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會來說,將愛實踐出來,特別是在肢體之間,絕對至關重要。若要我們的鄰舍信靠耶穌,這或許是他們最有力的動機。
薛華(Francis Schaeffer)強調基督徒之間的愛爲「最後的護教」,他的想法深深地影響了我和許多人。他在《基督徒的記號》(The Mark of the Christian)裡寫道:
基督說,如果沒有真正的基督徒之間的彼此相愛,即使我們能提供許多合理的答案,這個世界也不會理睬我們。的確,讓我們窮盡一生,認真地學會說誠實話。多年來,正統福音派教會在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差。花時間學習如何回答身邊人的問題是明智之舉。但是,當我們使勁全身解數向這個迷失的世界宣告福音之後,我們必須不能忘記,耶穌告訴門徒的最後教導就是真基督徒之間要有看得到的愛。
我們要回答那些從理性角度反對基督教信仰的問題。但是,我們世界傳福音的方式是通過宣告,護教以及活出福音的真理,讓這個不信的世界不能不看到基督徒的作爲。世人就會清楚地知道,這裡面肯定有著一種非常理可以解釋的力量在做工。這就是基督徒的愛。
這個不信的世界對禮尚往來、互惠互利那一套很熟悉。對基督徒而言,愛應該是讓人驚訝的捨己。然而,超越平常人類界限的基督徒之愛則更加讓人瞠目結舌,
教會彼此相愛的本質不應該僅僅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解釋。世人看到認信基督徒之間的愛遠遠超過了社會文化的親和力,這是一種超自然的愛。
耶穌在《馬太福音》5 章說到,祂的跟隨者要比外邦人做得更多(46-48 節)。當我們超過外邦人的標準,我們就向世人展示了福音的超自然之美。
在耶穌的大祭司禱告中,祂將其追隨者的合一與向世人見證祂是天父差來的聯繫在一起(約 17:23)。福音呼召我們要捨己,而超自然的愛就是福音改變人心的大能之明證。
藉著聖靈的力量,基督徒服事他人,謙卑捨己,這就是彼此相愛的表現。
耶穌在遭受背叛的那晚,告訴門徒,當他們彼此相愛,世人就認出他們是祂的門徒了(約 13:35)。祂降卑自己,像僕人一樣爲他們洗腳。祂囑咐門徒們,要像祂愛他們一樣彼此相愛。
美國的兩極分化(出現在我所生活的地方,也是我最熟悉的環境中)很不幸地在教會中也有反映。教義、種族問題、政治分歧撕裂了教會,捨己之愛在當下就尤其重要。如果我們通過原諒那些冤枉我們的人來展示基督之愛,那會怎樣?如果我們對彼此犯罪之後尋求寬恕原諒,那又會怎樣?
聖經教導我們在教會中要把彼此相愛放在首位:「有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 6:10)但是,教會很容易就只顧教會內部的需要,而忽視了向世界行善。
優先愛教會的肢體,不意味著降低愛非信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應該愛人如己,無論他們是否已經重生。然而,當我們一心想著哪種宣教方法效率最高,我們往往會將愛非信徒的重要性拔到很高,而不太關注如何讓基督徒的團契生活展示出福音的吸引力和可信度。
我一直在思考,爲什麼使徒書信中對傳福音的勸勉比我想像的要少。信中更多的是關於正確的教義,以及基督徒在教會、家庭和社會中應該如何行事爲人。我的結論是,這是因爲我們的生活和彼此間的關係是向世界傳福音不可或缺的。言行一致才能充分發揮傳福音的果效。
教會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爲非基督徒創造機會,讓他們看到我所描述的那種基督徒的愛。主日上午的聚會由於主要是針對信徒的,所以在這方面提供的機會很少。
我們需要發揮想像力,想一想基督徒們應該怎樣行事爲人,才能讓非基督徒有機會看到基督徒之愛在行動。這可能需要採取反文化的方式來展示福音在基督徒群體中的樣子。
例如,弗朗西斯·薛華和伊迪絲·薛華(Edith Schaeffer)護教工作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他們把自己在瑞士的名爲「庇護所」(L'Abri)的家作爲招待他人的場所。他們堅持認爲,信徒的團契生活是證明上帝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榜樣,想像新的方式來展示福音的美善。
同時,我們必須確保基督徒之愛的實踐符合上帝的意思。我們必須抵制誘惑,不讓我們對愛的理解更多地受到主流文化敘事而非聖經的影響。我們必須從聖經出發來理解愛神和愛鄰舍的意思。真正基督徒之愛的實踐不能與豐富的基督教神學割裂開來。
通過向其他信徒展示忠心、超自然和捨己的愛,我們可以向那些尚未相信的人解釋,蒙上帝救贖意味著什麼。這樣的愛是對因信基督而得救的盼望最好的護教。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ove Is the Greatest Apolog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