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如何像一樣保羅問候他人?
2025-03-21
—— Kristine Nethers

教堂的入口,不只是一個供人進出的通道。在這裡,福音的友誼開始萌芽,無論是初來的訪客,還是經常來的會眾,都能感受到真誠的歡迎、了解和關愛。

在教會的人際互動中,問候扮演著重要角色。接待同工在門口的迎接固然不可或缺,但基督裡的弟兄姐妹們每個主日彼此間的問候同樣值得關注。那麼,這些問候應該是什麼樣呢?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 16 章中的個人問候爲我們樹立了典範。在這封寫給第一世紀羅馬教會的書信末尾,他向大約 27 位弟兄姐妹致以問候。這些問候不僅生動展現了他如何將《羅馬書》第 1 至 15 章中的福音真理活出來,也爲現今教會如何建立以福音爲中心的群體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指引。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效法保羅的問候方式,以及爲什麼要這樣做。

第一、叫出對方的名字

在保羅的書信末尾,他特意寫下了 27 個人的名字向他們問候,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這些具體的問候表明了他「切切想見」這些人(羅 1:11)的心意,也顯明這些人常在他的禱告中(第 10 節)。保羅並非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神學家,也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使徒,他是一個真實關愛眾人的僕人。他多麼渴望能與他們當面相見啊!正因如此,他在信的開頭感嘆說:「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第 13 節)。

從他充滿感情的稱呼中,我們就能感受到他的真摯情誼。他稱以拜尼土、暗伯利、士大古和彼息氏爲「親愛的」(羅 16:5、8、9、12),稱非比爲「」(第 1 節),稱希羅天、安多尼古和猶尼亞爲「親屬」(第 7、11 節),更是把魯孚的母親視爲「我的母親」(第 13 節)。此外,他還問候了亞遜其土、弗勒幹、黑米、八羅巴、黑馬,「並與他們在一處的眾弟兄」(第 14 節)。

保羅的轉變生動地見證了福音改變生命的大能。他從前是一個「向主的門徒口吐威嚇兇殺的話」的人(徒 9:1),如今卻能以如此溫情脈脈的筆觸,向遠在羅馬的教會寫下 27 個充滿親情的問候。這給我們很大的啓發:無論是在教會門廳裡,還是在主日敬拜時,或是在家庭小組中,我們彼此問候的方式都應當能夠彰顯福音的大能,顯明我們在基督裡已經成爲一家人。

因此,我們要特意花時間用名字問候其他的弟兄姊妹——這也是使徒約翰所肯定的美好行爲(約叄 15)——尤其要多去關心那些不在我們日常交往圈子裡的人。不妨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每個主日至少記住一個新朋友的名字,並在下週見面時主動用名字問候他們。

作爲教會接待同工,我發現那些第二次、第三次來教會時就被人記住名字的新朋友,往往更願意繼續來教會。這很容易理解,因爲每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叫自己的名字,都渴望去一個有人記得自己、接納自己的地方。

第二、彼此尊重

保羅特別尊重百基拉和亞居拉這對夫婦,因爲他們曾「爲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第 4 節)。他還稱讚馬利亞的辛勤勞苦(第 6 節),同樣也稱讚土非拿氏、土富撒氏和彼息氏的付出(第 12 節)。對於那位將這封信從哥林多城帶到羅馬城的非比,保羅更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她「素來幫助許多人,也幫助了我」(第 2 節)。

保羅通過具體細緻地表達對個人的敬意,不僅流露出真摯的感恩之情,更是讓每位信徒都能看到自己的服侍、接待或友愛是如何推動福音事工的。這樣的稱讚無疑給了他們極大的鼓舞。這就是爲什麼保羅常常鼓勵各處教會要建立互相尊重的氛圍,讓弟兄姊妹們常常彼此激勵(羅 12:10;林前 12:16;帖前 5:11;弗 4:29)。

因此,我們也當以快樂的心熱情地尊重他人:「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 12:10)。要記得去鼓勵那些在後臺默默服侍的同工,或是那些聚會結束後主動留下來爲他人代禱的弟兄姊妹。每一個人都當受到尊重,也都需要被尊重。要知道,尊重他人並不是領袖的專利,也不必非要在臺上拿著話筒才能表達。恰恰相反,最真摯的尊重往往發生在兒童主日學的教室裡、教會門廳的問候中,或是小組聚會時的交談裡。

