克指出的那樣,舊約聖經中的先知、祭司、君王,和新約聖經中的長老有時候都被稱爲牧人。這樣,領袖必須致力於保護、供應和引導神的子民。一句話,在大君王國度的榮耀工作上,他們必須服從祂並與祂合作,這往往要求他們付出巨大的個人代價。

在整本聖經中我們發現,做領袖與今天在教會中教導的或實踐出來的迥然不同。福音主義在嘗試把教會從社會的邊緣移到社會的中心位置。教會避免極端分離主義、努力做鹽做光,這固然重要,但有一種危險,就是金融和政治上的影響會導致教會驕傲和追求權力。我們已經忘記要「馴良象鴿子」一般地活出基督的謙卑。教會需要回到謙卑和僕人心志上來,做領袖的需要在這方面起帶頭作用。

尾註

  1.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1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269.
  2. Alexander Strauch, Biblical Eldership: An Urgent Call to Restore Biblical Church Leadership (Littleton, CO: Lewis and Roth, 1995), 86.
  3. Wayne Grudem,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4), 245 n27.
  4. Donald Macleod, The Person of Christ: Contours of Christian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8), 88.
  5. Randy L. Stinson, 「Key Theological Themes to Leadership」 (student notes, 40080–The Ministry of Leadership, Spring 2008).
  6. Macleod, Christ, 89.
  7. Raymond C. Ortlund, Jr., 「Male-Female Equality and Male Headship,」 in Recovering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A Response to Evangelical Feminism, ed. John Piper and Wayne Grudem (Wheaton, IL: Crossway Books, 1991), 88.
  8. Stinson, 「Themes.」
  9. Ortlund, 「Male Headship,」 92.
  10. 當然,墮落遠比領導權被破壞複雜。
  11. A.D. Clarke, 「Leadership」, in 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ed. T. Desmond Alexander and Brian S. Rosner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0), 638.
  12. Stephen G. Dempster, Dominions and Dynasty,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2003), 73.
  13. Graeme Goldsworthy, According to Plan: The Unfolding Revelation of God in the Bible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1), 117.
  14. Timothy S. Laniak, Shepherds after My own Heart: Pastoral tradi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he Bible,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2006), 87.
  15. David M. Howard, Joshua,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5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1998), 85.
  16. Howard, Joshua, 89.
  17. Daniel I. Block, 「The Burden of Leadership: The Mosaic Paradigm of Kingship (Deut. 17:14-20),」 Bibliotheca Sacra 162 (July- September 2005): 276.
  18. Robert D. Bergen, 1, 2 Samuel,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7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1996), 361.
  19. Peter J. Leithart, 1 & 2 Kings (Grand Rapids: Brazos, 2006), 20.
  20. Daniel I. Block, The Book of Ezekiel: Chapters 1-24,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7), 406.
  21. Daniel I. Block, The Book of Ezekiel: Chapters 25-48,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284.
  22. Laniak, Shepherds, 173.
  23. Oswald Sanders, Spiritual Leadership (Manila, Philippines: OMF Literature, 1980), 32.
  24. Latourette, History, 261.
  25. A.F. Walls, 「Apostle,」 in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ed. J. D. Douglas (Leicester, UK: Inter-Varsity, 1980), 1:78-80.
  26. D.A. Carson, The Cross and Christian Ministry (Grand Rapids: Baker, 1993), 108.
  27. Macleod, Christ, 89.
  28. G.K. Beal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1116.
  29. Anthony A. Hoekem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283.
  30. Laniak, Shepherds, 247.
  31. Mark J. Boda, Haggai, Zechariah,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4), 429.

參考書目

  • Beale, G.K.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 Bergen, Robert D. 1, 2 Samuel.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7.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1996.
  • Block, Daniel I. The Book of Ezekiel: Chapters 1-24.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7.
  • Block, Daniel I. The Book of Ezekiel: Chapters 25-48.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 Block, Daniel I. 「The Burden of Leadership: The Mosaic Paradigm of Kingship (Deut. 17:14-20).」 Bibliotheca Sacra 162 (July-September 2005): 259-78.
  • Boda, Mark J. Haggai, Zechariah.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4.
  • Carson, D.A. The Cross and Christian Ministry. Grand Rapids: Baker, 1993.
  • Clarke, A.D. 「Leadership.」 In 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Edited by T. Desmond Alexander and Brian S. Rosner.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0.
  • Dempster, Stephen G. Dominions and Dynasty.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3.
  • Goldsworthy, Graeme. According to Plan: The Unfolding Revelation of God in the Bible.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1.
  • Grudem, Wayne.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4.
  • Hoekema, Anthony 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 Howard, David M. Joshua.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5.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1998.
  • Laniak, Timothy S. Shepherds After My Own Heart: Pastoral Tradi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he Bible.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6.
  • Latourette, Kenneth Scott.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1.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 Leithart, Peter J. 1 & 2 Kings. Grand Rapids: Brazos, 2006.
  • Macleod, Donald. The Person of Christ. Contours of Christian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8.
  • Ortlund, Raymond C. Jr. 「Male-Female Equality and Male Headship.」 In Recovering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A Response to Evangelical Feminism, ed. John Piper and Wayne Grudem, 86-104. Wheaton: Crossway, 1991.
  • Sanders, Oswald. Spiritual Leadership. Manila, Philippines: OMF Literature, 1980.
  • Stinson, Randy L. 「Key Theological Themes to Leadership.」 Student notes, 40080–The Ministry of Leadership, Spring 2008.
  • Strauch, Alexander. Biblical Eldership: An Urgent Call to Restore Biblical Church Leadership. Littleton, CO: Lewis and Roth, 1995.
  • Walls, A.F. 「Apostle,」 In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Edited by J. D. Douglas. Leicester, UK: Inter-Varsity Press, 1980. 1:78-80.


譯/校:改革宗經典出版社,作者與來源未知。

標籤
聖經神學
領袖
教會帶領
改革宗經典出版社
事奉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