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次收到宣傳方發來的宗教題材影視劇試看邀請,我總會心頭一緊。這類作品向來以「低成本、俗套、說教」著稱——而事實證明,十有八九這種印象都沒錯。
但最近幾年,此類作品的質量有了顯著提升。我開始越來越多地爲一些真正優秀的作品點讚——不是因爲它們「勉強能看」,而是它們確實拍出了水準。
喬恩·埃爾文(Jon Erwin,《超乎想像》I Can Only Imagine)正在參與推動宗教影視的復興浪潮。這個令人欣喜的創作趨勢中,還有他的弟弟安德魯·埃爾文(Andrew Erwin)、喬恩·岡恩(Jon Gunn,《耶穌革命》Jesus Revolution)和達拉斯·詹金斯(Dallas Jenkins,《揀選》The Chosen)等一批創作者。不過,當我聽說埃爾文新成立的「奇蹟計劃」(Wonder Project)工作室將與亞馬遜Prime合作,推出以大衛王爲主角的新劇,基於幾十年來對這類作品的刻板印象,我忍不住擔心:亞馬遜會不會像拍《指環王:力量之戒》(Rings of Power)那樣,把聖經經典改編成華而不實的視覺大片?埃爾文的敘事才華會不會被流媒體平台的商業套路所埋沒?更關鍵的是,在劇情安排上,神會不會淪爲配角,整個故事變成對聖經中那出最具莎士比亞風格的倫理大戲的過度演繹?
在提前看完《大衛王朝》(House of David )第一季全部八集後,我可以放心地說——這個劇集遠超預期(至少大部分),打消了我的顧慮。
《揀選》(The Chosen)的劇迷們會在《大衛王朝》中找到同樣的樂趣,而那些不喜歡《揀選》的觀眾,很可能也會出於相似原因對《大衛王朝》提不起興趣。
這兩部劇的成功祕訣在於採用了多季連續劇的形式。比起受限於時長的電影,這種長篇敘事能讓聖經中的經典人物有更多的塑造空間,變得更加立體。角色不再單薄,性格層次豐富。亞馬遜本月剛剛買下《揀選》新季的獨家流媒體版權,顯然也看中了這種多季劇模式特別適合深度開發聖經題材。
但這種優勢也帶來了創作風險,讓這類劇集經常面臨觀眾的質疑:如何把聖經隻言片語帶過的人物,變成有血有肉的角色?編劇不得不進行合理想像。更棘手的是,在填補故事空白時,既要保證情節引人入勝,又不能違背聖經原意。這個平衡點很難把握,但喬恩·埃爾文的《大衛王朝》成績斐然——既講好了故事,又守住了信仰的底線。
《大衛王朝》第一季完整呈現了大衛王(邁克爾·伊斯坎德爾 Michael Iskander 飾)的傳奇人生:從伯利恆的牧羊少年,到成爲掃羅王(阿里·蘇萊曼 Ali Suliman 飾)的宮廷樂師,最終以弱勝強擊敗巨人歌利亞(馬丁·福特 Martyn Ford 飾)。劇中精彩再現了多個經典場景,包括大衛徒手搏獅、先知撒母耳(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飾)的膏立儀式等。
老戲骨史蒂芬·朗飾演的撒母耳堪稱全劇靈魂。作爲神的代言人,他既要斥責掃羅王未按神旨徹底消滅亞瑪力人(撒上 15)的悖逆之舉,又要爲未來的君王大衛傳遞神的祝福。
劇中撒母耳始終在強調一個核心主題:人當敬畏神的聖潔。《大衛王朝》嚴格遵循聖經價值觀,用角色對神的態度來定義英雄與反派——真英雄必存敬畏之心,甘願謙卑順服;而狂妄自大、僭越神權者,終將自食惡果。
有個情節特別發人深省:掃羅戰勝亞瑪力人後,在山上立碑題字「彰顯我王室榮耀」。正直的約拿單王子立即進諫:「當頌揚上帝榮光」。掃羅卻答:「我們的榮耀就是神的榮耀。」這句狡辯將其陽奉陰違的信仰態度暴露無遺,也埋下了日後悲劇的伏筆。
