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2018-09-24
—— John Piper

《馬太福音》5章6節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因爲他們必得飽足。

《傳道書》3章11節是舊約中最打動人心的經文之一。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爲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永生原文作永遠)。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爲,人不能參透。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神將永生安置在人的心裡,然而他從始至終的作爲,人無法參透。

不安和渴慕

聖·奧古斯丁說過:

你爲自己而創造我們,

並讓我們的心無處安歇,

直到我們安歇在你裡面。

不安和渴慕是人類心理的共同特徵。喬治·赫伯特是我在上大學期間喜歡上的一名詩人。他寫過一首詩叫《滑輪》(The Pulley),詩中寫道:

神起初造人時,

預備了一杯滿滿的祝福,

他說,願盡我們所能傾倒這祝福;

願這世界遍地的豐盛

集於這小小造物一身

神首先賜下力量

隨後美就流淌,智慧、榮譽和快樂隨之而來:

當幾乎所有的祝福都已傾瀉而出時,他遲疑了,

因爲這最後的祝福,也是所有祝福中最美的一份,

就是心靈的安息。

他說,如果我把這一件珍寶也賜給人,

人將愛這些祝福超過我,

他們將流連在大自然中,而不是安息在創造自然的神裡面:

我們就會失去彼此。

於是他留下這份美物,

讓人在勞苦愁煩中無處安息,在富足中充滿憂慮

神說,如果美善無法把人引到我這裡,

至少憂慮可以讓他們投入我的懷抱。

神將永生放置我們心中,使我們有永不能滿足的渴望。我們卻試著用旅遊度假、科技成果、超級大片、性放縱、體育狂熱、迷幻藥、禁慾苦修和卓越管理等等來滿足這個渴望。然而,我們心中卻依然乾渴不得飽足。

《以賽亞書》55章2至3節寫道:

你們爲何花錢原文作平銀買那不足爲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你們當就近我來,側耳而聽,就必得活。

《耶利米書》2章12至13節寫道:

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爲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今早來到這裡的人中,大多數也是這樣。你的靈飢餓,你的心乾渴。無論你去哪裡,都覺得這不是你真正嚮往的地方。你的心不滿足,你渴望能有什麼東西能填滿心靈的空洞。然而,對你們當中的一些人來說,最大的悲劇是:即使上帝的靈不停地呼喚你到他身邊,你也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躲開,而去尋找那暫時的快樂,比如去看色情光盤或三級電影,或是沉溺毒品、酒精、美貌,或是什麼新的刺激。

但是,所有這一切都轉眼成空。縱慾帶來的快感之後不過是沉澱的罪惡感和孤獨感。毒品和酒精不能讓你一直逃避,你還得回來面對現實世界當中糟糕的人際關係;沙灘浴曬出的古銅膚色並不那麼自然,且很快就褪色了;任何新鮮刺激也會在幾週後變得索然無味。

我們喝水,但是水卻乾涸;吃餅,但是永不飽足。C.S.路易斯的話越來越真實地在我耳邊響起,他說:

「如果在我的心中有一個渴望,是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都無法滿足的,那麼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我屬於另一個世界。」

耶穌對渴慕的看法

今天早上,耶穌要對我們談一談爲什麼人心總是不得飽足。他要談論人們心靈中無法消除的飢餓,以及靈魂極度的乾渴。

在《馬太福音》5章6節裡,他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飽足。

我所要做的很簡單,就是和你一同默想以下這兩件事:

  1. 耶穌眼中「義」的本質。
  2. 我們渴慕「義」的天性,及這種渴慕如何變成他所應許的滿足。

一、耶穌所說的 「義」

首先,什麼是「義」?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

上週我們引用《詩篇》37篇11節解釋了溫柔的含義。原因是,在《馬太福音》5章5節中,耶穌幾乎是逐字地引用了詩篇37篇的話。除此之外,「溫柔」一詞沒有在登山寶訓中再出現過。

但今天談到的主題並非從舊約引用而來,且「義」一詞在登山寶訓中出現過五次(5:6、10、 20, 6:1、 33)。因此,要理解登山寶訓中這個詞的意思,最好的方式就是看看它在其他幾處的用法。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會看兩個例子,兩個用法最相近的例子。

爲義受逼迫

「義」這詞第二次出現在第10節中。「爲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爲天國是他們的。」這裡的「義」是什麼意思?

