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揀選》(The Chosen)時,我其實心存疑慮。畢竟,聖經題材影視作品的口碑向來不佳。但出乎意料的是,這部史上首部多季耶穌傳記劇集,居然真的不錯——而且是相當不錯。
該劇由達拉斯·詹金斯(Dallas Jenkins)執導(賈斯汀·泰勒Justin Taylor 2018 年專訪過他),完全跳脫好萊塢工業體系——在得克薩斯州實地拍攝,並通過股權眾籌的方式,創紀錄地從一萬六千名初始投資者處眾籌一千多萬美元,成爲影視史上最成功的眾籌項目。首季八集於 2019 年在VidAngel平台上線,新冠疫情期間更以精準時機在YouTube免費全球直播,引發觀看熱潮。現觀眾可通過《揀選》官方應用免費觀看(各大應用商店均可下載)。
這部劇雖然靠草根眾籌拍攝,預算有限,但成品質量卻遠超一般宗教題材作品——沒有落入「福音影視必屬粗製濫造」的窠臼。無法炫技的特效場面反而成就了其獨特的質樸魅力——鏡頭始終聚焦於扎實的角色塑造和敘事功力。這部劇正在征服全球觀眾——IMDb上 9.8 分(滿分 10 分)、爛番茄 99%觀眾好評率的驚人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部劇究竟好在哪裡?它又是如何避開同類作品那些令人尷尬的通病的?對於渴望在螢幕上看到更優質聖經故事的觀眾來說,《揀選》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許多聖經題材影視作品最令人失望的,莫過於角色塑造的單薄乏味——扁平化、缺乏深度、毫無個性魅力可言,讓觀眾無法喜愛上角色。但《揀選》徹底打破了這種窠臼。在這部劇中,每個角色都不是劇情的提線木偶,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都有著複雜的過往、獨特的脾性、各自的缺點,最重要的是——他們真實得就像你我身邊的人。(更難得的是,演員們不僅具有地中海族裔特徵,連口音都力求貼近歷史真實。)雖然也有例外——比如反派昆圖斯(Quintus)就有點誇張——但絕大多數角色都令人過目難忘。從西門彼得(夏哈爾·伊薩克 Shahar Isaac 飾)等門徒,到尼哥底母(埃里克·阿瓦里 Erick Avari 飾),尤其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伊麗莎白·塔比什 Elizabeth Tabish 飾),看著他們的生命在劇情推進中逐漸蛻變,堪稱一場心靈盛宴。第二集中,馬利亞向心存懷疑的尼哥底母講述自己歸信經歷時的那段獨白,更是催人淚下:「我只能告訴你,過去的我是那樣的人,現在的我徹底改變了。而這一切轉變的關鍵...就是他。」
《揀選》角色之所以讓人過目難忘,關鍵在於他們承載著真實的情感——絕非那些只會照本宣科背誦經文的紙片人。每個角色都鮮活立體:西門彼得是個莽撞的愣頭青,馬太(帕拉斯·帕特爾 Paras Patel 飾)帶有自閉症特徵,安德烈(諾亞·詹姆斯 Noah James 飾)跳舞笨手笨腳,而耶穌(喬納森·魯米 Jonathan Roumie 飾)也趣味十足。這些角色的喜怒哀樂都令人信服。劇組聘請了包括新約學者道格·霍夫曼(Doug Huffman)在內的專家團隊把關,既忠於聖經文本,又避免了神學或歷史錯誤。有些聖經改編作品因過分追求面面俱到,反而顯得死氣沉沉。《揀選》深諳創作之道:在尊重經文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想像補全人物細節——這正是所有聖經影視作品最具爭議卻又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涉及耶穌形像塑造時。但該劇在「準確性」與「觀賞性」之間找到了令人讚歎的平衡點。
《揀選》多次讓我深受觸動,因爲它讓我真切體會到劇中人物與耶穌相遇時面臨的人生抉擇。「大家都厭棄我」,疲憊的撒瑪利亞婦人在井邊對耶穌訴說。「我知道」,耶穌回應道,「但彌賽亞沒有。」看著婦人臉上從絕望到希望的轉變,這一幕令人動容。當西門彼得回應耶穌的「來跟從我」時,他整個人脫胎換骨的模樣震撼人心。而尼哥底母的掙扎更讓人揪心——這位和稅吏馬太一樣養尊處優的人,究竟要不要放棄優渥的生活,去追隨這位在許多人看來是「離經叛道」的拉比?還有耶穌對西門妻子伊登(由拉拉·席爾瓦Lara Silva飾演)說的那句:「我看見你了」——她知道丈夫成爲「得人漁夫」後日子會更艱難,而這句話,耶穌不僅是說給她聽,也是說給螢幕前的每一個我們。
聖經題材影視作品常因美學表達不足而失色——要麼毫無藝術特色,要麼拘泥於陳舊的表達方式。《揀選》的風格雖然沒有顛覆傳統,卻符合現代影視審美,敘事手法奏效。其藝術表現力主要體現在:
《揀選》並非完美之作,真要挑毛病的話也能找出不少。不過從第一季展現的潛力來看,我對這部劇的未來發展很樂觀,相信它會越拍越好。在這個充滿焦慮和絕望的時代,耶穌帶來的盼望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如果這部劇能讓我們重新記起這份盼望,或是讓一些觀眾第一次接觸到它,僅此一點,便足以讓我們爲之喝彩,並欣然分享。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4 Reasons Why 『The Chosen』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