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慾(「Concupiscence」)這個詞並不常用,即使是熟悉該術語的牧師和神學家,也可能對其含義感到迷惑。對許多人而言,這個詞讓人聯想到奧古斯丁與情慾的爭戰,或者現代關於人類性慾的爭論。因此,許多人僅將「情慾」理解爲「不正當的性慾」(illicit sexual desire)的代名詞。《韋氏詞典》對此詞的定義爲「強烈的慾望,尤其是指性慾」,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用法。
然而,在基督教神學中,情慾不僅僅與性有關。這個術語更廣泛地指向一切失序的慾望和傾向——無論是貪婪、淫蕩、不公平的偏見,還是自私的動機。教會歷史表明,接受對慾望的歸正理解,可以幫助當代基督徒更好地應對這些問題。
在教會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關於情慾的爭論集中於一個核心問題:如果人沒有付諸行動,神是否仍因不正當的慾望而定他們的罪?
希波的奧古斯丁在對聖經的早期研究中,對這個問題給予了肯定的回答。他教導說,無論我們的意志或意圖如何,不正當的思想、慾望和行爲都會帶來罪咎。原因在於,它們是我們有份於亞當和夏娃原罪的證據。奧古斯丁寫道:「人因無知所犯的過錯,以及因意願不足無法行出正確之事,皆因其根源於原罪而被稱爲罪。」
在與伯拉糾的辯論中,奧古斯丁作了進一步澄清,由於人類有罪慾望的腐化,唯有藉著神的恩典,我們才能行善。然而,奧古斯丁關於洗禮的教義使他對情慾的理解更加複雜。他寫道:「基督徒一旦受洗就不屈從於情慾,它便不再是罪。」
歷史學者們對於奧古斯丁這句話的含義爭論不休。拉丁語中沒有「罪」和「罪性」的明確區分,「peccatum」一詞可以指兩者,這使得我們很難準確理解奧古斯丁的意思。然而,自奧古斯丁時代以來,羅馬天主教會教導說,洗禮除去了原罪。他們認爲,基督徒在受洗以後,失序的慾望只有在付諸行動時才成爲罪。到了馬丁·路德的時代,一些中世紀的神學家甚至教導,信徒應視失序的慾望爲機會,通過抵抗它們來操練美德。
改教家認爲天主教的觀點既危險又違背聖經。他們堅信,不正當的慾望依然是罪,即使在基督徒受洗後,私慾仍然會使信徒有罪咎。欽定版聖經(KJV)對《歌羅西書》3:5 的翻譯反映了他們的觀點(參羅 7:8;帖前 4:5)。欽定版聖經的譯者使用「邪惡的情慾」(evil concupiscence)來翻譯這個希臘術語,而現代版本則譯爲「邪惡的慾望」(evil desires)。保羅說,邪惡的慾望——與「淫亂、污穢……和貪婪」一起——是「屬地的」,本質上是一種偶像崇拜。
在路德 1537 年的《施馬卡爾德信綱》(Smalcald Articles)中,他認爲天主教未能將情慾稱爲罪,導致他們對悔改的理解出現了錯誤。儘管信徒不正當的慾望可能在其有意識的行爲之前出現,但它們仍然是我們與亞當老我罪性聯繫的證據(參弗 4:22)。因此,這些慾望不應被容忍,而是應該得到「治死」(西 3:5;參太 5:21-30)。
路德之後的改革宗信條延續了他的觀點(參見《奧格斯堡信條》《比利時信條》《三十九條信綱》《海德堡要理問答》《威斯敏斯特信條》和《1689 年倫敦浸信會第二公認信條》)。這些信條對情慾的闡述明確了三點:
改教宗對情慾的理解對現今的信徒有何重要意義?
第一,這教義提醒我們,沒有人在神面前可自稱無罪。
在一個強調「真我」(true to yourself)的文化中,人們很容易認爲每個人的身份表達或內心傾向是自然且道德中立的(甚至可能是積極的善),但這與聖經相悖。耶穌明確指出,不潔淨並非源於外在行爲,而是源於內心(參可 7:21;羅 7:18,23-25)。「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 3:23),「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 53:6)。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慾望——這慾望無論是在身內還是身外,我們在神面前都有罪。
第二,它鼓勵我們將不正當的思想和慾望,即使是不情願的,也視爲罪並加以承認。
無論我們如何理解《羅馬書》第 7 章中的內心衝突,我們必須承認,得救後內心的慾望依然在我們裡面爭戰。知道該採取正確行動與實際渴望或願意採取行動,依然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即便一個人沒有性慾的挑戰,但諸如貪婪、權力慾和自私的偏見等罪依然潛伏在我們的思想和態度中。因此,即便是忠心的信徒,也會呼喊出:「誰能察覺自己的錯失呢?」(詩 19:12),「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 17:9)。
雖然我們可能承認自己是罪人,但大多數人仍會試圖逃避並爲自己的罪辯解。我們甚至可能爲自己的慾望尋找藉口,認爲自己這麼做沒有錯。然而,聖經毫不留情地指出罪惡的思想和慾望。例如,在《羅馬書》第 1 章中,保羅明確指出,同性性行爲(「變爲逆性的用處」/「棄了順性的用處」,26-27 節)和同性性慾(「慾火攻心」,27 節)都是罪。無論我們內心的具體試探是什麼,我們必須與神一致,承認這些慾望是罪,並按神的標準對待它們。
第三,通過揭示每個人內心的罪性傾向,這個教義使我們謙卑,鼓勵我們誠實面對罪,並培養我們對其他罪人的憐憫。
信徒雖然追求順服基督,但仍會因墮落的慾望而面臨試探。有些人甚至因這些慾望的持續不斷感到失望或壓抑。我們應因此哀嘆自己的內心罪性,同時感謝聖靈的同在使我們的心得以更新,熱切禱告求聖靈的工作,並(盡可能地)尋求將罪惡的慾望從生活中根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孤單。
當我們接受對情慾的更深入(且更符合聖經的)定義時,我們承認墮落的影響波及所有人。信徒中的遺留之罪應促使我們謙卑,鼓勵我們以誠實和透明的方式彼此交往(參約壹 1:7),並使我們對其他與我們一樣帶著罪惡慾望和自私思想的人充滿憐憫。情慾的現實應激勵我們傾聽他人的挑戰和勸戒,因爲儘管我們可能不願承認,他們往往更能看到我們未察覺的罪性模式和偏見。
第四,通過教導我們正視自己的罪,這個教義爲我們在基督裡的成長帶來希望。
保羅希望基督徒意識到自己的遺留之罪,但他不希望我們認爲自己被困住了。他一次又一次呼召我們「治死」自己的罪性,直到進入榮耀(參弗 4:22;西 3:5 以及後面的經文)。我們該如何做到呢?不是掩飾我們的罪,而是定期在認罪中承認「老我」的本性。
承認貪婪的慾望並不容易。在某些情境下,公開承認性慾或苦毒的偏見和思想並不合適。爲此,教會應提供安全的環境,使那些與錯誤慾望和思想爭戰的人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罪,並獲得神赦罪的確據。儘管在最初將亞當的影響坦誠道出時,可能會感到痛苦,但這種誠實最終是通往真正悔改和在基督裡持續潔淨的道路(參約壹 1:7、9)。
通過這些方式,更加忠實的情慾教義能夠幫助我們的教會。這或許看似反直覺,但透過神的恩典,認識並承認罪如何腐蝕我們的慾望,實際上是一條通向憐憫、同情和基督徒盼望的道路。
譯:DeepL/STH;校: 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oncupiscence. It’s Not Just About 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