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不曾想到的事工領域
2023-12-20
—— Michael Niebauer

在禱告時,瑪格麗特用她濃重的賓夕法尼亞州農村口音低聲說,「醫生告訴我,我得了癌症。」我幫忙在一間養老院帶領敬拜,瑪格麗特是老成員,過去幾年來,我有幸一直陪伴著她。每週我和她一起禱告,也給在養老院的 25 名住戶傳講上帝的話語。儘管瑪格麗特日漸瘦削,行動也不方便,但她依然全神貫注地聽我講道。

幾週前,當我取出吉他,根據主日敬拜的週報開始做準備時,一位養老院的住戶走進來,隨口告訴我瑪格麗特去世了。認識瑪格麗特這幾年,我從沒見過有人探望她。很可能她離開人世的消息無人知曉,沒有葬禮,也沒有訃告。除我之外,很有可能從來沒有人和她一起禱告,安慰她,在她年衰歲暮之時,告訴她在基督裡的盼望

我爲瑪格麗特做的不過是每週一次簡單的佈道,幾次短短的禱告。她理應得到更多。但至少她能夠每週與其他的基督徒聚在一起敬拜神,哪怕只有一兩個小時。可悲的是,美國許多養老院的住客在垂暮之年,與其他基督徒一起禱告、聆聽上帝話語的機會少得可憐。

獨自逝去

社會學家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他的《獨自打保齡》(Bowling Alone)一書中記錄了美國關係網絡的衰落,距今已有 23 年。隨著第一代「獨自打保齡」的人進入養老院和輔助護理機構,幫助他們的親人越來越少,能彌補他們缺失的教會也越來越少。他們正在孤獨地死去,而很少有基督徒對此採取任何行動。

當我提到基督徒在護理機構中服事的必要性時,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情況有多糟糕。許多人想像中的大型護理機構都有乾淨整潔的私人房間,還有受薪駐院牧師。這樣的護理機構是絕少數。一般的療養院只有 109 張床位,而且經常出現人手短缺的情況。那裡沒有牧師或教牧人員。我服事過的許多養老院,與其說是養老院,不如說更像監獄,每層樓都瀰漫著尿騷味。這些養老院完全依靠志願者,本已超負荷工作的護士還要尋找並協調安排志願者。許多養老院沒有基督教活動,除非教會去訪問他們。

提高全國養老院質量行動」 (National Imperative to Improve Nursing Home Quality)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記錄了養老院的嚴峻狀況。「護理質量存在巨大差距」。養老院的問題清單似乎是從厄普頓·辛克萊爾(Upton Sinclair)小說中撕下來的一頁。負責制裁和監督養老院的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報告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問題:45% 的養老院在感染控制方面存在問題,42% 的養老院在衛生方面存在問題,34% 的養老院在護理質量方面存在問題,20% 的養老院在善待老人方面存在問題。這種狀況導致不良的健康後果,引起孤獨和自殺率的上升。

在美國,21% 的死亡發生在養老院和長期護理機構裡。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與世隔絕、貧窮匱乏、甚至危險的環境中度過晚年。一般人以爲這些數據會引發一連串的報紙曝光和參議院聽證會。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儘管幾十年來這些問題都記錄在案,卻鮮有改變。在很大程度上,公眾依然不知道這些問題——就像瑪格麗特的死悄無聲息,養老院高牆之外的人幾乎一無所知。

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作爲一個社會,我們怎麼對數百萬美國人置之不理,只是把他們安置在擁擠狹窄、像醫院一樣的「家」裡終了一生,除了基本的醫療服務之外,不能保證他們能得到任何照顧?教會怎麼就接受了這種狀況:數百萬美國人,包括許許多多在基督裡的弟兄姊妹,遠離教會、少有機會禱告、聽道,就這樣度過他們餘生?

尖銳問題

現代養老院和相關設施的歷史非常複雜;諸多哲學、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促成了它們的存在。其中有兩個因素對基督徒尤爲重要,因爲它們在教會裡也同樣出現,然而教會卻沒有去抵抗。

第一,價值觀。

我們的社會傾向於將生產力等同於價值。神學家托馬斯·雷諾茲(Thomas Reynolds)認爲,我們的文化根據 「生產力和購買力」來定義人格。換言之,不能賺錢的人沒有什麼價值。對這些人而言,最好的結果是隻受到社會排擠,最壞的結果是被完全拋棄。這在社會對待胎兒、唐氏綜合症患者以及年邁體弱者時表現得尤爲明顯。

雖然許多美國基督徒一直以來都反對墮胎和安樂死,但他們仍然落入了把生產力等同於價值的陷阱。在植堂時,我看到了一種向「下一代」領袖和文化塑造者傳福音的執念。新教會的目標通常是搬到大城市的年輕專業人士,這沒錯,但教會卻沒有花精力去接觸那些邊緣人群。

第二,關係。

與過去幾十年相比,美國人的朋友越來越少。普特南在《獨自打保齡》一書中列舉了從兄弟會到保齡球聯盟等各種組織成員流失的情況。家庭關係越來越疏遠,人際關係越來越陷入困境。美國人結婚生子的越來越少。關係的衰退加上孤獨抑鬱的激增,以至於美國衛生總監最近宣佈,「孤獨流行病正在蔓延」。