「八福」的結構

讓我們再看一次「八福」的結構,來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你可以回想一下:總共有8個福,第10節是最後一福,第11節是「八福」的延伸。第一福(第3節)和最後一福(第10節)給出了同樣的確據:「因爲天國是他們的。」這看起來像一塊三明治的結構:麵包的最上層和最下層都說,「因爲天國是他們的。」

我們還要注意到:「八福」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最後都談到「義」。第一部分以第6節作結尾:「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第二部分則以第10節作結尾:「爲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空虛和渴望滿足

進一步思考,你會發現這節經文的更深刻的含義。注意,前三種「福氣」是爲第6節的「飢渴慕義」做準備的,描述的是虛己或一種受讓的狀態:靈裡面的窮乏(第3節);爲我們的罪和苦難哀慟(第4節);溫柔地接受批評,不加報復或抵擋(第5節)。這三節經文所描述的不是某種充滿和豐盈的狀態,它們只是人因站在恰當的位置而顯出良善和美好。但這還不是我們所渴望的充足、完全,因滿了良善而有的作爲。因此在前三福之後,耶穌自然而然地會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他指的就是那些渴望被「義」充滿的人。

換句話說,當耶穌賜福給一個認識到自己心靈空虛、願意懺悔、並不自以爲義或自我辯護的人之後,這個人便從空虛轉向滿足,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滿足和逼迫

現在,一起來看接下來的三福。在第6節的飢渴和飽足之後,第7節的「憐恤人的人有福了」隨之而來。現在,受祝福的人是滿足的,而且滿有憐憫。他不再只是破碎的、哀慟的和溫柔的,而是充滿動力的,他發出更多憐憫的行爲。第8節說他的心是清潔的,第9節說他不僅安穩平靜,也是帶來和平的人。

當然,第二部分的四福也談到「義」。不同的是,這裡談到的不是我們渴慕所缺乏的「義」,而是我們因心中充滿「義」而願意去「爲義受逼迫」。

「義」的一個定義

你明白「八福」的結構了嗎?前面四個福描述的是哀慟、傷心、安靜且飢渴慕義的人;後四福描述的是有憐憫、爲義受逼迫和締造和平的人。這樣的結構難道沒有讓我們明白「義」的定義嗎?如第6節所述,如果我們飢渴慕義,是因爲我們空虛;然後,在第10節中我們受逼迫,是因爲我們已得飽足;所以,「義」就是憐恤、清心和使人和睦。

勝於法利賽人的義

我們再來看登山寶訓中另外一處的「公義」,看它是否與這個定義相符。

在5章20節中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接著,第5章接下來的內容闡述的是:我們的「義「必須超過當時恪守律法教條之人的「義」。

  • 21-26節中教導我們不僅不可殺人,而且不可向弟兄動怒,相反,要尋求和睦。
  • 27-30節中談到我們不僅不可姦淫,而且不可動淫念。
  • 31-32節中談到我們不可因爲舊約中有可以離婚的律法,就容忍離婚。我們必須以「義」融化剛硬的心,持守盟約,不與那些不持守這盟約的人結婚。
  • 33-37節中談到我們不單要信守諾言,而且要做不需要發誓也能使人信任我們的那種人。
  • 38-42節中談到我們不僅不可以眼還眼,反而我們要以善勝惡,當有人打你的左臉時,連右臉也要給人打。
  • 43-48節中我們不僅愛鄰舍,而且要愛我們的仇敵,並爲那些逼迫我們的人禱告。

耶穌在5章20節中說,我們的義要超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他的意思是很明顯的。我們的公義與施行憐憫,內心純全,喜好和平、不報復有關。所以,這也確認了我們通過八福的結構對公義的理解是正確的。公義是憐憫他人;公義是在唯一能監察人心的神面前保持清潔的心;公義是努力尋求和平。

公義的含義可能不止如此。但公義的上述幾點含義是這幾節經文以及這一章所重點強調的。因此我們思考的重點就放在公義是憐憫、清心與製造和平這三個方面上。

二、渴慕的天性

我們第二個要簡短默想的內容是渴慕的天性,以及如何將渴慕轉化爲滿足。

爲現實驚歎

我們先思考一下有關孩子的事。通過觀察孩子,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在座的年輕人也可以聽一聽,看你是否能在我講的內容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讓我給你們念念G.K·切斯特頓在八十年前寫的一些話:

「我們都喜歡令人驚奇的故事,因爲這些故事能觸動了我們最原始的本能――驚奇的本能。你還記得我們很小的時候,根本不用講神話故事,只講故事就可以了,生活本身已經足夠有趣。 七歲的孩童聽到湯米打開門、看見大龍,就會興奮不已了;但三歲的孩子只要聽到湯米打開門就會興奮不已。男孩們喜歡有浪漫傳奇的故事;而更小的孩子則喜歡現實的故事,因爲對他們來說生活本身就是傳奇了……所以那些唱給嬰兒的童謠只是喚起了他們在母腹中的歡喜雀躍,當說到金色的蘋果,他們會想起蘋果還青著的樣子;當我們說河裡流動著的都是酒的時候,他們會想起河裡滿了汩汩流去的水。」

――引自《回到正統》第53頁


我知道這是真的,因爲我給自己的兒子講了13年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有幾個想像出來的男孩,他們的名字是困頭, 困吉, 誇比和誇尼。我記得抱著聽得入神的、兩歲大的兒子,講述說: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男孩叫困頭。有一個早晨他醒得很早。他起床後,穿上紅拖鞋和藍睡衣,然後下樓吃早餐。在餐桌上有媽媽剛煮好的熱雞蛋,上面還冒著熱氣。黃燦燦的蛋黃,周圍是白色的 ,它的味道棒極了。早餐後,困頭穿上衣服,走出門外,到陽光下去玩。他一整天都玩得很開心。

這是故事的全部。就是這樣的現實故事,讓小孩子著迷得不行。但現在,可能必須編造出離奇的怪物和打鬥,配搭特殊聲效來吸引人。但是,對於兩歲的巴拿巴而言,他仍認爲陽光和冒著熱氣的雞蛋,以及紅拖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

渴望終極現實

這說明什麼呢?是不是說我們對新鮮事物的渴慕應當像兩歲孩童那樣單純:爲小河流水和長頸鹿有長脖子,及雞蛋的中間有蛋黃而驚奇?

