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後數分鐘內,視頻片段便席捲社交媒體,更血腥的畫面接踵而至。去年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市(Butler, Pennsylvania)針對川普總統的刺殺未遂事件亦是如此:現場視頻瞬間鋪天蓋地遍佈全網。本月初,社交媒體上充斥著伊琳娜·扎魯茨卡(Iryna Zarutska)遭背後刺殺的血腥畫面——這起正作爲仇恨犯罪案進行調查的兇殘謀殺令人難以忘懷。去年 12 月,蒙面黑衣人路易吉·曼吉奧內(Luigi Mangione)在紐約近距離槍擊聯合健康集團CEO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的視頻同樣得到了迅速傳播。
人們容易對此麻木,但視頻影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前,記錄 9·11 慘劇的實時影像深刻塑造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認知,科倫拜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血案中青少年逃亡的直播畫面也起到了這一作用。
查理·柯克遇刺案同樣會成爲一個文化轉折點。
柯克創立的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這個名字就恰如其分映射出此次遇刺事件的象徵意義。這場事件會像 1960 年代的政治暗殺那樣改變文化嗎?它會成爲像 9·11 事件那樣「塑造一代人的事件」嗎?
唯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但我確實感覺到,柯克遇刺事件可能在美國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催化作用。它或許不是決定性的轉折點,但以下三點說明這場事件可能加速現有趨勢的發展,以及它爲何對基督徒至關重要。
第一,數字生活的危險性敲響新警鐘。
高度依賴網絡的生活扭曲大腦、毒害靈魂。若要尋找近年來所有政治暗殺與校園槍擊案的共同根源,正是數字化生活。無論其意識形態或動機如何,這些精神失常的兇手之所以病態,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沉溺於數字世界——Discord、Reddit、4Chan、TikTok等平台。因著沉溺於這些空間中,他們逐漸變得激進化、不把別人看作人,與現實徹底脫節。
被互聯網扭曲的年輕人頻頻在現實中訴諸暴力,其頻率之高令人震驚。這正是「刷屏至死」最直觀的寫照。猶他州州長斯賓塞·考克斯(Spencer Cox)在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被捕後多次公開強調網絡生活的癌變效應。根據他對嫌犯的初步了解,「互聯網精神錯亂症」(「internet derangement syndrome」)顯然是作案動機的重要肇因之一。
與此同時,柯克遇襲事件的社會反應清晰表明,我們所有人都在以不同方式受到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扭曲。本週社交媒體充斥著「敘事凌駕於真相」的亂象:虛假新聞與認知混亂(如今更因人工智能加劇)已成爲常態。算法將我們分隔成立場迥異的陣營,各自狂熱推崇特定敘事——而真相究竟爲何無人知曉。這種局面不可持續,我們心知肚明。
或許此刻的催化效應在於: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將認清問題本質,轉向更注重現實體驗、減少線上時間的生活方式。不僅是網紅和政客,普通民眾也逐漸形成共識:屏幕與刷屏操作正在讓我們瘋狂。我們深知數字習慣亟需改變,但究竟是否有足夠的個人與集體意志付諸實踐?
