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天主教網上護教浪潮湧動,新教徒成主要目標
2025-03-29
—— Andrew Voigt

近年來,不少知名新教徒改信天主教的新聞在網上引發熱議。從油管大V卡梅隆·貝爾圖齊(Cameron BertuzziCapturing Christianity頻道)、保守派名嘴坎迪斯·歐文斯(Candace Owens),到作家約書亞·查爾斯(Joshua Charles)、荷蘭社會活動家埃娃·弗拉爾丁格布魯克(Eva Vlaardingerbroek),這些來自不同新教派別的名人紛紛「渡過台伯河」,改宗天主教。

更引人關注的是,一些重量級福音派牧師的「倒戈」——比如瑞典牧師烏爾夫·艾克曼(Ulf Ekman)、美國牧師基思·內斯特(Keith Nester)和布魯克·西蘭德(Brook Thelander)改宗天主教的消息,在網上掀起一番波瀾。社交媒體、YouTube和「歸家網」(The Coming Home Network)這類網站上,類似的改宗故事比比皆是。

其實這股風潮早有端倪。早些年就有弗朗西斯·貝克維斯(Francis Beckwith)、克里斯蒂安·史密斯(Christian Smith)、托馬斯·霍華德(Thomas Howard)等知名學者從新教轉投天主教。

爲什麼這些基督教思想家會改換門庭?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個重要因素不容忽視——如今網上天主教「護教」內容做得風生水起,特別是在YouTube上。當人們搜索基督教不同流派在傳統、教義或聖禮(比如聖餐)方面的差異時,跳出來的基本都是天主教視角的視頻,新教觀點反而很難找到系統、準確的闡述。在我看來,這背後至少有兩個原因:

首先,天主教護教學者更看重發展教會這個「機構」(他們自認是「唯一真教會」),而不只是幫人認識基督。這很符合天主教的一貫主張——「教會之外無救恩」。他們說的「回家」,是回到天主教會的懷抱,而不單單是歸向基督。

其次,新教護教工作太專注應對無神論、後現代主義和世俗道德滑坡這些問題,卻忽略了好好研究和傳播新教的獨到之處。其實恰恰是這些特色,才能讓人清楚看到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的根本區別。

新教徒竟成天主教重點「收割對象」?

說來有趣,當新教徒還在忙著向非信徒傳福音時,天主教的宣教士卻盯上了另一個群體——他們口中所謂「分離的弟兄」(指新教徒)。天主教內部甚至明確鼓勵這種「挖牆腳」行爲,有位作家說得很直白:「我們從受洗那天就肩負宣教使命,而新教群體正是最成熟的莊稼地。」

著名護教家威廉·萊恩·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最近評論道:「很多天主教宣教士對拉新教徒入夥的熱情,遠勝過向非信徒傳福音。這種本末倒置實在令人費解。」

新教宣教士邁克·溫格(Mike Winger,BibleThinker頻道)也指出:「我認爲天主教宣教士發佈的內容其實違背了天主教自身教義,但這些說辭對吸引新教徒改宗特別有效——這種做法很成問題。」

意大利新教牧師萊昂納多·德·基裡科(Leonardo De Chirico)發現一個有趣逆轉:過去總說福音派在挖天主教牆腳,如今羅馬教會正通過YouTube等網絡平台全力「反攻」。他舉例說,羅伯特·巴倫主教(Bishop Robert Barron)的「燃燒之言」(Word on Fire)就是典型,該事工「通過海量視頻、書籍和課程精準吸引對福音派失望的信徒,引導他們轉向天主教」。

這股風潮其實源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稱「梵二大公會議」)。這個充滿爭議的會議被普遍視爲天主教會的戰略調整——向「分離的弟兄」(新教徒)伸出橄欖枝,呼喚他們回到「甜蜜的羅馬家園」。

爲什麼這對新教徒很重要?

天主教宣教士有時會玩文字遊戲。他們在解釋救恩論等教義時,故意使用溫和措辭,讓教義看起來與新教觀點一致。通過淡化歷史上對新教徒的種種譴責,這些網絡紅人正把那些對現狀失望的基督徒,引向一個同樣問題重重的傳統信仰。

在華麗的禮拜儀式、莊嚴美學和肅穆典禮的背後,堆砌著大量早期教會聞所未聞的教條規訓,牢牢束縛著信徒的良心。這些後來添加的教義包括:煉獄(purgatory)、關於瑪利亞的教義(Marian dogmas)、聖餐變體教義(transubstantiation)、教皇無誤論(papal infallibility),以及神父獨身制度(priestly celibacy)。樞機主教約翰·亨利·紐曼(Cardinal John Henry Newman)提出的「教義發展論」,常被用來爲這些附加教條辯護。

事實上,新教與天主教在神學上存在重大差異,最關鍵的就是對福音本質的理解。新教基於聖經,主張「因信稱義」——人唯獨藉著恩典、通過信心得救,這種救恩是因基督已成就之工而歸算給信徒的。這種被稱爲義的宣告就像一種法律上的認定,它自然會引導信徒產生善行,但這稱義本身並不是通過善行獲取的。天主教神學則教導「注入式恩典」,即信徒因此獲得力量過聖潔生活,並希望持續保持在恩典狀態中。天主教的救恩論並非僅是一種宣告,而是一種參與過程,信徒既需依靠神的恩典,需通過自身的善行和聖禮(特別是懺悔)來積累功德。儘管在表述上有相似之處,這兩種理念在本質上卻截然不同。

真正的福音本是驚天喜訊,尤其是當它保持在其本來的語境中,沒有後來累積的教義和額外要求來加重信徒的心靈負擔時。想到許多信徒爲追求所謂「古老莊嚴」的傳統,反而讓良心被有誤的教義束縛,實在令人痛心。

新教徒該如何應對?

