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夠了,別再把懷疑當美德!
2025-08-14
—— Trevin Wax

假期期間,我看了新上映的電影《祕密會議》Conclave,港譯《教宗選戰》),這是一部緊張刺激的影片,聚焦於梵蒂岡神祕傳統和紅衣主教之間爲選出新一任教皇而展開的政治角力。這部電影改編自我去年讀過的一本說,作者是羅伯特·哈里斯( Robert Harris)。

這裡我就不細談影片的攝影、表演或配樂了(都不錯),也不打算劇透那個略顯誇張的劇情反轉。這些「宮廷鬥爭」暫且放在一邊,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電影中貫穿始終的那條主線:天主教會內部,「進步派」與「傳統派」的角力與對立。

確信 vs. 懷疑:核心爭議

影片中刻畫了兩個紅衣主教派系:一邊是推動教會自由化改革的「進步派」,另一邊則認爲基督徒需要堅實信仰根基的「傳統派」。代表傳統派立場的是特德斯科主教(Cardinal Tedesco),他在片中有一段演講,呼應了本篤十六世所說的「相對主義的獨裁」(dictatorship of relativism),也讓人聯想到G. K. 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那句關於教會「不是隨世界而動,而是推動世界前行」的名言。

各位樞機選舉人,你們的任務就是挑選一位能無視那些懷疑論者、牢牢把穩方向舵的新船長。現在,每天都會冒出一個新的『主義』,但並不是所有觀點都有著同等價值,並不是每種意見都值得同樣重視。一旦我們屈服於『相對主義的獨裁』——這名稱取得再貼切不過——並試圖通過迎合當代各種教派與時尚思潮求生,那這艘船也就完了。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教會,而是一個能推動世界的教會。

特德斯科的對手是由拉爾夫·費因斯(Ralph Fiennes)飾演的勞倫斯主教(Cardinal Thomas Lawrence),他主持整個教皇選舉會議,是進步派的代表。他在影片中的關鍵演講幾乎直接照搬了羅伯特·哈里斯的文字:

我的弟兄姊妹,在我這一生爲聖教會效力的年日中,我可以誠實地說,有一種罪,我比其他一切都更爲懼怕——那就是『確信』。確信,是合一的大敵;確信,是寬容的死敵。甚至連基督在臨終時都不是『確信無疑』的。祂在十字架第九個時辰的痛苦中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你爲何離棄我?』我們的信仰之所以有生命力,正是因爲它與懷疑同行。若只有確信,沒有疑問,那就沒有奧祕,也就不需要信心了……願主賜給我們一位會懷疑的教皇,正因爲他的懷疑,天主教的信仰才仍然活著,並能激勵全世界。願祂賜下這樣一位教皇:他會犯罪、會悔改、會繼續前行。

請注意這段話背後的假設:「確信」不僅是罪,而且是最可怕的那種;「合一」是善,「寬容」是不可或缺,而「確信」恰恰威脅這兩者。我們越不確定,就越像基督;懷疑越多,信仰越真實,因爲「確信」將一切奧祕都終結,使信仰失去意義。換句話說,在信仰生活中,「確信」是惡,「懷疑」才是美德。

對此,我們只需回應一句:荒唐至極!

懷疑的力量?

先來看福音書。耶穌從未稱讚過「懷疑」。相反,我們看到祂多次責備門徒「信心不足」,甚至在懊惱中發問:「你爲什麼疑惑?」祂稱讚人時,是因爲他們有「信心」,那種連祂都感到驚訝的信心,無論對方的背景如何。祂說:「不要怕,只要信。」

再看教會歷史。使教會合一的,從來不是懷疑,而是確信。是對神話語真實的確信,是對信仰偉大信經的堅定確信。合一不是出自一直猶疑,而是出自對真理的認同。

更重要的是,我們從歷史中所見的那些激勵人心的信仰榜樣,尤其是在靈魂黑夜中、在那惡者不斷低語試探時仍持守信心的人物。打動人心的不是他們的懷疑,而是他們如何勝過懷疑的信心。我們不會因爲佩佩圖婭(Perpetua)和費麗西蒂(Felicity)在競技場中對野獸畏縮而記住她們;我們之所以現在依然記念她們,是因爲她們無畏的勇氣和信念。我們今天傳頌的,不是那些在混亂思緒中出賣信仰的男女,而是那些奮力追尋真理、不惜代價明確表白信仰的人。

