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以「死了就有益處」的心志去宣教
2018-09-27
—— John Piper

以下文字根據錄音整理和編輯。


我個人,也是我們教會的使命宣言,是這樣的:

傳揚讓神在萬事上居首位的激情,使他藉著耶穌基督帶給萬民喜樂。

讓我喜歡這個宣言的理由很多,其中一個是:我知道它永不落空。爲什麼?因爲它是上帝自己的應許。《馬太福音》24:14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提醒一下,希望大家明白,此處「萬民」並不是指政治性的國家和地區。而類似於族群的劃分,或者是用種族與語言來區分的人類群體。)我們可以確知深信,每個這樣的群體都將被福音刺透,以至你可以說,那裡已經有明確的、能夠被人們理解的、可自行傳揚的福音見證。

爲什麼這樣確信?理由如下。

該應許是確實的

這是確實的應許,有幾個原因。

1. 耶穌從來不會撒謊

「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說這話的是耶穌,不是我(太24:14 )。

故此,我們一起參與的這個大使命是要成就的。它要成就,而你呢,要麼一同出征,並分享勝利成果,要麼事不關己靠邊站,荒廢自己的人生。除此之外,沒有第三種選擇,有人想,「也許不會真的這樣,那我就不用參與,也能得到最好的結果。」不會有這樣的事。

2. 那用來拯救萬國萬民的贖價已被支付。

根據《啓示錄》5:9-10「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爲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 又叫他們成爲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這些民眾的生命,已經被上帝買贖,上帝不會收回用他兒子的寶血支付的贖金。

我很喜歡摩拉維亞信徒(Moravians)的故事。在德國北部,他們中的兩個人正登上一艘船,自願賣身爲奴,到加勒比海上那些島國(West Indies)去做奴隸(爲把福音傳給那裡的人——譯註),而且不再回來了。當航船離港的時候,他們揮動手臂跟親友告別,並且大聲說,「但願上帝的羔羊接收他苦難的報酬。」他們的意思是,基督已經用自己的性命買贖了那地的百姓。而他們就是要找到神的這些百姓,不帶任何歧視和偏見地努力去傳福音,相信聖靈會親自呼召一些人回到神的身邊。

因此,我知道這個救贖計劃是不會廢棄的,因爲上帝已經替世上每位屬於自己的子民付清了罪債。那失喪的羊群(耶穌這樣稱呼他們),雖分散在世界各地,都將藉著福音的傳播,被父神一一召回天家。

3. 上帝的榮耀就是那籌碼

這個道理在聖經裡反覆提及。我只舉一個例子吧。《羅馬書》15:8-9,「我說,基督是爲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之人的執事,要證實 (成就,堅固) 所應許列祖的話,並叫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神。如經上所記: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基督道成肉身的目的,就是藉著把他的憐憫向列國彰顯,讓榮耀歸給父神。

在這大使命中,上帝的榮耀如同籌碼,緊緊聯繫在其成敗之上。回顧往事,記得1983年,在我們伯利恆教會,我和助理牧師湯姆•斯戴樂(Tom Steller)——至今已經配搭服事17年的好戰友——同時以相當奇妙的方式經歷神。一天深夜,湯姆久久無法入睡,於是他起來,播放基督徒歌手約翰•邁克爾•太爾伯特(John Michael Talbot)的歌曲,他躺在沙發上聽歌,那歌詞把我們的神學轉換成了宣教使命。(我們都是高舉上帝榮耀的,但那時還未曾在宣教方面達成應有的突破。)約翰歌中唱到,上帝的榮耀要充滿全地,就像大水充滿海洋一般。湯姆被深深感動而哭泣落淚,有一小時之久。就在那段時間,上帝也在我和妻子諾麗身上動工,引領我們去思考和探索一個問題,「我們能夠做些什麼,讓這個地方成爲宣教事工的發射臺?」這一切聚集起來,震撼了我們教會的生命。而這一切在根基上說,卻都是源於一份對上帝榮耀的激情。

4. 上帝是滿有主權的

上帝是滿有主權的!幾週之前,我講到了《希伯來書》系列信息的第六章。你們知道,這部分經文解釋起來相當困難。到底這裡的經文所描述的那些後來跌倒、離經叛道的人,曾經是基督徒呢,還是從來未曾信主?而在第1-3節,有這樣一個奇妙的陳述(正是許多這樣的聖經證據,令我成爲加爾文主義者的!):「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查考到這一處的時候,會眾中出現一片最不可思議的寂靜,因爲我們實實在在聽明白了這裡隱含的意思。「你是說,上帝可能不允許某些基督徒,繼續進到完全和成熟的地步嗎?!」

