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爲什麼說去教會可以拯救你的生命?
哈佛大學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減少教會生活的公共健康代價
2024-06-26
—— Rebecca McLaughlin

有史以來(至少在我所處的文化和有生之年),新冠疫情讓地方教會的聚會第一次成爲公共健康的威脅。如果我們之前教會聚會的方式是正確的——盡情讚美歌唱、自由地擁抱、在彼此肩膀上哭泣、分享食物、迎接無家可歸的朋友、照看彼此的孩子——上帝子民的聚集應該是城裡最有感染力的演出。現在停止聚會是痛苦的,聚會時保持社交距離也是痛苦的。我們基督徒應該忍受痛苦來保護他人。但肢體的分離之痛,哪怕短暫,依然真切。

當我們爲了公共健康和鄰舍之愛而忍受這種短暫的痛苦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教會聚會在總體上對公共健康大有裨益。事實上,本月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另一項研究成果,指出參加教會聚會有可能起到「拯救」生命的作用。

「絕望之死」

「絕望之死」(『Deaths of Despair』)一詞在 2015 年被造出來,用來描述自殺、吸毒和酗酒導致的死亡。近幾十年來,此類原因導致的死亡人數急劇增加。事實上,正如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泰勒·範德維爾(Tyler Vanderweele)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指出,此類死亡人數上升的趨勢「如此嚴峻,導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在 2015年、2016 年和 2017 年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這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持續最久的(平均壽命)減少。」那麼,是什麼在驅動這輛具有破壞性的列車繼續前行呢?

人們列出了多種社會和經濟誘因:就業機會的減少、社會和家庭支持的減少、結婚率的下降以及阿片類(opioid,舊稱「類鴉片」)獲取途徑的增加,都爲「絕望之死」推波助瀾。但公眾卻常常忽略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世俗化的影響。

參與宗教活動的益處

2007 年,無神論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總結了迄今爲止關於參加宗教活動益處的研究成果:「長期以來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的宗教信奉者比世俗之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對慈善事業和彼此也更爲慷慨。」

從那時起,人們更加確信定期去教會參加聚會與多種身心健康益處之間的相關性。哈佛大學教授泰勒·範德維爾和記者約翰·西尼夫(John Siniff)在 2016 年《今日美國》(USA Today)報中一篇題爲《宗教信仰可能是一種靈丹妙藥》(Religion May Be a Miracle Drug)的專欄文章中寫道:「如果有一種能夠改善數百萬美國人身心健康的靈丹妙藥,而且不需要任何個人花費,我們的社會會賦予它怎樣的價值呢?」

他們接著列舉了每週參加一次(或多次)教會聚會對身心健康的多種益處,包括在15 年內將死亡率降低 20%至 30%

儘管大多數研究調查的參與者參加的是教會禮拜,而不是其他宗教集會,但此類積極影響並不侷限於基督教。例如,每週參加一次(或多次)猶太教禮拜(對身心健康的益處)似乎也呈現出類似的相關性。但這種效應並不僅僅歸因於社交支持,就好像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聚集,定期參加共同活動就能完全起到這種作用。事實上,社交支持似乎只貢獻了宗教參與益處的四分之一左右

(宗教活動參與)對心理健康的益處尤爲顯著。研究表明,與不參加宗教活動的人相比,每週至少參加一次宗教活動的人更爲樂觀抑鬱症發病率也更低自殺的可能性也更小。而且並不是什麼輕微的影響。一項針對美國婦女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每週至少參加一次宗教活動的婦女自殺的可能性比那些從不參加宗教活動的婦女低五倍。最初了解到這項研究結果時,我感到驚愕,於是我問範德維爾,參加宗教活動與自殺率降低之間的相關性是否真的有那麼明顯。他回答說:「是的!研究結果表明,自殺率降低了三到六倍。這可能是已知最能減少自殺的因素之一!」他對「絕望之死」的最新研究成果(於 2020 年 5 月初發表)也同樣引人注目。

