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教會風尚強勢回歸
2025-10-01
—— Trevin Wax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慕道友爲導向「的運動(seeker-sensitive movement)有一個核心的價值觀,也是許多大型教會至今仍堅持的原則:要吸引人們,就必須去掉那些古板、老舊的教會元素。於是,許多教會重新設計了敬拜儀式,目的是讓非基督徒感到自在。

古老聖詩讓位於當代敬拜短歌(有時甚至採用世俗歌曲);大講台被簡約的亞克力臺子或譜架取代;十字形聖殿的彩繪玻璃窗變成了燈光炫目的現代禮堂;詩班長袍消失,年輕敬拜團隊佔據舞台中央;精細的解經式講道常被迎合聽眾「感受需求」的演說替代。任何顯得過時、令人不適或「古怪」的元素——如同老祖母地下室的地毯黴味——都必須清除。屬靈方面那些顯眼的表現(如集體同時禱告或說方言)也悄然消逝。

當時的策略很明確:以一種「大大削弱教會特質」的方法來吸引世人。

兩種意外趨勢

時空切換至當下,兩種看似相悖的趨勢令我困惑。首先,年輕世代明顯趨向更具歷史傳統的敬拜形式——常被稱爲「高派」——注重禮儀、聖事與儀式元素。諸多現象可見端倪:年輕人對東正教產生濃厚興趣,英國青年對羅馬天主教興趣日增,甚至浸信會也開始重拾禮儀崇拜。

與此同時,另一股浪潮正將年輕人引向熱情洋溢的當代敬拜,多個宗派展現出常與靈恩派或五旬宗相關的特質。盧克·西蒙(Luke Simon)認爲這兩種趨勢可能存在性別差異。這個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從整體數據來看,不論男女,更多人在歸信與門徒成長上,還是更傾向於這種活潑、不拘形式的「低派」敬拜。

直至近日,我仍難以調和這兩種逆流並行的趨勢:爲什麼年輕人既會湧向極爲傳統的禮儀敬拜,又會被熱烈奔放的靈恩敬拜所吸引?

重新發現「奧祕」

最近,我的朋友格倫·斯克里夫納(Glen Scrivener)分享了他對英國年輕人中悄然興起的屬靈復興看法,讓我豁然開朗。格倫指出,高派的禮儀敬拜和低派的靈恩敬拜之所以都能吸引年輕人,是因爲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帶著「濃濃的教會味」。雖然形式不同,但本質是相似的。兩者都擁抱奧祕,尋求超越,與世俗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無論是五旬節派敬拜的熱烈激情,還是聖禮傳統的莊重節奏,都能在這個扁平化、去魅的世界裡引起深深的共鳴。

教宗利奧十四世(Pope Leo XIV)曾說,教會的一個使命,就是要向大家介紹「奧祕,以此作爲對抗表演化的解藥」。諷刺的是,這句話正是在一次教宗選舉會議(堪稱最典型的「盛大表演」)後被廣泛流傳。然而,這話仍有說對的地方。在一個充斥著表演的世界裡——娛樂不斷湧現,只爲迎合短暫的注意力——教會必須提供一些截然不同的東西。教會要把人從自我中引出來,引向奧祕,引向與上帝真實的相遇,從而建立起扎實的信仰。

擁抱那份「古怪」

格倫提到,他所在的聖公會教會裡,年輕信徒如果發現禮拜中沒有每週的聖餐,或長椅上的跪墊沒人用,反而會感到失望。那些被視爲「古怪」的教會儀式,不但沒有嚇退他們,反而讓他們的敬拜體驗更真實。「教會味」不會讓人卻步,反而讓許多人在探索基督信仰時感受到他們渴望的真實。他們要的是與神相遇,而不是一場精心包裝、迎合人味口的節目。

另一位英國牧師斯蒂芬·尼爾(Stephen Kneale)給出了一個恰當的比喻

想像你去醫院做手術,卻發現醫院更像是一家酒吧。這或許讓人感到熟悉,但又極其荒謬。你要的是醫院。同樣,當教會費盡心思去模仿世俗環境時,反而會讓慕道者困惑。他們找的不是咖啡館,而是教會。人們的期望是,教會就該有教會的樣子。

如果你以爲年輕人會討厭任何像祖母那一代教會的東西,那就大錯特錯了。根據統計,很可能他們的祖母根本就沒去過教會。即便她去過、或者現在還在去,她現在也大概跟一群「嬰兒潮」一代的人一起,坐在現代禮堂裡,參加一場現代的敬拜,慶幸早已擺脫了他們祖母的教會。而與此同時,Z世代卻深受這些「傳統痕跡」吸引,渴望那張神祕的祭臺上掉落的碎屑。他們要的,正是那份「古怪」。

超越優於內在

歸根結底,無論是日漸興起的「高派」,還是「低派」,它們都拒絕那種只向內看的靈性,而是指向真正的「超越」——與神的奧祕相遇。許多「慕道友導向」的教會,往往把信仰簡化成勵志小貼士,把神當作幫你實現自我項目的「人生教練」。結果,教會更像是一個互助小組,而不是一群被神差派的子民。

面對這樣的問題,解決之道不是回到那種在使命上缺乏果效、又自我封閉、形式僵化的傳統教會;但也不是繼續加倍投入以慕道友爲導向的事工。我們必須正視年輕人心底對「超越」的渴望,那是超越個人慾望與自我實現的呼求。21 世紀的美國常常宣揚「做真實的自己」,讓人以爲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彷彿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太陽,其他人(甚至包括神)都只是圍繞運轉的行星。但這種敘事在現實層面上注定失敗。神的「神性」太榮耀,不可能永遠待在邊緣;超越的真實太耀眼,無法被遮蔽。

無論是禮儀化還是靈恩化,教會最糟糕的選擇,就是削弱那份超然與奇特。一旦這樣做,我們就等於放棄了自己作爲萬國之光的使命。人真正需要的,是自我中被解救出來,而不是自我去拯救。

教會就該是教會

當然,挑戰依舊存在。教會提供給人的不僅僅是某種體驗。一些受禮儀或靈恩禱告吸引的年輕人,仍可能在以自我爲中心的精神世界與真正順服超越真理之間搖擺不定。他們或許欣賞奧祕的吸引,卻不願意回應基督關於順服與捨己的呼召。

然而,也許「教會味」的回歸,正是因爲它觸動了人心深處那份神賜下的渴望。教會讓我們的目光轉向上方,呼召我們進入神的奧祕,進入福音的榮耀。教會給我們的是聖經的「眼鏡」,讓我們能看見主、也能正確地看待彼此。教會是有根基的,教會是真實的。

教會無論形式如何,最能打動人心的,從來不是越來越像這個世界,而在於毫不含糊地指向那超越世界的神。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hurchiness Is Back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 Gospel 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特雷文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奧祕
超越
禮儀
慕道友
高派
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