上帝是有主權的!他在教會中擁有主權,也在萬國萬民中擁有主權!《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提供了一個見證,是幾週前發表的,重述當年幾位年輕宣教士的故事,傑米,奈特,彼得,羅哲,還有艾德(Jim Elliot, Nate Saint, Pete Flemming, Roger Youderian, and Ed McCully),20世紀50年代他們在宣教工場上爲主殉道。斯蒂夫•聖特(Steve Saint)講述了自己父親的故事,他父親在去厄瓜多爾的奧卡族印第安人中宣教時,被當地人用長矛戳死。斯蒂夫講述時補充了一些新的細節,說明當初在不應該也不可能的情況下,爲什麼奧卡部落的人會突然發動襲擊,殺死這些年輕的宣教士。似乎有跡象表明,那件可怕的事完全可以避免。但悲劇終究還是發生了。而在發現了這個悲痛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斯蒂夫寫了這篇文章。

我讀給大家一句話,這句話讓我大爲震驚,當時差點從客廳的椅子上蹦起來。他寫道,

「當土著們回憶事件經過時,給我的印象是,當初在棕櫚灣海灘的殺戮,難以想像,根本不可能發生。可這個出乎意外的事件還是以那樣悲慘的方式發生了,我實在無法解釋,只能說,那是上帝神聖的介入。」

「對於我父親被長矛殺害,我只能用上帝的介入作爲合理的解釋。」你聽明白這位做兒子的所說的話了?「是上帝殺死了我爸爸。」他真的這麼相信。而我也相信。

根據《啓示錄》6:11,你可以瞥見神的寶座,聽見那些爲福音流血犧牲的殉道士呼喊:「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而回答竟是,「於是有白衣賜給他們各人;又有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上帝說,「你們好好安息,直等到我定的數目滿足了。」上帝那裡有一個殉道士的數目,當這個數目達成,末期就會來到。

苦難就是那代價

苦難就是那代價,而今天,世人,尤其那些最需要福音的人群中,對教會的敵對情緒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加了。沒有所謂「關閉的國門」,這是門外漢的話,沒有任何聖經根據。連走遍各城不顧性命的保羅也從沒聽說過。保羅爲福音捨命,今天在座的也可能有人會殉道。

從統計數據也不難推測。最近一個主日,很多人參與了教會受苦的主題討論,校園普世宣教團契(World Missions Fellowship)也參與了,從蘇丹地區的視頻、故事我們了解到,那裡的穆斯林政權正在有系統地驅趕、遷徙基督徒,斷他們的糧,以致每天有差不多500人爲主殉道。

有件事讓我很煩惱。一些想來我們市中心教會服事的人,首先總會問:能保證我孩子的安全嗎?我很想說:「最後再問這個好嗎?」我確實厭煩這種美國式的優先次序,市中心是不如市郊安全,可有誰說過,上帝呼召你時一定保證你孩子的安全?

我喜歡 YWAM(青年使命團 Youth With A Mission),他們勇猛激進。9月1號我收到他們一封電郵。

來了一百五十個拿著砍刀的人,包圍了青年使命團在印度的這個營地。其他宗教團體挑唆這些人來,要趕走我們。在這危急關頭,團隊中的代表和他們交談,他們於是限我們30天內離開。可是大家覺得如果離開,在該城市的工作就會大受虧損。因爲我們已經看到在這裡結出的豐碩果子和巨大潛力。但是,以往發生在宗教群體之間的衝突,的確造成過傷亡。我們該怎麼辦?…… 請大家爲他們的需要禱告記念,求主賜下智慧作出抉擇。

可這樣的事情,正好和在美國常見的情形相反。我在這裡聽到的,主要是求問要在哪裡居住之類的禱告。我不太會聽到這樣的話,「我不想離開這兒,這就是我蒙召要呆的地方,這裡需要我服事。」你們願意跟我一起來翻轉美國福音派人士的優先次序嗎?這正是美國消費文化的次序,叫我們朝著舒適、保障、輕鬆、安全的方向挪移,同時要遠避壓力、麻煩、危險等等的境遇。應該倒過來才對!「凡是願意跟隨我的人,就要背起他的十字架,走向死亡!」

我就是不能明白!這種消費文化,貪圖安逸的氣氛,正在侵蝕著教會。它所造就出來的,就是那些小小的事工和微小的教會,彼此做些安全的、保險的、甜蜜的服事。卻不願爲拯救他人冒哪怕一丁點風險。千萬別生活在這裡,別留在這裡!在繁榮的美國,更不用說是在沙特阿拉伯!

