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道瑟特(Ross Douthat)最近在播客中採訪社會學家愛麗絲·埃文斯(Alice Evans),整個對談令人頗感興趣。他們討論了當前的生育危機,埃文斯認爲這其實源於一種「親密關係危機」(coupling crisis),而這又是智能手機讓人們退回「數字孤島」的產物。「刷屏至死」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對手機的沉迷,實實在在地正在導致全球人口下降。
在訪談的最後幾分鐘,埃文斯提出了一個可以扭轉這一趨勢的建議:我們需要重新發現那些歌頌浪漫愛情的浪漫喜劇。道瑟特也表示贊同,甚至說他支持政府出資補貼,把簡·奧斯汀的小說改編成電影。我舉雙手贊成!
導演宋夏英(Celine Song)的新片《物質主義者》(Materialists,港譯《錢財心愛物》、臺譯《天作之合》)雖然更像是浪漫劇情片而不是傳統的浪漫喜劇,也不是奧斯汀小說的改編,但它或許正符合埃文斯所說的那種類型。影片雖然真實地呈現了當代人約會種種困難,卻依然真誠地歌頌浪漫愛情。
《物質主義者》一開始似乎是當代電影的套路,就是那種憤世嫉俗、解構、顛覆傳統的愛情片風格,但最後卻轉了個彎,變成了一部頗爲「傳統」的浪漫電影,有點像《西雅圖未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那樣。
雖然我並不喜歡這部電影的所有內容,但整體上,我覺得該片的認真和真誠態度讓人耳目一新。在當下這個親密關係危機的時代,很多人雖然內心渴望婚姻,卻常常被各種現實、文化、經濟因素勸退。我們太需要像這樣坦率歌頌婚姻美好的電影了。
《物質主義者》是宋夏英自編自導的第二部長片。她在 2023 年推出的前作《過往 人生》(Past Lives)就因其睿智、成熟地探討愛情而廣受好評,我當時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覺得這是部讓人耳目一新的愛情片。
和《過往人生》一樣,《物質主義者》(因語言和部分非露骨性愛場面被定爲R級)同樣圍繞一段三角戀展開——一位女性在兩個男人之間徘徊。達科塔·約翰遜(Dakota Johnson)飾演紐約職業紅娘露西。她自詡精通現代婚戀的「數學法則」,在她看來,戀愛就是個價值交換市場,「每個單身者都有自己的『市場價值』,有沒有價值全看這些數字條件。」比如:「男人高上六英寸,『市價』就會翻番。」
不出所料,隨著劇情推進,露西的理論遭到了現實的挑戰。她遇上了兩位代表著截然不同「價值組合」的追求者。哈利(Harry,佩德羅·帕斯卡 Pedro Pascal 飾)是個風度翩翩的億萬富翁,帶她去高檔餐廳、買單從不皺眉,承諾給她頂層公寓、遊艇和毫無經濟壓力的未來(這恰是她父母婚姻中缺失的)。而約翰(John,克里斯·埃文斯 Chris Evans 飾)則是她的前男友,露西對他依然深情一片。這個窮困潦倒的演員靠宴會服務生工作勉強維生,與兩個室友蝸居在破舊的出租屋裡。當初分手正是因爲露西厭倦了爲 25 美元開銷而吵個不停:「不是不愛了,是窮怕了。」這個情節設定十分真實。研究顯示,婚姻的穩定性與社會經濟地位有明確的相關性。越窮的人,越難結婚,也越難維持婚姻。
露西的選擇並不簡單,因爲哈利和約翰都是好男人,也都誠心愛她。這並不是一個「理性選項」與「浪漫冒險」之間的二選一。無論選誰,似乎都可以想像出一個幸福未來。於是,露西,以及觀眾,都不得不認真思考:愛情到底意味著什麼?
露西在片中對一位客戶說:「約會很難,但愛情很容易。」她的意思是,現代約會機制已經嚴重失靈,而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交友軟件和社交媒體。無窮無盡的選擇、算法撮合,還有種種「數學法則」,讓原本更自然的戀愛過程變得複雜無比。過去人們的交往對象通常來自朋友圈、家人介紹或教會圈子,如今卻被拋進一個無限擴展的虛擬「市場」。
現在的約會不只是令人卻步,甚至充滿風險,《物質主義者》也特意強調這一點。這正是當下單身群體越來越不願約會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意味著基督徒父母和牧師需要在這方面給予單身群體更多鼓勵與引導。
說愛情比約會簡單,是因爲愛情意味著主動放棄其他選擇,用專一帶來關係上的清晰與穩定,就像傳統婚禮誓詞中那句「捨棄眾人,只愛一人」。但愛情同時也是艱難的,它要求忠誠、忍耐、無私、犧牲——正是這些價值觀和誓約,能讓伴侶在物質條件艱難時依舊攜手前行。
露西或許對婚姻之愛抱有過於浪漫的想像,認爲它比約會「容易」。不過影片結尾(前方有劇透)她選擇了「無論順境或逆境」的承諾,準備直面婚姻對愛情的考驗。幾週前我爲一對新人主持婚禮時提醒他們,站在婚禮的聖壇上,可能標誌著一段戀愛旅程的終點,但同時也開啓了另一段更深刻、也更具塑造力的旅程,充滿起伏跌宕。
《物質主義者》傳達出的訊息令人耳目一新,也是露西不斷向她的單身客戶保證的:無論婚姻多艱難,都值得你熬過約會的重重考驗。對這個充滿婚姻焦慮、猶豫不決的世代來說,或許正是他們需要聽見的聲音。
我願意看到更多像《物質主義者》這樣的電影。因爲它既真實地描繪了現代戀愛的複雜現實,又巧妙融入了令人欣慰的傳統主義傾向。當然,這部R級電影也有不少令人不適的內容,比如粗俗語言、頻繁的吸菸場景、婚前性行爲(雖未露骨描寫),還有明顯試圖讓同性戀配對在配角或背景人物中「常態化」。儘管在某些方面它朝著傳統靠攏,但《物質主義者》的世界觀,依然深受性解放運動的影響。它是在當代語境中對婚姻的傳統禮讚,但並不等同於基督教視角下的婚姻觀。
正因如此,我完全贊同道瑟特的願望:我們需要更多簡·奧斯汀式的愛情改編作品:那種老派、卻充滿美德的浪漫故事,描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彼此吸引到最終結合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2005 年版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最近爲慶祝上映 20 週年重新上映,票房表現相當不錯。而 2020 年上映的《愛瑪》(Emma),儘管撞上了疫情,依然成爲一部小成本票房佳作。觀眾渴望這樣的故事。在此我也希望Netflix別搞砸他們即將推出的新版《傲慢與偏見》。
我期待基督徒導演與製作人能夠順應這種文化風向,創作出更多質量上乘、在道德上也具有積極意義的浪漫喜劇或浪漫劇情片。埃文斯說得對:當代文化亟需更多關於婚姻與愛情中真、善、美的描繪。只要好萊塢朝這個方向邁出哪怕小小一步,基督徒也應當歡欣鼓舞,爲之喝彩。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 『Materialists』Hints at Hunger for Sincere Ro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