關於醫護人員的最新研究

一項以醫護人員爲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顯示,在 16 年和 26 年的時間週期裡,分別對 66492 名女性和 43141 名男性進行了跟蹤調查,並統計了因自殺、吸毒過量或酗酒而死亡的人數。該項研究控制了多種變量因素,包括:年齡、種族、地理區域、收入、健康狀況、健康行爲(health behaviors,通常考慮如下因素:是否吸菸、酗酒、使用藥物或毒品、飲食健康、鍛鍊,是否有危險性行爲等)、心理健康和其他形式的社會支持。結果發現,與從未參加過宗教活動的人相比,每週參加一次(或以上)宗教活動的女性發生「絕望之死」的可能性降低了 68%,男性降低了 33%。這些結果再次令人感到震驚,尤其是對女性而言。

上週,範德維爾再次與記者約翰·西尼夫合作,向《今日美國》報導了這一結果。並指出,在醫護人員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而教會又無法聚會的時候,這一結果顯得尤爲沉重。我們知道有一些因素會加快「絕望之死」列車的速度——這些因素在「新冠」危機之後可能會更加明顯。參加宗教活動似乎可以在剎車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這些研究並不意味著什麼

這項關於參加教會活動積極作用的研究並不意味著忠心、熱忱、虔誠的基督徒沒有發生「絕望之死」的風險。長期以來,基督徒圈子裡一直歧視有抑鬱症和自殺傾向的信徒。我們常常讓這些基督徒覺得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都是咎由自取,不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幫助,並告訴他們只要多禱告或堅固信心,他們的負擔就會減輕。儘管許多基督徒都見證主以這種方式回應了他們的禱告,但聖經和基督教歷史也給了我們許多敬虔基督徒面臨各種持續掙扎的例子。

例如,當使徒保羅三次懇切地祈求除去一根神祕的「肉中之刺」時,主回答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爲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 12:7-9)同樣,嚴重的抑鬱症也困擾了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幾十年。這項研究絕不能成爲羞辱那些處於掙扎中基督徒的武器。相反,它應該呼召我們所有基督的肢體更加愛我們那些在抑鬱、自殺傾向、酗酒或吸毒中掙扎的弟兄姊妹。

但這確實意味著——與某些人的想法相反——教會在與「絕望之死」的鬥爭中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東西。

這項研究意味著什麼

新無神論者宣稱,宗教毒害一切,參與教會活動是一種心理束縛,限制了人類的蓬勃發展。對某些人來說,少數教會無視《公共衛生命令》繼續聚會,導致新型冠狀病毒迅速傳播,這是宗教威脅的又一例證。但是,哈佛大學的這項最新研究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這些證據表明,一般來說,定期參加宗教活動非但不會妨礙人類的興盛,反而對我們大有裨益。換句話說,日益嚴重的世俗化(至少在美國)是一場公共健康危機。

曾經,我們基督徒被剝奪了在一起聚會的喜樂。一場全球性流行病正束縛著我們的手腳。但是,在疫情過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絕望之死」這種緩慢燃燒的流行病將伴隨著我們。在失業率上升、隔離的影響持續存在的今天,讓我們做好準備,接納那些走向絕望的人。

基督徒的生活遠不止是去教會,福音的盼望也遠不止是防止自殺。對於那些在抑鬱、毒癮、酗酒中掙扎,或者只是在絕望那低沉、持續攪擾中掙扎的人們來說,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會給他們考慮嘗試去教會帶來鼓勵。向一位「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18)的上帝求助可以拯救生命:既是爲了永恆,也是爲了此時此地。


譯:北落師門;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Going to Church Could Save Your Life

Rebecca McLaughlin(麗貝卡·麥克勞林)擁有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和倫敦橡樹山神學院的神學學位。她是福音聯盟固定的撰稿人,著有《世俗信條:應對五種當代主張》(The Secular Creed: Engaging Five Contemporary Claims,TGC,2021)和《直面基督教:世界上最大宗教的12個難題》( Confronting Christianity: 12 Hard Questions for the World’s Largest Religion, Crossway, 2019)等書。
標籤
教會
拯救
抑鬱症
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