幾星期前,我在阿姆斯特丹,對著一群很棒的宣教士演講,就是格雷格•李文斯敦(Greg Livingston)帶領的前線差會(Frontiers)。他們眼界開闊,真的很棒。聽講的五百位宣教士,都是在穆斯林民眾中冒著生命危險服事的。我也有機會聽他們發言!會議期間,他們收到各樣的電子郵件,而且會當眾站起來宣讀,比如,「請大家爲某某禱告。他昨天胸口被紮了三個窟窿,而且更糟的是,他的孩子們都親眼看見。他現在正在醫院裡,性命垂危。」接著眾人就說,「這個人也是在穆斯林世界宣教的,我們一同爲他禱告吧,」於是我們就一起爲他禱告。第二天,有另一封電子郵件說,摩洛哥的六位基督徒弟兄被捕了。有人倡議,「我們爲他們禱告吧,」於是我們又一同禱告。就這樣,類似的事件和禱告貫穿整個會議。會議結束後,這些宣教士依然滿懷信心和勇氣、毫無顧忌地再次奔赴各自的宣教工場。

你覺得有了這樣經歷之後,我回到美國,還會和從前一樣,站在會眾面前,溫文爾雅地說,「讓我們繼續這些甜美、舒適、輕鬆的事工,在安逸與和平中做工吧。」是嗎?各各他(骷髏地)可不是耶路撒冷安逸的郊區。「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來13:13)。

苦難也正是那條途徑

但是,當我說會有殉道士,也必須經歷患難時,其實我還沒提到主要的事情——完成工作要付出的代價。其實,苦難不僅是要付的代價,它本身就是那條道路。是的,苦難就是道路!

知道我正在想什麼嗎?我要讀一節很重要的經文,《歌羅西書》1:24。幾年前,我突然被它光照,現在就告訴大家我得到了什麼啓示。。

保羅說,「我在患難中喜樂。」多奇怪的人,他居然說,「我爲你們受苦,倒覺歡樂。」這很不合潮流,很不美國,甚至反人性。「現在我爲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爲基督的身體,就是爲教會(也就是上帝的選民的集合體),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這幾乎是褻瀆上帝了。他說「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多麼大言不慚啊!保羅想填補我們偉大的神並救主耶穌基督的患難的缺欠,到底什麼意思嘛?

其實他並不是說在提升耶穌寶血之功效,或補充其救贖方面的價值。不是這個意思。那麼,保羅又是什麼意思呢?

我在電腦聖經軟件裡,輸入希臘文的「補滿」(或說「完成」)和「缺欠」兩個詞,結果只找到另外一處經文,是這兩個詞同時出現的。就是《腓立比書》2:30。

那節經文的背景是,以巴弗提被腓立比教會差派,去羅馬看望被囚的保羅。他爲了到達羅馬,冒著生命危險,而保羅也很感恩,稱讚了他的冒死精神。保羅告訴腓立比人,他們應該懷著敬重的心迎接這個人,因爲他曾經病重,幾乎要死,是冒死代表腓立比人去完成對保羅之服事的。這個關鍵性的平行經文就是:

因他爲做基督的工夫,幾乎至死,不顧性命,要補足你們供給我的不及之處。

聖經中除了《歌羅西書》,只有此處這兩個詞一同出現:「要補足你們供給我的不及之處。」我打開百年前文生特(Vincent)所寫的《腓立比書註釋》,讀了一下他對《腓立比書》1:24的解釋,發現這個解釋非常完美。文生特說,

送給保羅的禮物,乃是教會整體所提供的。那是一份犧牲的愛的表達。而其中缺欠的,並且是保羅與教會都要感恩的,就是教會派人把禮物送達。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保羅就把以巴弗提充滿愛與熱心的服事,當做對這個缺欠切實的補足。

想像一下,有個教會,希望把金錢送到羅馬,表達他們的愛心,但有很大難度。首先,他們不能都去,而且路途又很遙遠。於是他們就說,「以巴弗提,代表我們去吧,完成我們愛心的不及之處。我們的愛心都很充足,沒什麼缺欠,只是要讓某人親自去表達這份愛意。你去把我們的愛心親自傳達給保羅,好嗎?」