彼此尊重需要刻意操練,因爲這並不是一件輕易就能做到的事。前不久,我們教會的服侍團隊在晨禱會上做了一個兩兩互相鼓勵的操練。有位剛來教會不久、在後勤部門服侍的弟兄分享說,他從來沒有被人這樣真誠地肯定過。這讓人心裡很不是滋味。但就是在那個主日早晨,通過一位主內弟兄的誠摯鼓勵,他對神的愛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更願意融入教會這個大家庭。

當我們懂得彼此尊重的時候,神就在我們中間得著榮耀。

第三、以合宜的方式彼此問安

保羅在結束對羅馬信徒的問候時,特別囑咐他們要「親嘴問安」(羅 16:16)。學者羅伯特·班克斯(Robert J. Banks)解釋說,在當時的希臘和東方社會中,親嘴問安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社交禮儀,尤其是在親朋好友之間,或是在待客時。保羅要求信徒們以親嘴問安,其實是在提醒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既然在基督裡已經成爲一家人,就該以家人的方式彼此相待。

從保羅所問候的這 27 個名字,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教會的組成非常豐富:有弟兄有姊妹、有猶太人有外邦人、有奴僕有自由人、有使徒有執事、有富人有窮人、有屬靈成熟者也有初信者。要知道,在基督教會興起之前,這些人是絕不可能坐在一起相交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互不來往,奴僕和主人各安本分,富人和窮人更是形同陌路。但福音的大能卻完全改變了這一切。

今天,除非你身處像法國這樣習慣以貼面禮問候的文化中,不然「親嘴問安」可能並不太合適。不過,既然我們都是一家人,就應當用親切溫暖的方式表達問候。要記得與人交談時要真誠地注視對方,臉上帶著笑容。根據不同場合,可以選擇握手、碰拳,或是給對方一個溫暖的「基督徒式側抱」。

如果要問候坐輪椅的弟兄姊妹,最好是找把椅子坐下來,和他們保持同樣的視線高度交談。要問候小朋友時,不妨蹲下身來,平視著他們的眼睛,親切地問問他們叫什麼名字。要特別留意去問候教會的新朋友,主動關心那些獨自一人的弟兄姊妹。讓我們像對待親人一樣彼此問候吧,因爲在基督裡,我們原本就是一家人。

憧憬最終的相聚

保羅思念羅馬教會的聖徒們多年,當他終於到達羅馬時,一定熱切地向眾人問安,或許還有許多溫暖的擁抱。讓我們一同想像那感人的相聚場景吧。

想像保羅來到亞居拉和百基拉的家中,教會的弟兄姊妹們都歡歡喜喜地聚在那裡。想像他再次見到魯孚的母親時,他們共進晚餐,暢敘主恩的溫馨時刻。想像非比繪聲繪色地向保羅講述她如何小心保管這封信,一路乘船輾轉到羅馬的經歷。想像保羅欣慰地看到以拜尼土在信仰裡的長進,由衷地爲他感恩。想像拿其數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認真地朗讀著保羅的書信,迫切地向他請教因信稱義的真理。

然而,更讓我們心馳神往的,是將來那個最榮耀的相聚。想像有一天,主耶穌基督會親切地呼喚你的名字。想像你將與《羅馬書》16 章中提到的這些弟兄姊妹相見,與歷世歷代、萬國萬邦所有的信徒一同歡聚。那將是何等歡喜的時刻!願這美好的盼望激勵我們,在每個主日相聚的時候,都能以更深的愛意去問候每一位弟兄姊妹。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and Why) to Greet like Paul.

Kristine Nethers(克里斯汀·內瑟斯)斯坦福大學文學碩士。是加利福尼亞州佈雷亞市南地教會(Southlands Church)的成員,並在該教會擔任婦女事工主任。她同時是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塔爾博特神學院(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的博士生,並在希望國際大學(Hop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擔任兼職歷史教授。
標籤
友誼
團契
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