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箴言》的應許是否言過其實?
2025-10-08
—— Jim Davis

今年夏天,我在講道中選讀了《箴言》的一些經文。準備講章時,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箴言》的應許是否有點言過其實?比如,《箴言》3:1–12 說到「指引你的路」(6 節)、「醫治你的肚臍,滋潤你的百骨」(8 節)、「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榨有新酒盈溢」(10 節)。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經歷往往並不是這樣。那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話呢?

妻子 29 歲時被診斷出癌症。她正在接受化療時,有個年輕人告訴我,她之所以得病,是因爲信心不夠。那些成功神學的傳道人是不是說對了?還是我們該把《箴言》的應許,僅僅理解爲通常情況下的結果?

不只是大概率

把《箴言》的教導當作「大概率指南」(而不是絕對的應許),這種看法並不完全錯。它有一定道理。的確,謹慎、冷靜、勤奮的人,通常比酗酒的、易怒的、懶惰的人更容易擁有健康和財富。

但如果我們僅僅把《箴言》看作一些規律,就忽略了神對祂子民真正的心意。神要的是我們更親近祂。經文中的應許,都有一個前提:要「倚靠耶和華」(3:5)、「敬畏耶和華(3:7)、「尊榮耶和華」(3:9)。如果這些只是生活經驗的總結,那爲什麼要把它們和我們與神的關係連在一起呢?

當應許似乎落空時

那麼,當這些應許似乎沒有實現時,我們該如何解釋呢?聖經給了兩種可能的答案。

第一種可能,就是神正在管教我們。這正是《箴言》3:11–12 所說的:「我兒,你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也不可厭煩他的責備。因爲耶和華所愛的,他必責備,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

表面上看,管教並不令人愉快。除非我們把它看作愛的表現,否則沒人願意被管教。我可以肯定地說,我的孩子從來沒有在被管教時向我道過謝,但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爲什麼?因爲他們會看到,這其實是愛的體現。管教是被愛的記號。這是神呼召我們回到順服中的方式,好讓我們再次經歷祂應許裡的祝福。管教也是神讓我們重新學習謙卑的途徑,而謙卑正是通往祝福的道路。

C. S. 路易斯在《痛苦的奧祕》(The Problem of Pain)中寫道:「當我們抱怨苦難時,我們便不是在希圖更多的愛,而是更少的愛。」神藉著管教,把祂的兒女帶回到祂的應許中,使我們能夠真正享受那應許中的祝福。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明明活在罪中,卻沒有經歷神的責備或管教,那並不是神祝福的記號,反而是神棄絕的警告。

但如果我們並沒有明顯的、不悔改的罪,卻依然沒有經歷這些應許的祝福,又該如何理解呢?面對世界各地那麼多忠心的信徒,他們卻承受極其艱難的處境,我們又該怎麼解釋?使徒們經歷的苦難要如何看待?爲什麼有些忠心的基督徒會在年輕時就被神接走?在這些事上,神到底在做什麼?

這裡就涉及到第二種可能。神選擇了一些人,去經歷比這些應許更高層次的祝福,一種只能通過苦難才能得到的祝福,那就是神更深的同在。這正是成功神學最嚴重的錯誤:他們以爲蒙福的人生就是沒有痛苦的人生。但如果更高的祝福,其實是藉著苦難而來的呢?

使徒保羅就明白這一點。他說: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爲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 4:17)

應許作爲最低標準

那麼,《箴言》是不是應許過頭了呢?答案是:沒有。它所設定的,其實是基督徒能夠期待的最低標準。神必定會成就祂的應許。按照祂的方法,在祂的時間。縱然有時候惡人亨通、義人受苦(詩 73:3),但到了最後,沒有人會說神沒有守住祂的話。即便我們失信,神依然可信。

在今生,我們會部分地經歷這些應許,除非神呼召我們去經歷更高層次的祝福。但在耶穌基督裡,我們將在來世完全得著這些應許。沒有人比耶穌基督更完美地活出了這些應許的條件,但神卻呼召祂去經歷比地上的富足更高的使命。

正是在祂的受苦之中,耶穌得到了最高的呼召:甘心將祂完美的生命換取我們不完美的生命,爲要使我們享受祂所賺得的豐盛祝福。在基督裡,這些完全的應許都向我們敞開。如今,我們也被呼召在受苦中效法祂,因爲一切能夠想像的應許,都已經在祂裡面爲我們成就了(林後 1:20)。這意味著我們無所失去,卻能在敬虔中大有收穫!

神不會讓我們偏離正路。祂必完成祂所開始的善工(腓 1:6)。因此我們將自己交託給祂,信靠祂、敬畏祂、尊榮祂,深知這位慈愛的天父必定確保終有一天,無論用何種方式,我們會進入祂應許的豐盛之中。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Does the Book of Proverbs Over-Promise?

Jim Davis(吉姆·戴維斯)是奧蘭多恩典教會(Acts 29)的教導牧師。他道學碩士畢業於改革宗神學院奧蘭多校區。
標籤
苦難
成功神學
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