看,這就是《歌羅西書》1:24的意思。回到我們的主題,耶穌爲著世上的萬民受苦,死亡,被人埋葬,並且根據聖經預言,在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然後他升到高天之上,在那裡統治全地。而且,他留下來一個要門徒完成的使命。

保羅理解自己的使命,感悟到在基督的諸多患難中,有一件事是欠缺的。基督那替眾人而死的愛的犧牲(以自己的身體所獻的祭),需要有人親自呈現到各族各民當中。而這只能藉著宣教士的工作來達成。於是保羅說,「我就是在患難裡做工的。在我的患難裡,我要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這意思就是,基督的心意是要藉著他子民的患難和辛勞,讓大使命成爲對萬民的一個呈現,把基督在十字架上患難的果效,傳達給他們。這就是大使命成就的途徑。如果你已經報名加入到大使命的行列中,這就是參與的內容(亦即,患難)。

大概三年前,我正在專注於寫作《願萬國都歡樂》(Let the Nations Be Glad),我躲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的三一神學院裡。因爲我要專心,不想任何人來打攪我。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家中,那時我每天工作18個小時。

後來我聽說孫德生(J. Oswald Sanders)要來校園的教堂演講。他已經89歲,是一位久經考驗的宣教運動的偉大領袖。於是我想,「我是否要去見見他,可這樣就會公開自己的身份,要跟許多人交談,接到一堆晚餐約談的邀請等等,我的寫作任務就要擱置。」可我又的確很想聽孫德生的講座。於是我就偷偷溜進教堂後排,去聽他的演講。當這位89歲高齡的老人站在那裡,我就充滿了敬佩之情,心想,要是等我到了89歲,能有這樣的見證和精神多好啊。他那天講了一個故事,剛好完美展現了《歌羅西書》1:24的意思。

他說,從前有位印度宣教士,步行好長的路,到各村莊中去傳講福音。他是一位很單純和普通的人,沒受過什麼教育,但是用他的全心來愛著耶穌,而且也準備好了,願意爲耶穌捨命。一次他來到一個還沒聽到福音的村子裡。當時天色已晚,而且他也走得很累了。但他還是進到村裡,提高嗓門,對著那些聚集在廣場上的人分享福音。他們譏誚他,嘲弄他,又把他趕出村鎮。而他也實在精疲力竭——再沒有一點激情了——躺在一棵樹下,完全心灰意冷。然後他睡著了,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否醒過來。以爲按村裡人那敵視的態度,或許來把他殺了也未可知。

黃昏時,他突然被驚醒,發現全村人都圍著看他。他想,這下肯定完了。他有些害怕,身上發抖。而這時一位大漢開口了,「我們出來想看看你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看到你腳都腫了,全是水泡,我們就知道你肯定是位聖人。我們很想知道,你磨破了腳跑這麼遠來,到底有什麼要緊事要告訴我們。」於是他開始給他們傳福音,據桑德斯說,後來整個村子的人都信主了。這就是「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的意思了。

關於孫德生,還有另外一段插曲。他在89歲時說,「自從過了70歲,我就堅持每年寫一本書。」就是說70歲後他已經寫了18本書!跟美國許多地方一樣,我們教會很多人65歲就退休了,然後就在內華達高爾夫球場上度過餘生。而這段年日,完全應該利用起來,就像雷蒙德•盧鷗(Raymond Lull)那樣,把生命獻給上帝來使用,比如說,服事穆斯林群眾。

雷蒙德•盧鷗,是12世紀東方的一位學者和穆斯林宣教士,退休後先是回到意大利。他從事了很久東方語言的研究,然後開始問自己,「我到底在幹什麼?結果不就是在意大利壽終正寢嘛。爲什麼我不穿過地中海,到對岸的阿爾及利亞去,死在那裡不也是很好嗎?」他知道,如果公開傳福音,必定要死。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在80幾歲時漂洋過海。他先是低調地從事了一陣鼓勵教會的工作,然後當時機來到。他就站出來公開傳福音,結果他們殺了他。那是怎樣的人生之路啊!

六十歲以上的人請留意,我自己也50多歲,快到那個年齡了。我已經接到美國退休人員聯合會(AARP)的信,希望我也在他們的名錄上登記,以便在乘坐火車和飛機時,獲得老年人打折優惠了。我也很快要加入老年人群,所以此刻我也是對自己講道(我的教會已經聽過這些,他們正準備聽其言而觀其行),告訴自己,等你老了以後,不但不會因殉道失去什麼,而且會得大於失!