面對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天主教護教內容,新教徒該如何應對?以下四招或許能幫你穩住陣腳:

第一、回歸改教初心

今天不少新教徒(尤其是美國福音派)的信仰認知往往止於葛培理和司布真這些近代人物。我們有必要追問:16 世紀羅馬天主教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非得進行宗教改革?天主教教義真的一成不變嗎?新教到底是「背叛唯一真教會」的異端,還是爲了回歸早期使徒傳承、擺脫羅馬教廷人爲添加的教義?

作爲新教徒,我們應當重新梳理自己的傳統:既要研讀宗教改革時期的神學家,也要重視後改革時期新教思想家的貢獻。在探究其他宗派複雜理論之前,必須先吃透本宗派的核心教義。如果連自家最精華的思想都沒掌握,聽到不同觀點時自然容易信心動搖。

第二、裝備平信徒

美國福音派常被詬病爲教義淺薄、實踐流於世俗、與教會歷史脫節——遺憾的是,這些批評往往一針見血。教會如果忽視教義傳承和歷史根基,那些渴望在思想與歷史傳統中扎根的人,很可能轉而投奔羅馬天主教。

教會牧者應當在講道中融入教父智慧,而不要總是引用C.S.路易斯等現代神學家的語錄。在主日崇拜之外開設課程,系統講解教會歷史和歷史神學,帶會眾重溫《使徒信經》《威斯敏斯特信條》等核心信經,爲教會成員提供教會論、神學疑難方面的支持。

第三、扎根聖經

我深信,如果你拋開新教或天主教的框架去研讀聖經,最終得出的神學觀點會更接近新教,而不是天主教。正因如此,羅馬教廷除了強調聖經無誤之外,還必須依靠口述傳統和教會權柄。

這是否意味著傳統無關緊要?絕非如此。新教徒也尊重傳統,只要它符合併持守聖經真理。「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並非反對傳統,而是要求教會教義、傳統和領袖都順服聖經的更高權柄。要辨別並反駁天主教教義中不符合聖經的觀點,新教徒必須要透徹地研讀聖經。

第四、參與歸正新教的行動

如果你是一個忠於聖經、了解教會歷史和宗教改革的新教徒,請認真思考如何針對網絡上湧現的天主教內容,給出新教的回應?比如說,你可以開設YouTube頻道或撰寫網絡文章,也可以考慮在本地教會帶領查經小組,或者組織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共同參與的讀書會。這一切活動的關鍵在於,以扎實的知識爲基礎,懷著愛心而非爭競的心參與討論。

推薦資源

無論你是正在思考天主教護教學觀點的新教徒,還是單純想深入了解這些議題的基督徒,以下資源都值得參考:

若想深入探究新教思想的豐富歷史,可以閱讀這些經典新教神學家的著作:菲利普·薛夫(Philip Schaff),弗朗西斯·圖倫丁(Francis Turretin),赫爾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馬丁·布塞爾(Martin Bucer),馬丁·路德,加爾文,馬丁·開姆尼茨(Martin Chemnitz)。

值得關注的基督教YouTube頻道

  • 《真理合一》Truth Unites (Gavin Ortlund 蓋文·奧特倫)

    以扎實的學術功底進行新教辯論。奧特倫牧師(浸信會背景,持改革宗神學觀)堪稱新教思想的優秀代表,無論你屬於新教哪個宗派,都能從他的內容中獲益。

  • 《公義與罪人》Just & Sinner (Jordan B. Cooper 喬丹·庫珀)

    庫珀從路德宗的角度提供新教護教學內容。他不僅討論新教論辯,還深入探討歷史上的路德宗和神學問題。

  • 《聖經思辨者》BibleThinker(Mike Winger 邁克·溫格)

    溫格是YouTube和社交媒體平台上頗具影響力的福音派聲音,專注於造就和教導基督徒。他製作了一系列關於羅馬天主教的視頻,都很值得一看。

  • 韋斯利·赫夫Wesley Huff(Wesley Huff)

    因做客《喬·羅根體驗》Joe Rogan Experience節目引發熱議。他從改革宗的角度出發做內容,不像其他人那樣富有爭議性。不過,他對聖經正典的研究和知識非常實用且必要。

書籍推薦

網站推薦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oman Catholic Apologetics Is Surging Online. Intended Audience? Protestants.

Andrew Voigt(安德烈·維奇)是一個作家、記者,曾經是一個演員。他和妻子、兩個孩子現在住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夏洛特附近,是普羅維登斯城市教會(Providence City Church)的成員。
標籤
天主教
東正教
改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