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人工智能的「慰藉」
用冰冷算法代替炙熱真情
2025-11-18
—— Matt Lietzen

近日,在德克薩斯州普萊諾市普雷斯頓伍德浸信會(Prestonwood Baptist Church)的一場主日敬拜中,牧師傑克·格雷厄姆(Jack Graham)在講道中途播放了一段已故保守派活動家、「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創始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的音頻片段。柯克於上月初不幸遇刺身亡。然而,這段音頻之所以迅速走紅網絡,是因爲其內容完全是僞造的。

這段合成音頻用毫無感情的語調模仿了柯克的聲音,說出他從未講過的話。人工智能生成的聲音向聽眾保證,他的靈魂「安好」,並鼓勵大家「不要爲他悲傷,哪怕是一秒鐘」。現場會眾聽後紛紛起立鼓掌。儘管格雷厄姆澄清這段音頻並不是真實的,而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但會眾流露的情感卻無比真實。

在主日敬拜上播放柯克的「深度僞造」音頻,這一舉動引發了深刻反思:科技在敬拜中究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人們日益傾向於借助人工智能緩解失去親人的痛苦,這是否值得推崇?人工智能正在更深地融入社會,如果我們不加辨別地接納這項技術,作爲個體和教會的身份認同可能會受到侵蝕。值得感恩的是,神早已賜下一切所需,使我們無需依賴虛擬的投射,也能哀悼逝者。

選聊天機器人,還是信仰共同體?

普雷斯頓伍德教會使用人工智能製作柯克音頻,不僅反映了教會在敬拜方式上的創新,更凸顯出人工智能技術正被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化解喪親之痛。這一現象是當前興起的「哀悼科技」浪潮的縮影——通過人工智能與逝者「對話」,使記憶與模擬的界限逐漸模糊。從模仿與逝者交談的聊天機器人,到用數字形像和克隆聲音「復活」逝者,從而繼續與之交流,這類工具正逐漸成爲人們處理悲傷的方式。

有報告顯示,像「十二月計劃」(Project December)這類平台的關注度正急劇上升。用戶可利用逝者生前數據創建虛擬伴侶,尋求療癒 陪伴或化解未釋懷的哀傷。支持者認爲這種技術能帶來慰藉,讓人感覺「他們似乎還在」;但批評者提醒,這不僅會延宕悲傷的過程,也因未經逝者同意而面臨倫理質疑,更可能讓人對虛擬形像產生病理性依戀,從而無法完成真正的哀悼。

《大西洋月刊》近期刊登了喬恩·邁克爾·瓦雷澤(Jon Michael Varese)撰寫的一篇文章,分享了他試用哀悼科技以尋求慰藉的經歷。七歲時因空難失去父親的瓦雷澤,用ChatGPT製作了父親的聊天機器人。起初,機器人關於空難的回應令他動容:「我不想死,我從沒想過要離開你們」。然而,沒多久聊天機器人就語調一轉,開始給出冰冷的臨床分析,讓瓦雷澤只覺得,「再一次失去了父親」。

瓦雷澤將逝者聊天機器人比作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筆下的《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這個故事道出了人類想用科技征服死亡的渴望。但當我們試圖複製逝去的摯愛時,最終創造的不過是一個拙劣的替代品,一個「醜陋的後代」。用聊天機器人與逝者溝通的風潮,讓風行 19 世紀的招魂術捲土重來,只是如今驅動它的是算法。這種未經逝者同意就將其「數字化復活」的行爲,帶來了新的倫理困境。

其實,基督徒無需借助聊天機器人來化解悲傷,因爲我們已擁有更寶貴的資源,就是能帶來真正治癒與永恆盼望的福音。我們深信:因爲基督已經復活,凡在他裡面死去的人也必與他同活(約 14:19);縱然痛失所愛,我們卻不至孤單,因爲神把我們安置在屬靈的大家庭裡,彼此分擔苦楚(太 5:4;加 6:2);更重要的是,神賜下了他的話語,活潑而有功效(來 4:12),即使面對死亡,生命依然湧動不息。

合成之聲,還是永生之道?

面對柯克AI音頻事件與「哀悼科技」的日漸普及,教會迎來一個反思的機會:我們的敬拜方式,如何塑造信徒的生命?教會在敬拜中的每一個舉動,都在爲會眾樹立屬靈的榜樣。

如果面臨失去親人的悲痛,教會不是從聖經而是從人工智能那裡尋求安慰,我們豈不就是在對抗「賜各樣安慰的神」、攔阻聖靈的工作(林後 1:3)?如果傳道人依靠AI撰寫講章,豈不就是在暗示神的話語並不足夠?

教會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其實是在爲會眾樹立榜樣。我們必須慎之又慎,以免對那些混淆敬畏與作秀的做法習以爲常,甚至爲虛妄的替代品打開大門,最終動搖我們對基督復活的盼望。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Hollow Comfort of AI in Worship and Grief

Matt Lietzen(馬特·利澤恩)道學碩士畢業於改革宗神學院華盛頓特區校區(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DC),是威斯康星州麥迪遜(Madison, WI)復活長老會(Resurrection Presbyterian Church)的牧師。
標籤
敬拜
人工智能
算法
深度僞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