沒有子女的成年人人數急劇上升,這種現象尤其令人擔憂。因爲對身體和智力衰退的人來說,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是靠子女來照顧。子女們幫助年邁的父母應對複雜的護理機構系統、醫療保險、提醒他們何時服藥。如果沒有子女或牢固的社區關係,大多數療養院住戶將在沒有訪客的情況下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

記者保拉·斯潘(Paula Span)最近寫道,「無親屬」老人(55 歲以上,配偶或子女已不在世)的數量在增加。無親屬的美國人接近一百萬,隨著結婚率和出生率的下降,這個數字還會上升。一位老人告訴斯潘,「我的社交生活就是去看醫生,和店員說話——這是一個玩笑,但實際情況也差不多」。據我的經驗,很大一部分住戶的社交圈子都差不多,甚至比這位老人的更小。

遺憾的是,基督徒傾向於效仿這些趨勢,而不是與之抗衡。在最近一次牧師聚會上,一位朋友承認他的教會將「委身」成員的定義改爲每六週參加一次主日崇拜的人。其他一些牧師說,由於會眾缺乏興趣,教會無法開辦週中查經班和基督徒教育課程。如果沒有經常的團契,教會就不再是基督徒建立有意義的關係的地方,基督徒之間也不能互相扶持,共同度過生命的黃昏。

在我服事的護理機構裡,僅有少數幾位住戶沒有受到孤獨困擾,亨利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城裡有幾個女兒,教會朋友也經常來看望他。每個星期天,他都會被孫子、寵物、牧師、唱詩班成員團團圍住。但亨利是極少數。基督徒在教會關係上投入的越少,建立的家庭紐帶越少,在他們生命結束時陪伴他們的人就越少。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無論是基督徒還是不信者,都在孤獨地死去。他們在擁擠不堪的房子裡,在過度工作、工資過低的護士照料下度過最後的時光。沒有親人的照顧和陪伴,也沒有人時常堅固他們在耶穌裡永生的信心。這個局面如果不能明顯改變的話,我們也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巨大的機會

但是,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機會,教會可以來填補護理上的缺口。神要求我們孝敬年邁的父母,照顧孤兒寡婦,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把目光轉向養老院和護理機構。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無法在一夜之間解決護理老人所面臨的危機。沒有什麼靈丹妙藥。某些政策可能在短期內會有點幫助,比如鼓勵在家保健,爲照顧年邁父母的家庭成員提供財務援助。但是,我們的文化視權力和能力爲價值的基礎,沒有任何政治或經濟政策能改變這點。

即使快速解決方案不在我們掌握範圍之內,我們仍然可以用簡單的辦法,向養老院住戶伸出援手,宣告復活的基督並展示祂的愛。以下是三種方法。

第一,禱告。

我遇到的大多數基督徒都不知道附近有護理機構;更少有人知道養老院老人們刻骨銘心的孤獨。禱告讓聖靈鑄造憐憫的心。關心此事的基督徒應該求聖靈賜給他們憐憫之心,並找出附近哪些機構最需要幫助。

第二,接觸。

許多養老院和輔助護理機構人手嚴重不足,他們需要各類志願者來幫助照顧住戶。我家附近的一家養老院裡有志願者幫助提供飲食。這樣的機會很多。去接觸住戶,和他們交談,把基督的馨香之氣帶給他們。

第三,宣講耶穌。

爲住戶開辦定期的查經班或主日敬拜。大多數養老院都沒有爲住戶提供足夠的活動,因此此類計劃會非常受歡迎。先從簡單的活動開始,然後再考慮是否增加更多的活動。

在我所在的社區,平信徒(其中很多是學生)在當地養老院開展晨禱活動,包括唱幾首讚美詩、朗讀經文和五分鐘的講道。與大多數其他教會項目相比,這需要的時間比較少,但效果卻非常好。我們看到了奇蹟般的痊癒、由衷的敬拜,還有一些人死前幾個月出乎意料地皈依信主。

我最近發起了一項新計劃——「傳承使命」(Heritage Mission),爲那些有興趣在護理機構中開始主日敬拜的人提供免費培訓、指導和資源。

如果主日敬拜看起來有點太複雜,我鼓勵基督徒們從小事做起,不管多簡單,都要宣講耶穌。護理機構是巨大的禾場,但是工人遠遠不夠。

最近我告訴了養老院的住戶們,我將搬到北弗吉尼亞州。那次拜訪很困難。我經常看望的芭芭拉因腎衰竭去世。她說話犀利又風趣,讓主日敬拜很活躍。芭芭拉有著痛苦的過去——她經常暗示自己有毒癮,家庭也時有風波。但每當我們唱起讚美詩時,她總是精神煥發。嗓音沙啞的她,卻比任何人都更響亮地唱出「我心靈得安寧」。我向神禱告,希望芭芭拉的靈魂得到了安寧,我很感激自己能陪她走上生命的最後一部分。

我不知道我離開後,養老院的主日敬拜會如何。我希望有一大批志願者排隊等候接手。我希望眾人能夠把用在最新社交媒體的爭議或名人風波上的心力,拿出一點,用在我們身邊那些切實存在的不公不義之上。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這些老人身上有神賜下的美,並能體會到我向他們傳福音、同禱告同哭泣時十分之一的喜樂。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Mission Field We Don't Think About.

Michael Niebauer(邁克·尼鮑爾)是北美地區的一位聖公會牧師。 他曾在芝加哥開展植堂事工達十年,不久前遷至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開始建立一間名爲Incarnation Church的教會。
標籤
養老院,孤獨,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