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基督徒讀福音書時,都很難理解裡面的神蹟。它們看起來好像很隨機,和耶穌關於神國的教導毫無關聯。問題的一部分在於,現代讀者常常把耶穌的教導和他的行動割裂開來看。但正如一位作者所說,神蹟其實是「行動版比喻」。神蹟就像比喻一樣,也包含多層含義,必須放在福音書的整體敘事和更宏大的救贖故事中去解讀。
《馬可福音》中記載的伯賽大瞎子得醫治的神蹟(可 8:22-26)尤爲特別,這是四福音中唯一記錄的一次「分階段」醫治。這個看似奇怪的兩步治癒過程,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屬靈意義。讓我們一起來思考:爲什麼這個發生在伯賽大的神蹟在《馬可福音》中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它又能給今天的信徒帶來怎樣的安慰和啓迪?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常提到耶穌醫治瞎子,但《馬可福音》裡只記載了兩次這樣的神蹟(可 8:22–25,10:46–52)。第一次,耶穌吐唾沫在那人的眼睛上,又按手在他身上,然後問他說:「你看見什麼了?」(可 8:23)那人回答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可 8:24)讀到這裡,我就想到自己摘掉隱形眼鏡時的樣子:雖然看得見,但東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尤其是遠處。
耶穌第一次醫治,看起來似乎並沒有完全成功。於是他又按手在那人眼睛上,這一次,那人就「樣樣都看得清楚了。」(可 8:25)想到耶穌曾經趕出污鬼(可 1:25)、潔淨患像是大麻風的(可 1:42)、平靜風和海(可 4:39)、甚至叫死人復活(可 5:42),這件神蹟確實顯得特別,甚至有點反常。難道耶穌的能力會像電池一樣,用多了就會耗盡嗎?
答案藏在馬可對這段敘事的安排裡。在醫治這位瞎子之前,耶穌引用了《以賽亞書》第六章的話,斥責門徒心眼不明:「你們爲什麼因爲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可 8:17–18)門徒還在抱怨沒有餅吃,可耶穌才剛剛兩次用幾塊餅餵飽了幾千人(可 6:30–44,8:1–10)。伯賽大瞎子分兩步得醫治,正好象徵門徒屬靈的「瞎眼」也需要分兩步被打開。伯賽大真正的瞎眼,其實是門徒自己。
如果繼續讀《馬可福音》,就會看到門徒屬靈之眼「睜開」的第一階段:彼得在凱撒利亞腓立比宣告耶穌是那位久盼來的「基督」(可 8:29)。「基督」一詞在希臘文裡是 christos,意思是「受膏者」或「彌賽亞」。彼得認出耶穌正是以色列盼望中的救贖主,這個認信沒錯,可其中依然有偏差。就像伯賽大的瞎子,彼得雖然「看見了」耶穌,但耶穌對他來說,看上去還「像」樹木。彼得和門徒對耶穌的身份和使命有了真實的領悟,卻還遠遠不完全。
接下來的幾節經文,就揭示了門徒仍然看不見的盲點。耶穌開始向他們說明他作彌賽亞真正意味著什麼:「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 8:31)彼得哪裡接受得了!他怎麼也沒想到彌賽亞竟是要受苦的。彼得竟拉著耶穌「勸他」(可 8:32)。耶穌隨即責備彼得:「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爲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可 8:33)
問題的關鍵在於,彼得心裡要的是一個打敗羅馬人、讓以色列獨立的彌賽亞,而不是一個被以色列領袖殺害、三天後還要從死裡復活的彌賽亞。彼得和門徒確實看見耶穌是以色列的王,但對這位王真正要做成的事,卻依然瞎眼。
馬可對瞎眼的描述深深扎根於舊約,尤其是《以賽亞書》6:9–10,神差派以賽亞時說:
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
神之所以在差遣以賽亞時,用到「看見」這類詞,是因爲以色列拜偶像的行爲。以色列的偶像是瞎的、聾的、啞的,所以神也使拜偶像的人變得一樣瞎、一樣聾、一樣啞(參申 29:3–4;耶 5:21;結 12:2;詩 115:4–8,135:15–18)。
耶穌在講解神國奧祕時引用了《以賽亞書》6:9–10,解釋爲什麼有人能領受神國的福音,有人卻硬心拒絕。大多數以色列人和猶太領袖之所以拒絕耶穌,是因爲他們像祖先一樣拜偶像——只是這次,他們所拜的是律法和人的遺傳,而不是耶穌(參可 7:1–23)。
前面我們提到,耶穌在醫治伯賽大瞎子之前,曾在《馬可福音》8:18 部分引用《以賽亞書》6:9,把這段預言用在門徒身上(也參 6:52)。這一引用點出了門徒那看似頑固的不信,耶穌把他們和外人——那些不信的猶太領袖和群眾——放在了一起(參可 3:5,4:12,7:6)。
耶穌並沒有把門徒永遠留在瞎眼的狀態裡。他一定要親自開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真正看見他的身份和使命。在《馬可福音》結尾,有天使吩咐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可16:7)這裡,天使顯然是指耶穌在 14:28 的應許:「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請注意天使的叮囑重點:「在那裡,你們要見他。」
細心讀《馬可福音》的人會發現,這裡正把線索連在了一起。門徒從耶穌開始傳道時,就一直掙扎著要弄清楚耶穌到底是誰。在敘事的中段,耶穌部分「開了他們的眼」,但他們仍然不明白他的真實身份。耶穌作彌賽亞,意味著要受苦、被殺、復活,他同時也把自己認同爲以色列的主。這一切,直到耶穌復活之後,門徒才真正看見:耶穌既是以色列的彌賽亞,也是神的兒子——這正是《馬可福音》從一開始就要向人證明的:「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wice Healed: The Blind Man at Bethsa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