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輕拍著船舷,小船輕輕搖晃。我低頭看著懷裡 6 歲的兒子,沙灘毛巾蓋著他小小的身體,扣在身上的救生衣更襯出他的瘦弱。他時不時抬頭,露出燦爛的笑容,雖然缺了幾顆牙,卻更顯出他的稚氣可愛。他往我懷裡鑽,我不由得將他摟得更緊,恨不得將這瞬間永遠珍藏——這會兒我還能完全摟住他,他也情願依偎在我身邊,不去水裡玩耍。
「光陰似箭」,這句老生常談,不知在多少個收銀臺前、多少位陌生人口中聽到過。它像空氣一般無處不在,浸潤著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青蔥歲月的學子受到告誡,莫負韶華;新婚燕爾的愛侶收到祝福,「珍惜這最美好的年華」;就連兩鬢斑白的空巢老人也感受到了壓力,要把握晚年自由。
聽到這些話,我們不禁有點感傷,因爲事實的確如此。孩子長得太快,我們的處境總在變化。今日的親朋摯友,到了明天就會有所不同。他們或長進一分,或衰老一寸。每一次日出,都將我們推出無法復返的昨日。難怪我們如此執著地想要抓住每一刻,彷彿它們的流逝意味著無數次的告別。
或許正因如此,近二十年來,「正念」這一古老東方智慧在西方世界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衛報》曾報導,「冥想應用市場在 2021 年已躍升至 9760 萬美元,預計到 2030 年更將攀升至 3.071 億美元的驚人高度。」這些數字應用,還有播客、TED演講和社交媒體上的網紅達人,都在不斷告訴我們要珍惜光陰,活在當下。但是,這種觀點真的與聖經教導一致嗎?
這些呼籲無疑提醒了我們,該學會放下手機,擱置待辦事項,將目光投向身邊的親朋好友。生活中紛繁的瑣事總是不斷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難以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然而,這些善意的提醒卻也不經意間讓我們感受到幾分愧疚。當我們竭力想要享受與親朋摯友相處的時光時,內心總會泛起一絲疑問:我們做得夠好嗎?我們又該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充分品味了這些珍貴的時刻?於是,我們絞盡腦汁,試圖創造完美的瞬間。爲了一場難忘的生日派對、一次完美的假期、一個溫馨的家庭之夜,我們煞費苦心。
共處時光悄然變成了一場自我審視,我們反覆思量自己是否夠感恩、夠專注、夠快樂。若今日的歡愉就是我們所能品味的全部,那麼每個夜晚都將成爲對逝去時光的悼念。回憶化作墓碑,銘刻著我們指間流逝的一切。然而,生命的本質並非要我們背負如此沉重的恐懼。那個看似崇高的「品味當下」的呼喚,其實並不完整。
神並非呼召我們僅僅活在當下。相反,祂邀請我們在品味當下的同時,也細細回味過往的記憶。縱觀整部聖經,神不斷呼喚祂的子民回首往事。以色列人的節期、聖禮,以及眾多經文都在提醒神的子民將昨日的記憶融入今日的生活(例如,《申命記》4:9,6:9,7:18,8:11;《哥林多前書》11:24)。
父母將孩子摟在懷中,向他們娓娓道來耶和華的故事,在稚嫩的心靈裡播下跟隨主的種子。教會中的洗禮儀式喚醒我們歸信的記憶,當我們回想主帶領我們走過的漫長旅程時,信心便愈發堅定。與主內弟兄姐妹共飲聖盃,喚起我們每次迫切尋求救主恩典的記憶,讓我們對主的信任更加深厚。
教會先賢如奧古斯丁和阿奎那深諳「活在當下」的侷限。他們總是將過去帶在身邊,將數十卷聖經和浩如煙海的著作銘記於心。正如瑪麗·卡魯瑟斯(Mary Carruthers)所言,他們將這些珍寶存儲在記憶中,並非爲了將過去塵封,而是爲了「在記憶的共同殿堂中,賦予它們共同的生命。」
若神常在祂兒女的生命中運用過往,我們又何須爲每一刻的流逝而心碎?主會讓這些時刻在我們的記憶中永存。它們靜靜地潛伏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只待一絲聲音、一縷氣味、一抹滋味、一次觸碰,便會被喚醒。奶奶最愛的酥皮餅的香氣,收音機裡播放的 90 年代流行歌曲,都能讓往事如潮水般湧來。更多的回憶安息在書架上的相冊裡,或是以0、1的代碼串藏在手機硬盤中,等待著再次被喚醒。
我輕點鼠標,電腦屏幕上孩子們的照片如幻燈片般閃過。我看到當年剛滿週歲的兒子蹣跚學步的樣子,不禁又露出了驕傲的微笑。他彎曲的小腿,搖搖晃晃的步伐,彷彿就在眼前,我甚至能感受到自己臉頰上暖暖的笑意。
