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當福音派逐漸失去福音的光芒
2025-11-05
—— Joe Carter

過去三十年來,我一直反對放棄『福音派』(Evangelical)標籤這一觀點。我始終堅持,我們不該讓政治因素或文化包袱綁架這個詞語,因爲它承載著豐富的神學傳統。它的聖經和歷史根基,遠比當下的爭議更爲深遠。

然而,即便是我,也不得不承認:在今天的美國語境裡,這個我所珍視的稱號幾乎已經失去了意義。曾幾何時,它代表著對核心聖經真理的堅持——比如聖經的權威、個人必須重生、基督十字架代贖工作的中心地位。但如今,它更像是一種政治標籤,而不是神學立場。正如歷史學家托馬斯·基德(Thomas Kidd)所:「在美國流行文化裡,福音派基本上就是指那些自認爲有宗教信仰、並且投票給共和黨的白人。」

可能我們確實應該承認,它已經成了政治性的稱呼。因爲正如《2025 神學現狀調查》(2025 State of Theology survey)所顯示的,它似乎已不再代表任何鮮明的正統基督信仰。調查結果甚至表明,在美國,自稱「福音派」的人所持的許多信念,如果放在過去那些真正信奉聖經的基督徒眼中,都會被視爲異端。

教義的潰敗

《神學現狀調查》是由林格尼爾事工(Ligonier Ministries)與生命路調研機構(Lifeway Research)聯合開展的項目。結果發現,許多自稱福音派的人普遍持有不合乎聖經正統的看法。以下就是一些觸目驚心的教義偏差。

關於人性

大約三分之二(64%)的福音派認爲「人在神眼中生來就是無罪的」;同時有 53%的人認同「人會多少犯罪,但大多數人天性是良善的」。這已經不僅僅是神學細節上的偏差,而是對原罪教義的根本否認。而原罪正是整個福音的基石。如果人本性良善、出生無罪,那麼基督爲什麼還要爲人類而死?十字架就不再是神救贖計劃的中心,反而成了一塊多餘的絆腳石(林前 1:23)。

關於三位一體

雖然有 98%的福音派聲稱相信三位一體,但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三位一體意味著三個位格的真神。超過一半(53%)的人認爲「聖靈只是一種力量,而不是一位有位格的存在」。那麼,一個人怎麼能一方面說自己相信「獨一真神有三個位格」,另一方面卻否認其中一位的位格性呢?這說明許多福音派其實只是機械地重複一些他們並不真正明白的信條。

關於神的愛

更耐人尋味的是,94%的福音派相信「神以同樣的方式愛所有人」,這個比例甚至比美國整體人口(83%)還高。這種披著基督教外衣的道德式治療主義自然神論,抹去了聖經所強調的重要區別:神對受造界的普遍恩惠,與祂對選民特別的、救贖性的愛(弗 2:4)。它把福音削減成一種溫馨的感覺,而不再是神救贖人類的宏大計劃。

關於敬拜獨一神

將近一半(47%)的福音派認爲「神接納所有宗教的敬拜,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也許這就是爲什麼在美國五分之一的穆斯林會自稱是福音派。)這一結果尤其令人震驚,因爲所有受訪者——百分之百的人——都表示:「聖經是我信仰的最高權威。」但如果他們否認基督關於獨一真敬拜的排他性宣告(約 14:6),又怎麼能說聖經真的是他們的最高權威呢?更矛盾的是,這群人同時也強烈認同「唯有單單信靠耶穌基督作救主的人,才能領受神白白賜下的永生」——這讓他們的回答顯得格外混亂。 

教會出席率的危機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神學上的無知?原因在於,許多福音派根本沒有意識到教會的重要性。只有 61%的人相信「每個基督徒都有責任加入地方教會」。而三分之一人所採納的這種個人主義式的信仰態度,正好解釋了福音派的神學混亂的部分原因。

當信徒脫離神所設立的恩典管道——講台上傳講的聖道、聖禮的施行,以及教會懲戒,他們就必然會走向錯誤。當所謂福音派的人從社交媒體、電臺評論和有線電視新聞中,得到的屬靈影響遠超過地方教會時,他們陷入異端幾乎是遲早的事。

當然,也要承認,今天不少教會自身的問題讓人提不起興趣,它們更像是社交俱樂部或政治組織。但地方教會依然不可或缺,因爲這是基督親自設立的群體,用來守護福音、牧養他的子民,並裝備聖徒。如果福音派把成爲教會成員看作可有可無的,他們其實就是在否認基督對基督徒生活的設計。

無論有多少不足,地方教會仍然是神執行祂計劃的方式。正如賈里德·威爾遜(Jared Wilson)所說:「你那間看似古怪、甚至有點亂的教會……就是神爲你所在的世界所預備的A計劃,而祂並沒有B計劃。」