當然,信仰之路並不輕鬆。多馬懷疑過復活的真實性;甚至有些門徒親眼見過復活的主,仍然疑惑。掙扎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猶大書》才會教導我們要「憐憫那些懷疑的人」。對懷疑保持誠實的態度,是一種美德;但值得稱許的,是那份誠實,而不是懷疑本身。

你很難在過去的基督教傳統中,找到任何將「確信」視爲罪、視爲合一的障礙,或是容忍的敵人,更不用說信仰的敵人了。偉大的荷蘭神學家赫爾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就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信心的確信》(The Certainty of Faith)。「確信」本身並不會帶來逼迫,關鍵在於你對什麼有確信。若一個人深信耶穌登山寶訓的真理,他更可能選擇忍受逼迫,而不是去逼迫他人。

懷疑與信心

需要澄清的是,我們所說的「確信」並不是那種啓蒙時代的「絕對確定感」,不是那種自以爲能徹底理解上帝一切奧祕的自負。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深沉、持久的信心,一種扎根在內心深處的確信:相信神真實存在,相信耶穌是活著的,相信神愛我們,並且一切最終都將走向圓滿。正如我們在詩歌中所的:「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萊斯利·紐畢真(Lesslie Newbigin)曾這樣表達:這並不是那種「我已經掌握了無可辯駁證據」的自信,而是一個人聽見了那位創造萬物、掌管萬有的上帝所發出的呼召——「來跟從我」——並勇敢回應後所擁有的信心。

我理解爲什麼有人試圖把「懷疑」美化爲美德,而將「確信」貶低爲罪。這往往是因爲某些教會不容許人提出艱難的問題,對疑惑諱莫如深,表現出一種懦弱和以自我爲中心的姿態,不容許任何不確定的聲音存在,結果讓那些內心敏感、良心誠實的人只能將自己的掙扎隱藏起來。在這樣的屬靈環境中,信仰的掙扎往往伴隨著羞恥感。所以,一些人自然會對那種「不給懷疑留一絲餘地的確信式信仰」產生反感,也就不足爲奇了。

但這些問題的根源,並不是「確信」本身,而是不誠實;不是堅定信仰出了問題,而是假冒爲善才是問題所在。

懷疑,是基督徒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正如菲利普·萊肯(Philip Ryken)所說

信心與懷疑,並不像開關那樣只能是『開』或『關』的二元狀態,更像調光器上的明暗程度。有時我們的信心熾熱明亮,有時則微弱暗淡……我們此刻正處在信與疑的哪一點?而聖靈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點亮我們內心的信?

這才是正確的態度。我們在信與疑之間擺盪,但目標從來不是慶祝「懷疑」,而是讓信心更加明亮。如果我們的疑慮佔了上風,信心暗淡下來,我們的渴望就應該是改變這個狀態,而不是安於其中。「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是我們真正的呼求。

基督徒的成聖道路上,確實會有屬靈黑暗時刻,你會經歷屬靈的乾旱,會突然遭遇疾病與苦難,也可能在理智上被基督信仰中那些大膽的宣告所困擾。這些掙扎不意味著你是個失敗的基督徒,只說明你是個正常的基督徒。但聖經從未教導我們要「歌頌」懷疑,而是要面對它,走向那更堅固的信心。

正如布拉德·伊斯特(Brad East) 在《寫給未來聖徒的信》(Letters to a Future Saint)中寫道:

懷疑不是終點,而是中途的驛站。它是前行路上的一道障礙。它真實、艱難,並不值得羞恥;但它同樣不該被渴望或理想化。我們所追尋的,是基督。衡量我們是否好好跟隨祂的標誌,是『忠心』……殉道者不是爲一個問號而死,而是爲那位永活的基督而死。祂確實會在我們的懷疑與焦慮中陪伴我們,但祂最終的心意,是要把我們從懷疑中釋放出來。

阿們!所以——夠了,別再歌頌懷疑了!

一個說「來信耶穌吧,這樣你也可以和我一樣困惑不安!」的人,無法打動他人。真正有力量的,是持之以恆的信心、令人信服的確信、能移山的信念。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作者博客:Enough with the Valorization of Doubt!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 Gospel 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特雷文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信心
電影
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