那是不是說,當你在日內瓦看到那些偉大改教家的雕像時,你在想,我真想回到那個時代,去看看那個時代的路德、加爾文和慈運理。 不,這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要的是真正的加爾文、路德和慈運理。我們想要親身經歷那個時代叱吒風雲,自己體會偉人們的所思所想。我們不要巨人的塑像。我們嚮往擁有他們那有血有肉的現實生命和理想。

當談到世界的現象時,我們並不需要小河流水最初帶給我們的驚奇。我們要的是小河流水後面的終極事實。河流只是一張老照片,一個指向標, 它喚醒我們的內心,而我們真正渴慕的是有一條河暢流在上帝居住的聖城裡,那裡流淌著生命的活水,如同羔羊和上帝寶座裡的水晶一樣明亮。

你生命的飢渴無法通過這個世界的任何東西來滿足,這是上帝對你所定的旨意,爲讓你明白你是爲另一個世界而造的,你是爲上帝而造的。

不是遠離世界

但是,我們在這點上要很小心,因爲我們可能會犯很嚴重的錯誤。我們可以遠離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變成和尚、尼姑或修士。也就是在這裡,耶穌的話顯得尤爲重要――防止我們犯那個錯誤。

耶穌說,最後真正能得到滿足的人不是獨自在森林裡與神交通的人,而是飢渴慕義之人。那些渴望憐憫的恩典、清潔的思想和感受、以及充滿熱情地去製造和平的人。

只渴慕神就行了?

如果有人問爲什麼滿足的應許是給那些飢渴慕義的人,而非給那些獨自尋求神的人。這有兩個原因。

  1. 什麼是「上帝的義」首先,耶穌指的是上帝的公義 。《馬太福音》6章33節說:「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就是說,我們要「飢渴慕義。」當我們渴慕公義時,我們不會定睛在自己的破碎上 ,而是定睛在神身上。別無選擇,我們要單單渴慕上帝的義。
  2. 這篇講道結尾說了什麼?但爲什麼耶穌應許讓渴慕神的義的人得到滿足,而沒有應許獨自尋求神的人必得滿足呢?其中有更深刻的緣由。

在7章22至23節耶穌用如下的幾句話結束了這篇講道:

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他們稱耶穌爲主;他們似乎有超自然的能力和恩賜。他們奉耶穌的名趕鬼和行神蹟。但耶穌最後卻趕走他們,並否認這些人和他有任何關係,因爲他們是惡人,他們沒有「義」。

他們以爲自己認識耶穌,也以爲耶穌認識他們。但他們與耶穌是陌路人――「我從來不認識你們」。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從來未曾渴慕過耶穌的義,他們只是宗教人士!他們去教會,參與許多宗教活動,但他們生活的激情和渴望不是義的。因此,他們不會滿足,也永遠不可能滿足。

我們靈魂深處的、永恆的滿足並非來自世界的愉悅,也不是來自僅僅是宗教化的或與上帝的縱向關係之中。對那些在世上掙扎著要有他的樣式、以全部生命的熱情去追求他的人來說,真正的滿足來源於上帝。

讓公義成爲你的激情和滿足

所以,今早我要對年輕人說的話是:「不要裝作自己是領導軍隊抵擋邪惡力量的王子,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國家。不要假裝你是被俘的王子,從惡棍的手下逃脫出來,跨過惡臭的河流和毒蛇滋生的沙漠去警告國王危險將近。不要滿足於嚮往中的慾望!要成爲那樣的王子!要成爲那樣的公主!那些飢渴慕義,並且全然委身於上帝的公義的人,將會譜寫出最偉大的未來。

爲上帝的公義行大事――讓它點燃你生命的激情和渴慕吧。不要再三心二意的樣子,好像成爲一個百萬富翁就可以讓你滿足!

因此我要對你們說:「改變你的飲食習慣永遠不會晚。你明天打算吃飯嗎?那麼,爲什麼不打算以「義」爲餅呢?你明天要喝東西嗎?那麼,就去喝「義」的活水吧。」

爲什麼在你的生命中你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會不會是因爲你沒有敬虔地追求義,而是追求其他的事物?讓我們思考一下我們是如何不間斷、不鬆懈、飢渴地、日復一日地追求日用的飲食。讓我們祈禱說,讓我們以同樣渴慕,在我們的靈性生活中、人際關係中,在我們所在的環境中,在整個世界去建立上帝的「義」。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標籤
釋經講道
馬太福音
八福
追求聖潔
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