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音樂劇《漢密爾頓》如何揭示了路易斯所謂的「圈子」? 
2021-11-29
—— Kelly Keller

去年,我非常著迷於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的兔子洞。我一直很喜歡音樂劇,要知道音樂、人物塑造和歷史這三者的結合幾乎令人無法抗拒。

劇中有一位令人難忘的人物阿倫·伯爾(Aaron Burr,時任美國副總統——譯註),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爲他最終選擇與漢密爾頓決鬥,並給了漢密爾頓致命的一槍。伯爾是這部音樂劇的旁白者,也是一個動機複雜的人物。在我第四次或第五次聽完原聲唱片時,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阿倫·伯爾想要緊抓不放的就是C. S. 路易斯所謂的「圈子」,這種努力可以解釋他的許多破壞行爲。

圈子

路易斯有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圈子》("The Inner Ring")。他使用這個詞來描述我們許多人渴望進入的那個地方。我們想成爲知情者,想成爲重要人物之一。我們想成爲那個最重要的、關係緊密的圈子的一部分,無論這個圈子是什麼:在家庭中、朋友中、工作中或教會中。對此,路易斯寫道:

我相信,在所有男人生活中的某些時期,以及在許多男人的生活中從嬰兒到終老的所有時間裡,最主要的驅動力之一就是希望進入本地的圈子裡,害怕被留在外面。

阿倫·伯爾當然也是如此。他在劇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觀察漢密爾頓,怨恨他的升遷之路。儘管漢密爾頓沒有與上層人士之間的裙帶關係,也沒有什麼天然的因素可以帶來成功,但他是一個努力上進的人。

他不斷地攀登職業階梯,這種勇氣和努力最終帶領他成爲了喬治·華盛頓的得力助手。伯爾不能理解漢密爾頓這樣不謹慎的人爲什麼能夠不斷成功,最後在決策層有了一席之地。

爲什麼漢密爾頓總是在圈子裡,而伯爾卻被冷落在外面?

決定事情的房間

伯爾渴望進入「圈子」,但他稱之爲「決定事情的房間」("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在一個喧鬧的、粗暴的場景中,他表達了他對「吃飯時討論問題和做決定」的那個房間如何充滿渴望——他指的是,漢密爾頓、詹姆士·麥迪遜和托馬斯·傑弗遜所在的那個會議。但像往常一樣,伯爾被那次會議排除在外。在這幕場景裡,伯爾終於明確地說出了他的願望:他想在這個房間裡待著。

路易斯這樣描述伯爾的渴望:

可憐的人……他想要的不是大的、有燈光的房間,也不是香檳,甚至不是關於同行和內閣部長的醜聞,而只是一個神聖的小閣樓或工作室。在那裡圈內人的頭可以擠在一起、空氣中繚繞著菸草的氣息,在那裡還有我們四五個人擠在這個爐子旁邊,我們分享著我們所知道的上好知識。

但是,他繼續說,還有更陰險的。我們渴望的不僅僅是自己被包括在內,而且還有我們對其他人被排除在外的喜悅。

「圈子」是爲排斥而存在的。如果沒有外人,圈子的存在就不會有樂趣。除非大多數人都在線的另一邊,否則看不見的線就沒有意義。排斥不是圈子的副產品,排斥是圈子的本質。

在阿倫·伯爾的故事中,這樣的張力不斷升級,直到該劇快要結束時,他認定了自己之所以總是被排除在圈子之外是因爲漢密爾頓。於是,他拒絕了支持漢密爾頓的主張——讓傑弗遜做總統,而要自己參選,但最後仍然敗給了傑弗遜。

於是,伯爾給漢密爾頓寫道:「你把我擋在了決定事情的房間之外,但這是最後一次了。」

交流結束時,雙方達成了決鬥的協議:「威霍肯(Weehawken)。黎明。拔槍。」

追求的空虛

可憐的伯爾! 如果他能放棄對成爲圈內人的追求就好了。路易斯向我們保證:這種追求極其空虛:

一旦最初的新鮮感消失,這個圈子的成員就不會比你的老朋友們更有趣。他們爲什麼要這樣?你不是在尋找美德、善良、忠誠、幽默、好學、機智或任何真正可以享受的東西。你只是想「融入」,而這是一種不能持久的快樂。一旦你的新夥伴成了你的習慣,你就會去尋找另一個「圈子」。彩虹的盡頭仍將在你面前,原先的圈子現在將只是你努力進入新圈子的單調背景。

對「圈子」的渴望很容易滲入友誼並使之變質,不是嗎?我們都懼怕人,我們都渴望被接受和愛。社交媒體向我們展示了緊密的朋友「圈子」、內部笑話,以及我們沒有受邀的聚會或出遊,所有這些都爲嫉妒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們不是在自己的職責和挑戰中尋求主的幫助,而是環顧四周,想知道如果我們在那個圈子裡……和那些朋友在一起……過那種生活,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然而,「那種生活」是一個海市蜃樓,如果我們去體驗它,我們會發現它和我們自己的生活一樣充滿了麻煩。正如路易斯告訴我們的那樣,彩虹的盡頭將仍然遙不可及。如果他受邀進入「決定事情的房間」,伯爾仍然不會感到滿意,他不會找到他所尋求的共同體。問題出在他自己身上,就像我們一樣。我們的心欺騙了我們,告訴我們應該責備其他人。事實是,我們的偶像崇拜和錯誤的慾望才是問題所在。

真正的喜樂是向外的

對這種持續苦惱的解藥是什麼?轉向外而不是轉向自己!神創造我們是爲了神的共同體,不是爲了服務自己,而是爲了互相服事。保羅提醒我們:「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5:13)。在另一處經文裡,保羅說:「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3-4)。如果不關注我們自己的利益,「圈子」又是什麼呢?

當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他人,尋求服事神、服事人和享受神與彼此時,我們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很偶然地發現真正的友誼和團契的回報就在我們身邊。正如路易斯所說:

如果你花時間與人交往、彼此造就和喜悅,你將在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你不知不覺地來到了一個真正的圈子裡:你確實在某個東西的中心,舒適而安全。從外面看,這看起來完全像一個「圈子」。但不同的是,這並不是刻意爲之,排他性完全是一個副產品。圈子裡的人並不是因爲想要排他而在一起的,他們只是彼此喜悅、做共同喜悅的事情。這就是友誼,亞里士多德把它列爲美德之一。世上所有的快樂中友誼帶來的或許至少有一半,但並不是所有的圈子都有這樣的友誼。

主內真正的團契所帶來的快樂絕不可能來自於對「進入圈子」的喧鬧爭奪。對於阿倫·伯爾和他想進入「決定事情的房間」這一願望來說,自我才坐在他的寶座上。只要我們的渴望也是如此,我們就沒有資格去愛、去服事,也不能最終與他人分享真正無私的團體。正如路易斯總結的那樣,「對圈子的追求會讓你心碎,除非你打破它。」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Hamilton' Reveals C. S. Lewis's 'Inner Ring'.

Kelly Keller(凱利·凱勒)是五名孩子的母親,實行「在家教育」,大衛的妻子,也是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的奧赫斯特浸信會(Oakhurst Baptist Church)成員。
標籤
路易斯
音樂劇
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