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當人心裡的偶像變成看得見的東西
2025-11-24
—— Jennifer Su McIntyre

我在台灣做宣教士的那些年,對佛教徒、道教徒拜偶像時燒香的味道再熟悉不過了。但從宣教工場退休回到美國之後,我卻在一個完全沒想到的地方再次聞到這種味道。那是一家 UPS 門店,店裡有位員工在後面的工作區擺了個小小的祭壇拜佛。

世界上仍有許多人敬拜實體偶像。然而,許多福音派基督徒卻習慣把偶像理解爲一種「心靈層面」的問題,就是那些讓我們把神放在一邊的事物,例如財富、名聲或享樂(西 3:5)。

承認這些隱藏在心裡的偶像,確實有助於我們正確解讀聖經,也對我們的成聖至關重要。但我們不應因此忽略聖經中關於看得見的偶像的教導。那些真實擺出來、被人膜拜的物件,同樣在聖經的警告之列。

世界中的偶像崇拜與聖經中的偶像警告

西方基督徒之所以較少思考有形的偶像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我們生活中比較少看到公開的偶像敬拜場景。這讓人誤以爲這種做法早已過時,與當代基督教關係不大。

皮尤研究中心對全球宗教的研究顯示,約 28%的世界人口信仰拜有形偶像的宗教,而全球基督徒的比例是 31.5%,這兩者相差並不太多。

例如在台灣,受信眾膜拜的神明數量以百計;印度教徒敬拜的偶像多達三億三千萬。來自這些宗教傳統的人,即使移居美國等西方國家,往往仍會繼續他們原有的崇拜方式。你可能也在不知不覺間路過偶像崇拜的場景,比如許多中餐館或越南餐廳裡,都擺著小巧、紅色的佛龕。

拜有形偶像不僅在全球廣泛存在,也在聖經中不斷出現。據統計,聖經大約有兩百處譴責偶像崇拜,十誡中的第二誡(出 20:4)尤爲明確。

當雅各要前往伯特利獻身給主時,他對家人說:「你們要除掉你們中間的外邦神,也要自潔……」(創 35:2)。在《申命記》4 章,摩西提醒以色列人:「你們要分外謹慎……不可雕刻偶像」(4:15–16),又說不可「被勾引敬拜侍奉它」(4:19)。在 13:6–9,摩西甚至吩咐以色列人,若有親友引誘他們去拜別神,那人必須被處死。

反對偶像崇拜的教導貫穿舊約,一直延續到新約。保羅同樣指出:「人手所做的,不是神」(徒 19:26)。基督徒不應該忽略聖經對有形偶像的嚴肅警告。

我們該如何對抗有形偶像崇拜?

在日常生活中遵行神的第二條誡命,我們當然需要省察自己的內心,悔改那些藏在心裡的偶像。但除此之外,我們也應思考,該如何實際行動,去對抗那些有形的偶像崇拜。

支持宣教士

舊約提醒我們,要將人從拜偶像的傳統中拉出來極其困難。以色列人本應向外邦傳播獨一真神,卻常常反過來把鄰國的偶像吸收進自己的信仰生活裡。

在多神文化中服事的宣教士和福音機構,需要我們在經濟上支持、在禱告中記念。同時,我們也應持之以恆地爲那些受偶像崇拜捆綁、無法認識基督的萬民禱告。

主動接觸多神論者

但宣教士並不是唯一肩負使命的基督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社區、職場、學校裡,主動與信仰多神的信徒建立聯繫。這聽起來可能有點令人望而生畏,因爲它意味著走出我們熟悉的社交圈,去接觸與我們很不一樣的人。這樣的過程也可能暴露我們自己內心的偶像。然而,有主的幫助,我們可以勇敢走近這些鄰舍。

當你與多神論者交往時,要真誠了解他們背後真實的信念。多神論者與他們的神明互動方式多種多樣。以下是一些合適的切入問題:

  • 你最初爲何開始祭拜這位(或這些)神明?
  • 你覺得你與他們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 當你沒時間祭拜或忘記祭拜時,會怎麼樣?

提問的一個目的,是分辨對方的祭拜是出於文化習慣,還是發自內心的宗教信仰。不妨請朋友向你展示他們的偶像,並描述祭拜或祈禱的方式。

當彼此建立起信任後,你可以嘗試更具挑戰的問題。比如邀請對方一起閱讀並討論《以賽亞書》44 章。該章描述了木匠把用來燒火的木頭的剩下部分「做雕刻的偶像向它叩拜」(44:15)。以賽亞繼續寫道:他「心裡也不醒悟,也沒有知識,沒有聰明,能說:『我曾拿一份在火中燒了,在炭火上烤過餅……這剩下的,我豈要作可憎的物嗎?我豈可向木墩子叩拜呢?』」(19 節)

在討論這段經文時,你可以問:

  • 你的偶像是怎麼來的?是買的嗎?
  • 偶像是誰做的?你認爲神明是在製作之前還是之後進入這個物件的?
  • 這偶像與其他類似的東西有什麼區別?
  • 如果你不能再保留它,或者它壞掉了,會怎樣?

在大多數情況下,多神論者與他們神明的關係是疏離而缺乏位格性的。與他們分享神在你生命中的作爲,講述你與祂之間那份充滿愛、親密且具有位格的關係,能幫助他們開始看見他們的假神與永生神之間的天壤之別。時機合宜時,可以談論神永恆的屬性、祂的全能與無所不在,分享你隨時隨地都能向神禱告的經歷,並說明祂認識我們、親自看顧我們。

分享時要有耐心,因爲離開偶像轉向基督,往往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記住這一點:當我們遵行神關於拒絕偶像的命令時,我們就是在榮耀祂,也把祂的愛帶給一切按照祂形像所造的人。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en Idols of the Heart Are Objects You Can See.

Jennifer Su McIntyre(蘇慧芬)和她的丈夫馬台恩(Thomas McIntyre)是海外基督使團(OMF)在台灣的宣教士,著有《解開捆綁》(Unbound)一書。她畢業於改革宗神學院(RTS)和西北大學新聞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
標籤
多神論
偶像崇拜
佛教
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