神的恩典讓我們在回憶中重溫那份驕傲和喜悅。我們常常體會到這種現象在創傷中的負面影響,卻往往忽視了它的積極一面。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我們忘記了回憶不僅僅是引發愧疚的導火索,更是每一次被喚醒時重訪我們的真實喜悅。
神賜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回憶的歡愉;隨著時光流逝,祂更允許我們從中汲取新的意義,領悟更深層的喜悅。奧古斯丁曾說:「思考使我們得以拓展,拓展讓我們延展自我,而延展則使我們的心靈更加寬廣。」這般深思熟慮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空間,更需要時間的沉澱。
我們可以在聖經的篇章中看到這一真理的迴響。耶穌之母馬利亞的喜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愈發深厚,因爲歲月賜予她珍藏並沉思所經歷一切的機會(路 2:19)。眾使徒在與耶穌同行的當下事工中,無法完全體會到事工的榮耀,直到神讓他們通過歲月的累積,領悟與主同工的榮耀,爲他們的回憶增添了更多的喜悅(路 18:34)。
主以同樣的方式在我們的一生中緩緩培育我們的喜樂。回想起女兒還是個小不點時與弟弟咯咯笑的場景,再對比多年之後他們深厚的友情,兒時的記憶愈發顯得珍貴。和爺爺一起釣魚的午後回憶,因爲之後無數個充滿關愛的日子而變得更加意義非凡。這些珍貴的禮物當時我們往往難以察覺,唯有在回憶中才能真正品味。
瑪麗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在《基列家書》(Gilead)中塑造的約翰·艾姆斯(John Ames)角色也有類似的體會。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他給兒子寫信,談到一段特別的記憶:「這是我可能差點錯過的經歷。如今我唯一擔心的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充分享受這份回憶。」
倘若一個瞬間的真正意義唯有在它逝去之後才能體會,又當如何?也許那新生兒的咯咯笑聲,與友人徹夜暢談的歡愉,或是與伴侶相擁的溫馨夜晚,都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被充分品味。我們喜悅的豐盈需要時光的浸潤,需要在每一個流逝的日子裡慢慢醞釀,直到我們吸吮乾淨每一滴甘露。
這種對記憶更全面的理解讓我們得以卸下壓在心頭的愧疚。我們不必爲追求完美時刻而手忙腳亂,也不必過分執著每分每秒是如何度過。我們可以簡單地享受每一天的饋贈,同時記住,神會在這一刻遠去後,繼續以喜悅祝福我們。我們的日子如草般消逝,然而神賜予我們能力,讓美好與善良陪伴我們走過這些轉瞬即逝的時光。
或許,雜貨店裡那位年長的婦人之所以知道這個季節多麼珍貴,正是因爲她多了一萬天的時間來充分品味這段回憶。就像撒在土裡的種子,我們逝去的時光爲回憶中新生命的萌發提供了機會。每一次回想,都讓這些幼芽伸展得更遠,而主則日復一日地讓果實愈發甘甜。
我緊緊摟著兒子,波浪輕輕搖晃著我們,水面波光粼粼。作爲一個 35 歲的三個孩子的母親,我的身心都在這一刻舒展開來,卸下疲憊。他仰起頭,在我臉頰上又落下一個稚嫩的吻。歡愉與哀傷同時湧上我的心頭。再過幾個月,他的恆牙就會長出來,稚氣的笑容將不再有。不久的將來,那現在依偎在我懷中的瘦小肩膀會比我的肩膀更寬闊。依偎和親吻的日子將被無數興趣愛好所取代,推動他邁向充實的未來人生。
然而,這一刻並不會失落。當我回到家,收拾救生衣,聞到湖水的氣息時,我會重溫這一刻。下個月,當我在手機上翻看旅行照片時,我會再次微笑,回憶起他擁抱的感覺。也許多年以後,輪到兒子駕船載著我和丈夫時,我會隨著波浪搖晃,在我們此後經歷的每一個甜蜜時刻的光芒中,再次重溫這一刻。
是的,我們的瞬間終將逝去,但神的恩賜才剛剛開始。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avoring the Moment Take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