第二,Z世代的「尊重現實」轉向。
柯克深受Z世代追捧——或許是當今美國青年中最受歡迎的政治意見領袖。而且他還是個基督徒。
當然,許多敬虔的基督徒會對柯克將信仰與特定政治文化立場結合的方式提出異議,有時甚至激烈反對。我本人也曾多次與他觀點相左。但我們能否暫且擱置分歧,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意見領袖,竟是一位直言不諱的基督徒?他並非迴避社會保守主義與傳統道德的酒館保守派。當許多保守派老政客放棄這些事業時,他基於基督教信念倡導保護生命權與傳統婚姻。在跨性別議題上,柯克幫助新生代看清保守主義「尊重現實」的本質,與進步主義更激進的「否認現實」傾向形成鮮明對比。
柯克在大學校園舉辦人數爆棚的活動、精通社交媒體的策略以及特立獨行的魅力,爲青少年和二十多歲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男性)構建了可信度框架——讓他們能在社會議題上秉持保守立場並扎根信仰。而在此之前,「年輕人理應成爲世俗自由派」的敘事已主導輿論場多年。儘管並非唯一的因果因素,柯克及其組織在美國上屆大選中年輕群體顯著右傾的趨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現象在全球範圍內同樣存在)。柯克的影響力或許也促成了Z世代對基督教和教會的重新關注。
當下青年群體正醞釀著變革——他們對現狀深感不滿。社交媒體令他們窒息,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令他們感到恐懼,大學校園裡的意識形態同質化令人窒息,而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如今更像一場本不該摧毀他們生活的巨大騙局。年輕人渴求另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渴求穩定的真理與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他們已爲復興做好準備。
上週日我的教會擠滿了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我聽說其他教會也出現了異常擁擠的現象。讓我們爲世代復興禱告,祈求人們轉向上帝——祂是意義與現實的終極根基,也是解決個人與社會困境的終極答案。上帝常藉此類震撼時刻吸引人歸向祂。讓我們爲這樣的一個目標禱告。
第三,進一步揭露跨性別意識形態否定現實的欺騙行徑。
羅賓遜殺害柯克的動機全貌尚未明朗。但官方反覆證實嫌疑人抱持左翼觀點,稱查理·柯克充滿仇恨,且與正從男性向女性轉變的跨性別伴侶同居。我們還知道,羅賓遜開槍的瞬間,柯克正在回答關於跨性別槍手的問題。或許是多重因素促使羅賓遜行兇,但柯克對跨性別主義直言不諱的真相揭露(反對者稱之爲「仇恨」)很可能就是其中一環。
跨性別主義通過否定上帝的設計來褻瀆神。這種世界觀公然否認上帝賜予的身體是恩典。在網絡生活的合理性結構支撐下——「我是誰」無需與我的實體身體現實產生任何聯繫——跨性別主義的興起與數字生活的扭曲效應相輔相成。它與現實徹底脫節(連許多非基督徒都看清了這一點),並造成精神、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摧殘。我們的跨性別鄰舍深受蒙蔽,需要的是幫助——而非許多左翼政客給予的輕率肯定。
柯克竭力揭露跨性別意識形態否認現實、破壞本質的真相。基督徒有責任出於對上帝的愛,以及對被其欺騙摧毀的上帝形像承載者的關愛而這樣做。可悲的是,柯克可能正因在這個問題上直言不諱的勇氣而喪命。我希望基督徒能接過柯克所揭露跨性別意識形態真相的火炬,其動機不應是政治利益,而應是愛鄰舍之心。
對性別焦慮者展現憐憫之心,絕不等同於認同跨性別主義。左翼思潮長期鼓吹「身體自主權」,將個人選擇凌駕於一切之上。其倡導LGBTQ「驕傲」運動及日益激進的墮胎權支持,皆源於對上帝性別設計的全面否定。而跨性別主義則將這種現實脫節推向全新高度。
柯克遇害事件或許將持續揭示西方文化中已然顯明的真相:跨性別意識形態及其背後的更廣泛意識形態已然腐朽,必將結出惡果。它以多種方式通向死亡。
基督徒不應迴避此言。我們更應質疑任何擁抱這種否認現實的欺騙性政治綱領的智慧。
上帝主宰歷史。祂在任何事件中——無論大小——所行的作爲,我們難以看清。但我們可以確信祂正在做工。而我們的個人行動在此事上至關重要;我們的所作所爲與應對方式,正是上帝在歷史中運作的一部分。面對駭人的頭條新聞,我們既不該屈從於絕望敘事(「世界日益敗壞,我們無能爲力」),也不該陷入過度簡化的樂觀(「只要改變這點或那點,悲劇就不會重演」)。即便無法預知歷史將如何演變,上帝仍期待我們批判思考、勇敢行動、熱切禱告。
在當下新聞週期的震驚與恐懼中,讓我們深思事件的緣由。在這個對真相與現實都困惑的世界裡,讓我們勇敢發聲。更要禱告:願上帝在這動盪中使世人認罪歸向祂,願教會預備好迎接各類罪中疲憊的靈魂,將他們引向福音的盼望。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Is Charlie Kirk’s Assassination a Turning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