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美國無宗教信仰者的四種類型
2025-10-23
—— Joe Carter

最近發生了什麼?

一項最新的大型調查顯示,那些自稱無宗教信仰者(nones)其實並不是鐵板一塊。那麼,教會在傳福音時應當如何因應這種多樣性?

事件背景

在一項涉及 15,296 名美國人的研究中,學者賴恩·P. 伯奇(Ryan P. Burge)和託尼·瓊斯(Tony Jones)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更細緻地對無宗教信仰者進行分類。他們發現,美國的無宗教信仰者可以分爲四類。

第一類是「名義上的無宗教信仰者」(Nones in Name Only,簡稱NiNos)。雖然他們不認同有組織的宗教,但實際上卻仍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整個無宗教信仰者樣本中,這類人佔 21%。大約一半的人每天禱告;三分之一的人毫無懷疑地相信神;三分之一的人每年至少會參加一次禮拜。伯奇指出,這一群體對學者研究宗教信仰構成方法學上的挑戰,因爲他們「在現行的問卷方式下,並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真實信仰狀態」。

第二類,也是人數最多的群體,是「相信靈性但沒有宗教信仰者」(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簡稱SBNRs)。他們佔受訪者的 36%。這一類人拒絕建制宗教,卻追求屬靈實踐,比如冥想、瑜伽、親近自然。他們很少參加宗教禮拜,也很少禱告。只有 5%的人堅定地相信神。相反,他們更傾向於相信某種「更高的力量」。

第三類是「徹底脫離宗教者」(Dones),佔 33%。他們已經徹底放棄宗教與屬靈追求,不再參與任何宗教活動。99%的人說自己從不禱告,只有 2%的人表示還會偶爾去禮拜。其中 77%的人認爲,人死後存在就徹底終結。相比之下,「名義上的無宗教信仰者」中只有 26%持這種看法,「有靈性但沒有宗教信仰者」中則有 39%。

最後一類,也是最小的一組,是「熱心的無神論者」(Zealous Atheists),佔 11%。他們積極勸說別人放棄宗教(有 75%的人說,過去一年裡曾嘗試這樣做)。這類人常活躍在網絡宗教辯論中,態度往往激烈甚至帶有嘲諷。然而有意思的是,他們接觸宗教的程度比「徹底脫離宗教者」稍高一些,大約 17%的人每年至少會去一次禮拜,也有相近比例的人在過去一年裡曾偶爾禱告過。

這意味著什麼:當我們聽到「無宗教信仰者」時,應當想到誰?

如果你花太多時間上網,或者還記得新無神論者(New Atheists,約 2004–2012 年)的年代,你可能會聯想到那些「熱心的無神論者」。生活和工作在世俗化大都市的人,或許會想到喜歡占卜塔羅牌、帶點新時代色彩的「相信靈性但沒有宗教信仰者」。而年輕一代的基督徒,看見自己的朋友經歷解構或去信仰的過程時,可能更容易把無宗教信仰者與「徹底脫離宗教者」聯繫起來。

正如賴恩·P. 伯奇和託尼·瓊斯(Tony Jones)的調查所顯示的,這些想法其實都有道理。但問題是,我們固有的印象可能會讓我們忽視更廣闊的真實景象。無宗教信仰者這個稱呼雖然是描述無宗教信仰群體的一個簡單籠統的用語,但如果我們把他們當作一個單一、統一的群體,就可能錯過傳福音和護教學的良機。

認識到他們的多樣性,也能緩和福音派基督徒內心的擔憂。我們常擔心無宗教信仰者的人數超過基督徒。

的確,過去二十年來,宗教信仰人口的變動令人擔心:2007 年,無宗教信仰者約佔 16%,到 2022 年已上升到 30%;同一時期,基督徒比例則從 2007 年的 78%下降到 2023 年的 62%。如今,無宗教信仰者的比例已經超過福音派。但在持續 15 年的穩定增長之後,他們的比例似乎已停留在 28%左右。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明白,無宗教信仰者並不是一群鐵了心拒絕神的世俗之人,而是分爲四類,其中一些人對信仰仍保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開放態度。

例如,「名義上的無宗教信仰者」並不認同有組織的宗教,但他們仍然禱告,也相信神。與其假設他們像「徹底脫離宗教信仰者」那樣已經拒絕基督信仰,不如先傾聽他們的故事。你可能會發現,他們之所以「不隸屬宗教」,並不是因爲拒絕,而僅僅是因爲沒有機會接觸,也許他們只是從來沒有被邀請走進一個忠心傳福音的教會。

而面對「有靈性但沒有宗教信仰者」,接觸方式就很不一樣了。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所說的『更高力量』,其實正是聖經所啓示的神。這種做法可能會有說服力,正如使徒保羅在雅典所做的那樣(徒 17:23)。不過,那些在大自然中追求靈性體驗的人,可能不容易被傳統護教學論證打動。更有果效的方式,或許是邀請他們進入一個基督徒群體。當他們與跟隨耶穌的人相處時,可能會開始願意探索那些以前從未覺得可信的信仰層面。

相反,如果我們把所有無宗教信仰者都當作「相信靈性但沒有宗教信仰者」,就會忽略「徹底脫離宗教者」中因教會傷害而離開的痛苦,或「熱心無神論者」的理性懷疑。

當然,不是每個基督徒都需要爲這四類人各自發展一套護教學策略。但我們可以預備好,去向最有可能遇見的那類無宗教信仰者分享福音。正如《彼得前書》3:15 所說,我們要常常準備好,解釋我們所擁有的盼望,並且盡可能用對方能夠聽懂、產生共鳴的方式來說明。

大使命沒有改變,但我們的宣教工場確實變得更複雜了。若我們願意用心聆聽無宗教信仰者,就不必依賴一刀切、成效有限的傳福音方式,而能更有智慧、更貼切地分享福音,真正觸動人心。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4 Faces of America’s Nones

Joe Carter(喬·卡特)是福音聯盟的編輯,同時也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 Virginia)的麥克林聖經教會(McLean Bible Church)擔任牧師。
標籤
宣教
護教
無宗教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