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姊妹事工負責人,我聽過各種關於如何推動教會女性事工的建議。有人希望增加社交聚會,有人偏愛查經學習;有人渴求門訓導師資源,有人則希望精簡活動安排。
在制定事工計劃時,我們確實需要傾聽姊妹們的意見,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滿足所有期待。多年服事讓我深刻認識到:事工的內在氛圍遠比活動日程表重要。正如司布真所言:「若失去與神同行的謙卑之心,教會就難以持續健康。」各類課程、活動和資源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培養這樣一種文化:在平凡的堅守中,以謙卑之心追求敬虔生命。
初代教會給我們樹立了榜樣,基督徒的團契與靈命成長,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細節裡。翻開《使徒行傳》,我們看到聖徒們在家庭聚會中分享飯食、禱告、聆聽真道;保羅在書信中反覆叮囑信徒要實踐「彼此相待」的功課:彼此勸勉、彼此鼓勵、彼此擔當、彼此相助、彼此相愛。這些看似普通的互動,恰恰是信徒間關係的精髓。
當然,大型的聚會活動確實能結出果實,也能促進姊妹們的團契與成長。但你想過嗎?當你深夜急需代禱時,第一時間回應你的不會是某個活動,而是主內姊妹;支撐我們在至暗時刻緊握聖經、認罪悔改、仰望救主的,從不是晚宴或年度退修會,而是每週穩定的講道供應和每日與神的親密交通。
姊妹事工應當引導姊妹們發現這些平凡的成長途徑,而非取而代之。我們希望看到姊妹們期待活動,卻不把活動當作團契關係的唯一寄託;她們熱衷查經班,但回到家中依然會獨自翻開聖經;她們感受到來自姊妹事工同工的溫暖,卻也不會忽略長椅上那位能給出智慧建議的平凡姊妹。
我們要讓姊妹們明白:在基督裡的成長、屬靈分辨力的操練、彼此代禱的習慣——這些都應當流淌在信徒日常生活的脈絡中。因此,我們的服事要避免傳遞這樣的錯覺:彷彿只有課程、活動、晚宴、小組這些「正式項目」,才是蒙恩成長的主要途徑。
這對帶領者來說是個好消息:姊妹們靈命健康的關鍵,並不取決於我們策劃了多少活動。無論我們組織多少聚會和項目,都無法「編排」出屬靈生命。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所有活動計劃。相反,我們應當通過每項事工,努力培育一種珍視日常信實與團契的文化。
比如,對許多姊妹來說,參加教會組織的社交活動,遠比主動約幾位姊妹吃飯容易得多。但這並非單選題。若能精心設計活動的框架與信息,這些正式聚會反而能成爲深化關係的跳板。無論是查經班、晚宴還是讀書會,都要設法引導姊妹們回歸日常屬靈團契——可以是在家中相聚喝咖啡談心,彼此分擔重擔代禱,或是一同背誦經文。
要培養這種文化,首先要留意你們事工的活動數量。隨著我們教會增長,我們刻意放緩新增項目的速度,結果發現「少即是多」。我們當然要提供造就生命、促進團契的機會。但當活動填滿了人的日程安排時,她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神、關愛他人的空間就被擠壓了。務要尋求平衡。
親愛的姊妹們,請記住:真正的靈命成長,往往發生在聖靈引導的、教會肢體間那些簡單的互動中,而不只靠我們策劃的活動。雖然傾聽姊妹們的期待很重要,但我們不必爲滿足每個要求而大費周章。很多時候,最能幫助她們的方式,恰恰是鼓勵她們活出那份平凡的堅守。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rioritize Culture over Calendar in Women’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