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未記》是許多人第一次嘗試從頭到尾讀聖經時,最容易「卡殼」的一卷書。爲什麼聖經裡會有《利未記》這樣一卷書?我們又該如何有效且生動地宣講這卷書呢?
《利未記》是聖經前五卷書中的一部分。在伊甸園裡,神曾與人類同住:「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創 3:8)。但當人類犯罪後,神將他們趕出了園子。而整本聖經的核心,就是神如何讓人重新與祂同住的故事。
在《創世記》12 章,神向亞伯蘭應許,要使他的後裔成爲大國。《創世記》的其餘部分和《出埃及記》的上半部分,講述了神如何實現這個應許——讓亞伯蘭(後改名亞伯拉罕)和撒萊(後改名撒拉)的後裔繁盛,並帶領他們離開埃及,來到西奈山。在《出埃及記》的後半部分,耶和華教導祂的子民如何生活,指示他們建造會幕,並親自「入住」其中,開始帶領以色列人前往應許之地。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沒有人能進入會幕,來到聖潔的耶和華面前。神雖然離祂的子民很近,卻仍然與他們有距離。爲了讓耶和華神能夠安全地與仍然有罪的子民同住,必須採取一些措施。而《利未記》就是這些措施的具體實現。
簡單來說,《利未記》是一系列儀式和規則,旨在彌合耶和華與祂子民之間的隔閡。這本書的結構是中心對稱式的:
1–7 章:儀式(獻祭)
8–10 章:祭司(授職)
11–15 章:潔淨(禮儀)
16–17 章:贖罪日
18–20 章:潔淨(道德)
21–22 章:祭司(標準)
23–27 章:儀式(節期)
我們的講道系列按照這些部分依次進行:
在這篇講道中,我向會眾介紹了《利未記》要解決的問題和獻祭制度。贖罪祭的制度向以色列人傳達三個信息:罪是嚴重的;罪可以被赦免;但赦免必須按照神的條件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利未記》中並非所有的祭都是爲贖罪,很多是表達對神感恩的平安祭。儘管《利未記》整體確實強調了贖罪的主題,但是這兩種祭不應混淆。
我以《希伯來書》10:11-14 中所描述的耶穌爲我們的罪所獻上的完美、一次永遠的祭作爲這篇講道的結尾。
這一部分向我們介紹了祭司的職責。我們讀到他們的授職儀式以及他們初次獻祭的經歷。因爲贖罪和敬拜必須按照耶和華的方式,所以必須由神所指定的中保來執行。當祭司按照耶和華的指示獻祭時,祭禮是有效的;但如果他們不按規矩行事,祭司就會死(利 10:1–3)。因此,百姓需要順服的中保。
在《希伯來書》7:26–28 中,我們了解到耶穌是神子民完美、永恆、無罪且順服的中保。
這一部分從會幕轉向日常生活,討論了潔淨與不潔淨的條例。我認爲這些條例是以色列人需要與周圍列國分別出來的象徵,尤其是他們對死亡的憎惡。幾乎所有的條例都與死亡相關的事物有關——血、皮膚病、黴斑和身體的排泄物。
耶穌是終極的潔淨者,祂潔淨我們脫離罪和死亡(來 9:13–14)。如今耶穌已經到來,我們不再遵守這些條例,而是通過信靠耶穌得潔淨,並跟隨祂,倡導生命、反對死亡,來實現這些條例的意義。
這是《利未記》的高潮部分:贖罪日。我決定等到這篇講道時才指出書的同心圓結構,因爲這種結構將贖罪日放在覈心位置,凸顯了這些章節的重要性。贖罪日並不是以色列曆法中唯一獻贖罪祭的日子,但它是一年中唯一爲以色列人「一切的罪愆」獻祭的日子(利 16:30)——我認爲,這是爲了彌補他們在一年中可能遺漏的贖罪祭。此外,這也是唯一一天祭司可以進入至聖所的日子。
《希伯來書》9:6–14 解釋了贖罪日的侷限性,指出它在舊約下仍然表明人接近神的途徑是有限的。而耶穌的死、復活和升天爲所有神的子民開闢了一條更完美、永久的道路,使他們能夠來到神面前。
這幾章的重點是以色列人的道德純潔(18–20 章)和祭司的順服(21–22 章)。
18 至 20 章強調以色列人過聖潔生活的重要性,以此將他們與周圍列國分別出來。基督徒也應當以同樣的理由過聖潔的生活(例如《彼得前書》2:11–12);這裡爲討論基督徒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
21 至 22 章則將注意力轉向祭司的順服,這也爲討論基督徒的生活提供了機會,因爲基督徒也是「祭司」(彼前 2:9),我們通過向世人宣講神的福音,在神和世界之間作中保(參見《羅馬書》15:16)。此外,還可以討論敬虔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基督教領袖而言,因爲儘管他們並不直接承擔祭司的中保職責,但他們像利未祭司一樣,是神子民的領袖,因此被要求更高的標準(雅 3:1)。
最後這一部分詳細介紹了以色列人要遵守的各種安息日和節期。這爲討論基督徒生活中休息的節奏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同時,它也讓我們有機會探討定期聚集進行集體敬拜(例如教會聚會)的重要性,因爲這些節期和安息日不僅是爲了休息,更是爲了敬拜:它們是「耶和華的聖會」。
這是你在講道系列中需要回答的問題。獻祭制度只是耶穌將要成就的事的預表嗎?因此,以色列人是否仍然沒有得到赦免?還是說,這些獻祭實際上是有功效的?我的觀點是,雖然獻祭本身並不能贖罪(來 10:4),但以色列人通過執行這些獻祭得到了赦免。這有點像支票簿。舊約的獻祭就像以色列人向神開出的支票。在救贖歷史的那個階段,這些支票所關聯的「銀行帳戶」裡還沒有資金:因爲耶穌還沒有死。但神預先「兌現」了這些支票,因爲祂知道有一天這個帳戶會被填滿,因爲耶穌將爲他們的罪付上代價(羅 3:25)。
從以色列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並不知道一個叫耶穌的人會死,但他們確實知道罪只能通過神所規定的獻祭性死亡得到赦免,因此他們將信心寄託於此。當然,許多人只是單純相信,按照耶和華的旨意,這些獻祭是恩典的媒介;但隨著救贖歷史的展開,他們越來越意識到動物獻祭的不足,因此他們相信耶和華會以某種方式補足這些儀式所缺乏的(例如《詩篇》40:6–8,50:7–15,51)。他們的罪並不是通過動物獻祭本身得到赦免,而是通過這些獻祭所指向的——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
我們能從《利未記》中學到多少關於基督徒生活的教導?如果你不小心,作爲講道者,你可能會直接跳到新約的應驗部分,而忽略了《利未記》的細節,這樣講道對基督徒的相關性就會與講解新約經文無異。
《利未記》有多少內容適用於我們?一個有幫助的回答方式是(我受羅里·夏納 [Rory Shiner] 啓發):「沒有。一部分。全部。」《利未記》有多少適用於我們?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因爲這一切都已經被耶穌成全了。因此,我不再需要嚴格遵守週六休息或慶祝住棚節的規定。但是,由於安息日律法本身是基於創造的規律——六天工作,一天休息——我仍然可以將其中的一部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例如,我仍然可以看到每週休息一整天的智慧。最後,因爲這一切都在耶穌裡得到了成全,我可以應用全部——整卷《利未記》。從某種意義上說,我遵守了所有的安息律法,因爲我在耶穌裡找到了終極的安息(參見《馬太福音》11:28),並期待著永恆的安息(參見《希伯來書》4:1–13)。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reaching on Leviti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