教會領袖的前行之路

醫治神學混亂,唯有依靠神學的清晰。教會領袖必須回到牧養事工的根本:教導、糾正、門訓。以下是一些應對這場教義危機的切實步驟。

恢復要理問答的教導

調查結果顯示,教會需要最基本的神學教育。爲各年齡層設立要理問答課程。可以使用經典資源,如《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海德堡要理問答》(Heidelberg Catechism)、《浸信會要理問答》(Baptist Catechism);也可以採用較新的方式,如《新城要理問答》(New City Catechism)或《福音路要理問答》(Gospel Way Catechism)。這些文獻的目的,正是爲了避免當下這種神學上的混亂。

實行教會懲戒

當會友公開擁抱與聖經相違背的信念,例如普救論或伯拉糾主義(Pelagianism),牧者必須採取行動。這並不是要嚴苛或缺乏愛心,更不是隨意懲罰,而是要足夠重視真理,去糾正錯誤;若有人執意持守並傳播假教義,就必須在必要時將其逐出教會。

明確成員要求

不要再把成員看作是信主後自然擁有的身份。教會應當設立成員課程,清楚說明教會的信仰立場,以及對成員的基本要求。要讓人明白,加入地方教會並不是選擇一些屬靈「服務」,而是與弟兄姐妹一同在聖經權柄之下立下盟約。

不要一味降低門檻

牧者常常擔心,如果講道裡有太多神學內容,會讓會眾聽不懂,於是故意降低標準。但事實上,我們需要訓練每一位信徒具備基本的神學素養。雖然不必使用過於複雜的術語,但也不能迴避對基礎真理的教導。

莫提默·阿德勒(Mortimer Adler)的教育理念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借鑑。這位哲學家把孩子不同的理解力比作不同容量的容器,他說,教育的平等在於達成兩個結果:「第一,每個容器都要裝滿,不論是半品脫的容器還是一加侖的容器。第二,每個容器都要裝同樣品質的東西,都要能得到最高品質的奶油,而不是有的人得脫脂奶,有的人得奶油。」

講台上的講道與教導也應當採取同樣的方式。使用神學的詞彙,並向各個層次的聽眾解釋清楚。講到罪時,要把全然敗壞的教義講明白,使人都能聽懂。講到救恩時,要清晰有條理地闡明代贖的真理。訓練會眾從神學角度思考一切事。無論他們的理解力像半品脫容器還是一加侖容器,都要用神真理的奶油把他們的容量完全填滿。

將教義與生活連結起來

要展示正統神學如何引領生命更新。問題不在於教義與生活無關,而在於我們未能表現出它與生活的關係。

比如全然敗壞的教義。當父母真正明白孩子生來就有罪性,而不是一張無罪的白紙時,他們就會把管教看作心靈的改變,而不是單純的行爲矯正。他們會依靠福音從內心改變孩子,而不是單靠規條去約束外在的行爲。對神聖潔的正確認識,應當結出聖潔的生活;對人罪性的正確理解,對人類罪性的清醒認識理當生發謙卑與倚靠恩典之心。

止衰挽頹

教會領袖可以選擇繼續哀嘆神學妥協,或者採取行動,回歸真正配得福音派之名的歷史性基督信仰。這個選擇,將決定下一代是繼承堅實、合乎聖經的信仰,還是一個空洞的文化基督教。後者可能告訴你該投票給誰,卻說不清三位一體有幾位格。

福音太寶貴了,不能放在政治投機或情感慰藉的祭臺上獻祭。現在是牧師和教會領袖作出抉擇的時候了:我們是要帶領福音派走向合乎聖經的正統,還是要繼續消極地「管理」美國基督教的衰敗?

其實,我們已經拖得太久了。這並不是第一次發出這樣的提醒(參見福音聯盟對過去幾次「神學現狀調查」的分析:2016, 2020, 2022)。每拖延一年,就讓新一代繼續誤以爲福音派是指某種政治立場,而不是神學信念。如果我們每一個主日忽視對會眾進行要理教導,就再一次把屬地的空間拱手讓給道德式治療主義自然神論,而這種思想已經深深俘獲了許多福音派的心與意念。

神學現狀調查再一次爲我們揭示了病因。問題是:我們是否終於有勇氣喝下苦口良藥?


附錄:在這項調查中,生命路調研機構將福音派定義爲那些對以下四個陳述表示強烈認同的人:

  • 聖經是我信仰的最高權威;
  • 個人有責任鼓勵非基督徒信靠耶穌基督爲救主;
  • 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是洗清我罪孽的唯一贖罪祭;
  • 唯靠信靠耶穌基督爲救主者才能得享神所賜下的永恆救恩。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en 『Evangelical』 Means Everything but the Gospel

Joe Carter(喬·卡特)是福音聯盟的編輯,同時也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 Virginia)的麥克林聖經教會(McLean Bible Church)擔任牧師。
標籤
成員
信條
神學現狀調查
道德式治療主義自然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