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去年某個時候開車在堪薩斯城周圍轉悠,那是在疫情開始後很久,而疫情還要很長時間才開始消退。我喜歡在我的城市周圍開車,看到盤旋在建築工地上的起重機,或在古樸的街道上發現新的手工店。但在那次疫情期間開車轉悠時,我注意到了另一件事,在以前被使用的商店櫥窗裡有大量的「店鋪轉租」標誌。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線索,表明一切並不是那麼好。
我在心裡嘆了口氣。當一個企業倒閉時,會帶來雙重傷害——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給一個地方帶來有特色的文化藝術品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人們的生活在失去工作和隨之而來的動盪中遭到破壞。
在過去的一年裡,發生了很多這樣的事情。即使政府歷史性地發放了拯救許多企業的薪酬保護項目貸款,但到去年秋天爲止,仍有超過16萬家小企業關門。一些研究表明,高達60%的企業將被迫永久關閉。
但在一個令人驚訝的轉折中,另一個與當下景況平行的故事正在出現。就像森林大火後出現的楊樹林一樣,去年出現了新企業創業的高潮。面對沒有工作和很少的職位空缺的現實,許多人爲自己創造了工作。
這不是典型的經濟蕭條。馬里蘭大學研究企業形成的經濟學家約翰·哈爾蒂旺格爾(John Haltiwanger)簡明扼要地指出:「初創企業在經濟蕭條中總是要倒閉的。現在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次初創企業增長的情況。」
如果不考慮某個因素,這一切都很難讓人理解,這因素就是:難以理解的8670億美元以經濟刺激支票的形式像從天而降的嗎哪一樣散落入銀行帳戶(「這是什麼?」)。隨著巨大的資金流入被分散,個人資產負債表正在得到幫助,即使其他一切似乎都在崩塌。
當人們失去工作,幾乎沒有機會找到傳統的職位,但(矛盾的是)有機會獲得大量資金時,會發生什麼?去年給了我們答案:他們會去創業——從適度的副業和自由職業,到有可能僱傭其他工人的新機會,無所不包(根據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後者去年增加了15.5%)。
正如《紐約時報》所報導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人員發現,美國人去年創辦了440萬家企業,比前年增加了24%。這是迄今爲止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增長。」
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故事的全部。新的數據顯示,這種創業熱潮似乎在以黑人爲主的社區尤其明顯。當研究人員統計新企業申請的數據時,他們發現,最大的增長是在黑人地區。「即使在控制了其他變量之後,一個郵政區中的黑人居民比例對創業增長率的影響最大。」
我們知道,黑人和棕色人種社區在新冠疫情中受到的打擊特別大,無論是在健康結果還是在失去工作方面。我們現在開始看到,鑑於幾乎普遍可以獲得的資金,他們也最有可能以創業活動來應對經濟逆境。
這並不是要天真地將所有這些新企業家的財務結果理想化。無疑,許多人正在掙扎著過日子。但這至少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面對極少的工作機會,在背水一戰的情況下,許多人將創業作爲生存的重要生命線,尤其是當他們有機會獲得資金時。
我想知道,教會可能會利用這一洞見做些什麼。
長期以來,捐助資金一直是教會支持有需要的人的常用策略,這在《聖經》中是有先例的——這不僅是爲了延續《聖經》中的施捨傳統,而且還因爲恩典和憐憫的神學範疇指出了白白得來的饋贈的美好。
但這不是《聖經》讓我們看到的唯一支持方式,也不意味著從神學上而言只有這種方式。除了經濟救濟的施捨,神還在祂的舊約子民中制定了一個工作機會計劃,以拾取麥穗的形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的是給予社區的貧困成員一個提供食物的機會,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在神學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做法重視人的尊嚴,重視激勵人去效法那位做工的神,也重視合乎聖經的激勵生產力這一社會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上。
這就是企業家精神的來源。一個提供捐助資金的教會應該認真考慮相應的以創業精神爲基礎的經濟機會方案。
這對教會來說可能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否可以提供關於如何創辦和發展企業的培訓,或者與那些組織合作?他們是否可以找到創造性的方法,爲新企業提供啓動資金?動員擁有幾十年商業經驗的即將退休的嬰兒潮一代指導有抱負的企業家?
這並不是理論上的。已經有創業型的牧師和教會在引領潮流,比如匹茲堡的辛西婭和約翰·華萊士。除了他們所領導的聖經中心教會(Bible Center Church)外,他們發起了「綠洲計劃」,其中包括爲社區成員提供創業培訓。像華萊士夫婦這樣的例子正在全國範圍內出現,因爲教會認真對待他們作爲社區經濟行爲者的角色。
數據本身就說明了問題。創業不僅僅是已經富裕起來的人進行財富積累的策略。它也可以是那些處於經濟邊緣的人的重要途徑。如果教會想更深入地與那些有經濟需求的人打交道,創業就值得認真考慮,至少是拼圖中的一個關鍵部分。
譯:Jeff;校:JFX。本文首先發表於Made to Flourish的Common Good雜誌上,福音聯盟蒙允轉載:The Only Recession in Which Startups G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