爲什麼認定花40年或50年去工作,就應該把剩下的15年左右用在退休和玩樂上,然後才去見君王上帝呢?我不明白。這純粹是美國式的謊言。我們65歲依然強壯,70歲時還可以做許多事。我父親今年77歲了。我還記得,當母親在以色列的一場車禍中喪生時,父親也是勉強撿回一條命的。十天後我去機場接父親,救護車上還有我母親的屍體。從亞特蘭大到格林威爾的路上,父親就趴在那裡,後背裸露著,因爲他的傷口非常嚴重,以至於醫生都沒辦法給他縫合。可他一路上說的話是,「上帝還有事要我做,一定還有!」

一晃22年過去了,我們都還在這裡。父親的生命藉著服事,爆發出無窮能力!他雖然77歲了,卻更努力地爲萬民得救而工作。他在南卡羅來納的伊斯利(Easley, South Carolina)預備課程講義,包括一些錄音帶。這些資料傳到60來個國家,每年都有一萬多人信靠耶穌,就因爲上帝存留了父親的性命,而且讓他不去相信退休這回事。

那獎賞相當令人滿足

好,最後的要點來了:你要如何像那樣生活?從哪裡獲得這樣的生活方式?你覺得自己預備好了嗎?你認爲自己有承受這一切的耐力嗎?

建議讀讀司提反•尼爾(Stephen Neill)的書,《基督教宣教的歷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第161頁,他描述了公元1500年前後,當福音傳到日本後發生的事。當時日本國王確信,基督教信仰已造成很大沖擊,極大地威脅本土宗教,於是決定徹底阻止基督教的傳播。借助不可思議的殘忍手段,他做到了!日本教會從此徹底覆沒。因此,我一點都不懷疑,今天日本這塊福音的硬土,以及在日本宣教的困難性,要追溯到17世紀早期的那場逼迫(儘管延續時間不長),那時魔鬼大大得勝了。

二十七位耶穌會修士,十五位化緣修士,還有五位世俗服事職員,倒是成功躲避了流放諭令。直到1617年四月,日本才出現第一批歐洲殉道士,一個耶穌會士和一個天主教法蘭西斯派的方濟會修士,在大村(Omura)一帶被砍頭了。之後不久,又有一位多米尼加派修士和一位奧古斯丁派修士在同一個地區殉道身亡。他們迫害手段極其殘忍。而日本本國的基督徒通常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有一次,在江戶(Yedo),70個日本人被倒釘十字架,放在海邊的低窪處,等著潮水上漲,他們全都淹死了。

三天前我讀這些故事的時候哭了,因爲,我能很真實地想像當時的情景,當苦澀的海水湧上來拍打你的臉龐,那時,你的妻子就掛在你身邊,而你十六歲的孩子被掛在另一邊……

你是否也預備好了呢?你覺得你裡面有這種犧牲精神嗎?不見得。其實,沒有任何人自己會產生這種勇氣。那麼從哪裡獲得它呢?在結束講道之前,我就要告訴大家。

借助於信靠上帝的應許,你就能獲得它。《希伯來書》10:32-34(我喜歡的一段經文)告訴我們,從哪裡獲得這種資源,可以讓你活出那樣的生命來。

你們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後所忍受大爭戰的各樣苦難: 一面被毀謗,遭患難,成了戲景,叫眾人觀看;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

停一下,我先簡單解釋讀這段經文時的領會。教會被主耶穌建立不久,逼迫就開始了。一些信徒首當其衝,遭受磨難和公開的羞辱,而其他人就站出來憐憫他們。接下來的那節經文裡你可以看到,他們中有的人被捆鎖和監禁,另一些人就去看望和陪伴他們。於是後面這些人必然被迫要表明自己的立場。那時監獄裡的人大概要寄望於別人提供飲食和照顧,但來照顧他們的朋友和鄰居,就要暴露,公開與這些犯人認同。這是冒險,因爲已經有人因爲信主的緣故被捕入獄了。因此,那些自由的人先是躲起來,過了一陣子彼此議論說,「我們該怎麼辦?」有人說,「詩篇63章3節說,『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沒錯,還有比生命更好的!我們去吧(指去憐憫那些被囚的人,無論要付怎樣的代價——譯註)!」

假如馬丁路德當時在場,他肯定也會說出以下的話:

親戚貨財可舍,

渺小浮生可喪,

他雖殘殺我身,

主道依然興旺,

上主國度永久長。(摘自聖詩,《上主是我堅固保障》)

來,讓我們出發吧!

