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約 3.3%的青少年自認爲是跨性別者,另有 2.2%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存在疑問。醫療界沒有深入探究爲什麼年輕人認同跨性別的可能性比成年人高出 329%,也沒有研究爲何跨性別青少年的數量幾乎等同於成年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的總和,就倉促推行性別肯定治療。這種治療手段包括青春期阻斷劑、跨性別激素治療,以及對女孩實施的乳房切除手術。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表示:「儘管推動對我國青少年實施這些激進醫療干預措施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科學證據並不支持這種做法,其風險更不容忽視。」
該部門近期發佈了一份重要報告《兒童性別焦慮症治療:證據與最佳實踐評估》(Treatment for Pediatric Gender Dysphoria: Review of Evidence and Best Practices),深入分析了針對未成年人使用青春期阻斷劑、跨性別激素和手術的科學依據及效果。這是迄今爲止政府對兒童性別轉換治療最全面的分析報告之一。
報告最關鍵的發現是:支持對未成年人實施性別轉換治療的科學依據極其薄弱。在審查現有研究後,HHS得出結論稱「現有證據的總體質量......非常低」。研究結果顯示,幾乎沒有可靠證據表明性別肯定治療能真正改善兒童的長期福祉。
報告警告稱,即使某些研究顯示的積極結果,也可能與真實情況存在重大偏差。報告指出:
在醫學的許多領域,治療方法通常先在成人身上驗證安全有效後,才會應用於兒童群體。但這次情況恰恰相反:臨床研究人員制定兒童醫療過渡方案,是因爲成人接受性別轉換治療後社會心理效果不佳。這意味著兒科醫學領域缺乏通常能爲兒童實施如此激進醫療干預所需的嚴謹長期數據。
美國衛生部的審查報告同時揭示了青少年使用青春期阻斷劑、激素治療及性別重置手術可能引發的嚴重風險。這些干預措施不是小手術,而且一旦實施就難以逆轉,往往會造成永久性的後果,改變孩子的一生。報告明確指出:「未成年人接受性別轉換治療可能導致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礙、骨密度發育不良、認知功能受損、心血管代謝疾病、精神障礙、手術併發症,以及悔恨。」
使用阻斷劑和跨性別激素的兒童可能永久喪失生育能力,出現性功能異常,骨骼發育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將這些風險強加於心理脆弱的未成年人身上實在令人憂心——更何況這些治療對生育能力、骨折風險、認知發展等方面的長期影響至今仍缺乏研究。
美國這種急於推動未成年人性別轉換的做法,與歐洲當前的趨勢漸行漸遠。衛生部報告指出,多個國家在評估臨床證據後已開始政策轉向。英國已明令禁止常規使用青春期阻斷劑;瑞典和芬蘭也收緊了激素使用標準,轉而優先推薦心理疏導治療。目前多國衛生部門建議,對存在性別焦慮的青少年「應以心理社會支持作爲首要治療手段,而非激素或手術干預」。
總體來看,國際醫學界正逐漸摒棄性別肯定模式,重新回歸以心理治療爲主的審慎方案。然而在美國,許多診所仍在草率評估後就急不可待地爲未成年人實施性別轉換治療,往往僅憑簡單的心理評估就大開醫療干預的綠燈。
這份報告同時提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倫理問題:青少年是否真正理解這些改變人生的醫療決定的深遠影響?正處於成長關鍵期、往往伴有嚴重心理困擾的未成年人,真的能在十四五歲時就完全明白選擇不育或性功能改變的終身後果嗎?
報告中一位醫生坦承:「和青少年討論生育問題就像對著一堵空牆說話,他們的反應通常是『呃,孩子、嬰兒什麼的太噁心了』」。這番直言不諱的觀察揭示了一個問題,我們很難從未成年人那裡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知情同意,因爲他們根本不具備爲未來人生負責的決斷能力。
面對如此巨大的未知風險和倫理困境,醫務人員和家長更應該謹守「不傷害原則」。在缺乏長期數據支撐、無法獲得真正知情同意的情況下,草率地將心理脆弱的青少年推向不可逆的醫療干預,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無異於一場危機四伏的冒險。
美國衛生部報告指出,談話療法等非侵入性治療對存在性別焦慮的青少年同樣有效,卻未得到充分利用。與直接進行醫療干預不同,談話療法能在讓患者感到安全並提供支持的環境中,讓醫生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解決潛在心理問題。報告特別提到,擁有最完善循證指南的芬蘭和瑞典均建議:「對於存在性別困擾的青少年,心理治療(而非激素或手術)應作爲標準治療方案。」
許多自認跨性別的青少年往往伴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通過治療這些共病症,往往能緩解性別焦慮,或幫助其正確看待這一問題。至少,談話療法能爲家庭爭取評估時間,制定個性化方案,而不是急著讓每個孩子走上醫療干預之路。
遺憾的是,在美國現行性別肯定模式下,這種探索性的治療常被忽視甚至受到抵制。衛生部報告主張重新重視心理支持作爲一線治療方案,因爲這種療法風險更低,而且更關注兒童整體福祉。當然,基督徒父母也需審慎選擇治療師,避免那些可能認同或強化性別困惑的世俗心理諮詢師。
基督徒會發現,這份報告的結論完全符合聖經對人類性別和身體的教導。聖經明確告訴我們,上帝造人「造男造女」(創 1:27;太 19:4),每個人都是「受造,奇妙可畏」(詩 139:13-14)。因此,我們的性別是神美好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絕非可以隨心所欲更改的偶然特徵。
我們知道,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確實有人飽受心理認同與生理性別衝突之苦。但我們的回應不該是支持那些違背身體本來面目的傷害性方案,而應當「用愛心說誠實話」(弗 4:15),既要肯定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尊嚴和價值,又要耐心引導他們接納造物主賦予的生命形態。
這份衛生部報告爲基督徒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幫助我們以憐憫之心和堅定的信念面對跨性別議題。既然這些醫療干預既缺乏可靠依據又隱患重重,我們更應當懷著愛心審慎對待孩子變性的倉促決定。我們倡導以保護孩子身心健康爲首要的方案,例如引導家庭優先尋求心理輔導,而不是貿然採取傷害性治療。唯有立足聖經真理和可靠的研究成果,我們才能效法基督的榜樣,在愛與真理的平衡中,真正守護孩子的福祉。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New Findings Challenge 『Gender-Affirming Care』 for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