以色列演員阿里·蘇萊曼將掃羅王這個角色演繹得入木三分。他精準刻畫了這位內心掙扎、精神不穩定的君王——既想保住王位,又不願順服神權的複雜心理。觀眾很容易在掃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種不願完全將生命主權交給上帝的猶豫。
飾演「詩人戰士」大衛的邁克爾·伊斯坎德爾起初讓我有些齣戲。這位埃及出生的舞台劇演員(首次擔綱影視主演)身形瘦削、文藝氣質濃厚,更像是個吟遊詩人,而非能擊殺獅子、戰勝強敵的勇士。但劇中撒母耳引用的經文點醒了我:「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 16:7)正如聖經中許多被神揀選的人一樣,大衛的崛起恰恰說明:真正的領袖往往出人意料,這一切都是爲了彰顯神的榮耀,而非人的才能。
伊斯坎德爾最動人的表演(也是本劇亮點)在於他對大衛音樂才能的呈現——多處場景展現他彈奏豎琴,用希伯來語吟唱詩篇。其中,大衛爲掃羅一家演唱摩西之歌(申 32:1-43)的片段尤爲精彩,動人的演唱讓在場眾人潸然淚下。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坎德爾親自獻聲演唱,這份真實感讓表演格外打動人心。
儘管第一季整體可圈可點,但部分集數質量參差不齊——這或許與多位編劇的聖經功底和信仰理解存在差異有關。
劇中某些情節處理略顯時代錯位。比如大衛與米甲(Indy Lewis 飾)漸生情愫的橋段,時而流露出《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現代浪漫劇氣息。更違和的是,當代西方個人主義的「相信自己」價值觀屢屢穿越到古代近東語境。掃羅有段對大衛的訓話,活脫脫是美式畢業演講的翻版:
一切皆有可能。不論你出身如何,都能成就偉業。別讓他人左右你的命運——你的命運你做主,務必牢牢把握。
另一場戲中,米甲說「大衛,慾望與責任不一樣。我的未來由不得我做主」,大衛的回應竟然是:「你如果相信這句話,它就會成真。」這種「命運掌控在我」的論調,顯然曲解了大衛崛起的本質。
這些片段將大衛的成長塑造成了勵志雞湯,過分強調個人奮鬥而非神的偉大作爲。全劇不時流露出「打倒巨人就能成功」的成功神學傾向,重點不是彰顯神的榮耀,而是突出人如何借助神的力量實現自我價值。
好在這些違和場景只是偶發現象,並非劇集主調。
每當撒母耳出場時——比如那個令人難忘的場景:他提醒大衛回想約書亞遇見耶和華軍隊統帥的經歷(書 5:13-15)——《大衛王朝》就會回歸到彰顯神至高榮耀與奇妙恩典的正軌。雖然劇中人物常受誘惑,想利用神的能力成就自己的榮耀,但劇集最終都揭示了這種念頭的愚妄。神不是我們的拉拉隊長,也不是隨取隨用的「宇宙提款機」。祂是那位「當脫下鞋子」的聖潔之主,配得我們全然敬拜、順服與奉獻。正如劇中角色所言,我們該問的不是「神是否站在我們這邊」,而是「我們是否站在神這邊」。
每個家族——掃羅家族、大衛家族、你的家族、我的家族——興衰存亡都繫於這個問題。「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侍奉的。」(書 24:15)我們能否像約書亞那樣宣告:「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侍奉耶和華」?我深願如此。也期盼《大衛王朝》的創作團隊在第二季及後續劇集中,繼續持守這樣的信仰立場。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use of David』 and the Rise of Quality Bible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