他們真的那麼做了。我們接著讀第34節,「因爲你們體恤了那些被捆鎖的人,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英文譯本,「甘心忍受」作「歡喜地接受」——譯註。)……」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不需要太多想像就能知道,儘管細節不見得準確,但大概是這樣的:因爲憐憫弟兄,他們去幫助這些被捕的人。於是他們自己的家業——房屋,馬車,馬匹,驢子,做木工活的臺子,椅子等等一切傢俱——就被那些暴徒點火焚燒,或洗劫一空,或被扔到大街上去。可是當這些忠心的信徒回頭看到發生的一切,他們居然歡喜快樂了!

好吧,如果是你呢?你做得到嗎?——就在你要去服事他的時候,他摔碎你的電腦,或者,你去市中心服事,車子擋風玻璃卻被他們砸碎,收音機也撬走了,或是車子輪胎戳破了——假如你不能夠有類似的態度對待這些麻煩,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殉道士候選人。因此,留給我們的問題就是,「你怎麼能做到那樣?」我很希望做到那樣子,所以我喜歡這段經文!我真希望做個這樣的人。

我不敢說自己已經是這種生活態度的完美典範;但我真想成爲這樣子,以致有一天,當一塊石頭飛來——最近幾個月已經有過兩次——把廚房窗玻璃砸得粉碎,我妻子和孩子們都嚇得匍匐在地,因爲不知道飛進來的是子彈還是手榴彈。這種時刻,我希望能這麼說,「這小區難道不是很適合我們居住嗎,感謝主!」因爲就在裡,這個社區,有服事的需求。你沒看見那五個剛剛騎車呼嘯而過的青少年嗎?他們需要耶穌呀。假如我離開這裡,誰又會來將耶穌傳講給他們呢?

當你的小兒子被人推倒,自行車被人搶走,搶車的人也跑掉了,我希望能這樣作,把哭泣的孩子抱起來,安慰他說,「巴拿巴,你就像一名真正的宣教士。這是預備自己進入宣教工場的操練呀!這不是挺好的嗎!」

兩年前,我在佛羅里達州的本薩克拉(Pensacola, Florida)傳講《歌羅西書》1:24的信息。我16歲的兒子亞伯拉罕也跟著去了,他也聽了類似今天講的大部分信息,就是這種「沉重」的爲主耶穌受苦等等的教導。當我們坐上車子準備回家時,我妻子對亞伯拉罕說,「對了,你覺得上帝剛才在那兒做了什麼?」兒子回答說,「我要去買一張單程票,到世界上最艱苦的國家去事奉。」他那麼說的!我腦袋幾乎撞到了車頂。哇!太偉大了!主啊,我爲兒子亞伯拉罕,並你在他生命裡所作的工,獻上感恩。

好了,現在要進入這段經文的要點了。這些人從哪裡獲得那種力量,能夠在面對家業被人洗劫、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依然歡喜快樂?答案是:「(因爲你們)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這就是我說的「對將來恩典的信心」(faith in future grace)。

如果你是基督徒,上帝誠然對你做出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奇妙應許。「『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來13:5-6)其實也不盡然,事實上,人可以把你殺害呀。但是就算如此,也沒有失敗,因爲《羅馬書》8:36-39說:

「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 然而,…… 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所以根本上說,沒什麼能夠傷害到你。還記得耶穌在《路加福音》21:12-19說的話嗎?「要下手拿住你們,逼迫你們,把你們交給會堂,並且收在監裡…… 然而,你們連一根頭髮也必不損壞。」「你們也有被他們害死的……然而,你們連一根頭髮也必不損壞。」這些話簡直跟《羅馬書》第八章一模一樣。一切事情,包括死亡在內,都是爲著你的益處效力的。你死的時候,並沒有真正滅亡或消失。死了就有益處。

以「死了就有益處」的心志來作宣教事工,這實在是世上最偉大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爲你們禱告的就是,你們也要加入這個行列,拋棄那種美國式生活方式,比如追求安穩、輕鬆、舒適、療養、退役以及虛空的事。拋棄這些,參與這個強有力的宣教運動。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學生——比如韓國——已經預備好,要爲基督的緣故挺身而出,獻上自己,當做活祭。我誠摯邀請諸位也這麼做吧!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標籤
苦難
拓荒宣教
殉道
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