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改教運動挽救了福音
2018-10-15
—— R. C. Sproul

在瑞士的日內瓦老城,有個可愛的小公園,就在日內瓦大學旁——當年約翰·加爾文每天講道和教導的教會附近。這個小公園長久紀念著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公園最主要的建築是一面壯麗宏偉的牆,其上有加爾文、諾克斯、慈運禮、貝札等人的像爲裝飾。石頭上刻著拉丁文的字句:Post tenbras lux (「黑暗過後是光明」)。

這些字句描繪出宗教改革的驅動力量;黑暗指的是在中世紀後期福音像日食一樣被逐漸遮蔽,直到全然黑暗,唯獨因信稱義的教義真光幾乎完全熄滅。

火上澆油

宗教改革烈火的爆發是被教會歷史上最敏感的爭議激起的。教會在過去也歷經多次危機,特別是第四與第五世紀發生的有關基督本性問題的爭執。第四世紀的異端阿里烏教派(Arian)以尼西亞大公會議及尼西亞信經收場;第五世紀目擊了教會與基督一性論和聶斯脫利派(Nestorian)這兩個異端的鬥爭,導致迦克墩大公會議清楚宣告基督的神人二性。自從尼西亞和迦克墩大公會議以後,普世教會以這些會議的決議作爲基督教會歷史上正統教義的基準。三位一體及基督神人二性聯合的教義幾乎被普遍地接受爲基督信仰的必要信條。

教會歷史上的每一個世代都出現過教義上的爭議與辯論,各種各樣可想像的異端如瘟疫般侵入教會,挑起猛烈的爭端,甚至使教會分裂。

然而沒有任何教義上的爭議比「稱義」所引起的更猛烈、更具長遠影響,在16世紀也有其他一些爭辯,但沒有一個像它這樣具有中心地位和激烈。

沒有任何教義像「稱義」引起如此劇烈的爭辯,或帶來如此長遠的後果。

歷史學家常把「稱義」描述爲宗教改革的實質原因。也就是說,它是爭辯的實質性的和核心的議題。是這個教義導致基督教世界最深層的撕裂, 使教會分裂出成千上萬的宗派。

唯獨信心,否則破產

一個教義上的爭辯怎麼會引起這麼多的分裂和敵對呢?難道只是發生在一群好爭論、愛吵架、戰鬥性強、動輒爲了小事開仗的神學家之間的一個衝突?難道只是因爲反覆的誤解,導致在根本無所謂的事上小題大做?

我們知道馬丁路德對這個爭議的感覺。他說「唯獨因信稱義是關乎教會生死的信條」;馬丁路德之所以強調這個教義具中心地位的重要性,與他認定「唯獨因信稱義就是福音」是有關聯的。新約的「好消息」不只宣告了基督的位格和他爲我們所成就的,也宣佈了基督的工作如何被信徒領受、如何在信徒身上生效及如何使信徒受益。

否定唯獨因信稱義就是否定福音,就會導致教會傾倒。

如何稱義、如何領受救恩成爲爭議的最高峰。路德之所以堅持唯獨因信稱義是因爲他堅信「如何」稱義就是福音的主要組成部分,對福音本身至關重要;他視唯獨因信稱義爲福音與救恩的必要教義和根基。

因爲福音是基督信仰的中心,有關稱義的爭辯被路德和其他的改教家視爲涉及基督信仰的基要真理,其基要性不亞於三位一體或基督的神人二性。沒有這樣的福音,教會將站立不住;沒有福音就沒有教會。

改教家們的邏輯如下:

  1. 唯獨因信稱義是福音的根基;
  2. 福音是基督信仰與救恩的根基;
  3. 教會要成爲真教會,福音是根基。
  4. 否定唯獨因信稱義就是否定福音,就會導致教會傾倒。

推開黑暗

改教家們的結論是,當羅馬教廷拒絕並且定罪唯獨因信稱義的教義時,它就定了自己的罪,並且不再是真教會。這促成了新的信仰共同體或新宗派的產生,他們的目的是爲了持守忠於聖經的基督信仰,延續有真福音的真教會。他們試圖挽救福音免於陷入迫在眉睫的日全食危機。

日食這個隱喻很有助益,日食並沒有毀掉太陽,只使得它被遮蔽而黯然失色;它給原本光明之處帶來黑暗。改教家們試圖移去那種遮蔽,好叫福音的真光再次光耀奪目清晰可見。

16世紀的改教教會仍然距離完美很遠,但是那個年代在敬虔上的復興,見證了不被蒙蔽的福音真光所具有的能力。


編者注:本文節自史普羅新書《唯獨因信稱義:福音派的稱義教義》(貝克, 2017),經許可轉載。

譯:Leiwen Watson;校:基甸

R. C. Sproul(史普羅)是位於佛羅里達州奧蘭多附近的神學教育事工林格尼爾(Ligonier)的主席與創辦人,他也是位於佛羅里達州桑福德的聖安德烈教會的牧師之一,並擔任改革宗聖經學院校長和《桌邊談》(Tabletalk)雜誌的執行編輯。
標籤
聖經神學
信仰
稱義
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