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卡森神学更新中心
《傳道書》的關鍵詞:不是虛空,而是荒謬
2025-08-24
—— Bobby Jamieson

《傳道書》把最震撼、也最讓人自由的真相,濃縮在一個詞裡。這個詞告訴你,人生既不會給你想要的,也不會給你應得的。然而,正是當你接受了這個令人沮喪的壞消息時,才會發現,救贖與盼望的大門正在向你敞開。

這個最重要的詞,也是整本書裡一個最難翻譯的詞。希伯來文的「הֶבֶל」(hevel)第一次出現是在全書的核心宣告——一章二節。你也許熟悉和合本的譯法:「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個詞也有人譯成「無意義」「徒勞」或」轉瞬即逝」。在書中,作者兼主角自稱「傳道者」(Qohelet),細細審視人生百態,探究各種追求與享樂,卻一次又一次地宣告:這一切都是「hevel」。

「Hevel」字面意思是「氣息」或「霧氣」,《詩篇》62:9 說,無論是地位低下的還是地位高貴的,「他們一共比空氣還輕」。基於這個字面意思,許多人認爲《傳道書》中的「hevel」總是意味著「短暫」或「轉瞬即逝」。確實,傳道者常用「hevel」形容生命的稍縱即逝。比如在 11 章 10 節,他明確地這樣說:「你要拋開心中的煩惱和肉體的痛苦,因爲青春年華轉瞬即逝。」(當代譯本)

然而,人生的美好事物雖然短暫,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如果僅把「hevel」理解成「短暫」,還遠遠不夠。這並沒有觸及傳道者對「日光之下」人生的根本抱怨。

那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是「荒謬」。

「荒謬」揭示了我們渴望的與世界所給之間的落差,我們應得的與現實回饋之間的錯位,我們呼喊的與世界冷漠沉默之間的衝突。

用三個簡單的句子,就能總結傳道者對世界「荒謬性」的教導。(從這裡開始,我會將「hevel」譯作「荒謬」,更準確地呈現它的含義。)

我們並不(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傳道者嘗試從各種可能的享樂中尋找滿足,卻一無所獲:「我心裡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看哪,這也是荒謬。」

接下來的經文告訴我們,他追逐聲色犬馬,尋找快樂。他放縱自我,竭盡所能滿足每一種慾望。但最終,他告訴我們:「我回顧我手所作的一切工和我勞碌的成果,誰知,這一切都是荒謬,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2:11)

爲什麼傳道者認爲他的享樂追求是荒謬的?因爲它從未真正得到兌現過。即使得到了自己渴望的一切,也得不到真正的滿足。在每一次享樂,在整個追求極致快樂的過程中,傳道者都發現某種本質性的缺失:快樂無法填滿你,它總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被補足。

正因如此,單靠追求快樂本身,就是一件荒謬的事。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想要的,有時是因爲世界不給,但更多時候,是因爲即使世界給了我們,我們又開始想要其他的或更多的東西。

我們(有時)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這是我們剛剛從傳道者追求享樂的經歷中學到的重要一課。他在書中不止一次提到這一點,尤其是在談到金錢時。比如在 5 章 10 節,他說:「喜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滿足;喜愛財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荒謬

你見過浴缸邊上水龍頭下方的小洞嗎?大約在浴缸高度的三分之二處有一個溢水口。如果水放得太滿,多餘的水會自動流走,這樣水就不會溢出來把你的家給淹了。不過,金錢可不像浴缸,它既不會自動停止,也沒有上限標準。你賺得越多,想要的就會更多。愛錢的人,就像在跑步機上原地狂奔,或者陷進一個無底的陷阱。如果把賺更多錢當作人生目標,那這個目標就會像地平線一樣:永遠在前方,永遠夠不著。

不管是金錢本身,還是用錢能買到的東西,最終都留不住。就像傳道者在書中最有名的那句話說的:「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走。」(5:15)

想想看:一個讓無數人耗盡一生去追求的東西,卻永遠追不上、轉眼就成空,除了叫它「荒謬」還能叫什麼?

我們得不到自己應得的

這也是爲什麼把「hevel」翻譯成「短暫」是不夠的。傳道者說:「在世上有一件荒謬的事,就是義人所遭遇的,反像惡人所當得的;惡人所遭遇的,反像義人所當得的。我說,這也是荒謬」(8:14)。這種荒謬,就像看到好人被欺負、壞人享清福時,心裡那種說不出的憋屈。

簡直像是有人把善惡賬本搞混了:該給好人的福氣給了壞人,該給壞人的報應卻落在好人頭上。這種事每天都在發生,從法院到公司,到處都能看到該得的得不到、不該得的反倒盆滿鉢滿的荒唐事。

我們需要一絲盼望

然而,傳道者對人生還有更深邃的洞見。他同時告訴我們:生命是一份禮物(參2:24-26,5:18-20),而神必將按我們如何使用這份禮物來審判我們(11:9)。

然而,傳道者對世界「荒謬」的判斷,是他整套「拆除工程」的起點。這個工程的基石就是擊碎我們自願臣服、甘願做奴隸的各樣偶像。

儘管聽起來很灰暗,傳道者對世界荒謬的診斷裡,其實隱藏著盼望的種子。荒謬的一個核心特徵,就是「應得」與「實得」之間的斷裂。按這個標準來看,歷史上還有誰的生命比拿撒勒人耶穌更荒謬呢?然而,他承受這終極的荒謬,不是作爲受害者,而是作爲終結者。通過他的生、死與復活,耶穌經歷了荒謬、耗盡了荒謬、並徹底除掉了荒謬。唯有他,才是神對你荒謬人生的答案。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Ecclesiastes’s Most Important Word: Not Fleeting but Absurd

Bobby Jamieson(鮑比·傑米森)是國會山浸信會的副牧師,主要負責講道、教導、實習生項目和植堂事工。他道學與神學碩士均畢業於浸信會南方神學院,博士畢業於劍橋大學。
標籤
傳道書
虛空
卡森中心
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