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宗教自由的種子:重洗派運動 500 週年
2025-03-24
—— Obbie Tyler Todd

1525 年 1 月 21 日,當雪花飄落在蘇黎世狹窄的街道上,一群年輕的瑞士改教家聚集在格羅斯大教堂陰影下菲利克斯·曼茨(Felix Manz)的家中。外面寒氣逼人,但房間裡充滿了熱切的祈禱和激烈的討論。這是一場遭到禁止的聚會——蘇黎世市議會已經明令禁止這些人聚集研讀聖經。

然而這項禁令並未奏效。宗教自由的種子已經悄然播下。到夜晚結束時,宗教改革時代的第一個相信教會應當由信徒組成的地方教會就此誕生。

將宗教改革推向深入

幾天前,這群人的前導師、著名聖經學者、人文主義者和改教家烏爾里希·慈運理(Huldrych Zwingli)曾公開與這些不滿的學生就嬰兒洗禮問題展開辯論。作爲格羅斯大教堂的主任牧師,慈運理是一位依靠政府的改教家,他爭取市議會的法律支持來推動蘇黎世教會的改革。1 月 21 日祕密會議的三位領導人——康拉德·格列伯(Conrad Grebel)、費利克斯·曼茲(Felix Manz)和喬治·布勞羅克(George Blaurock)——曾有力地爲「唯獨信而受洗」觀辯護。但市議會最終宣佈慈運理獲勝,並命令反對者解散。更爲嚴峻的是,法律現在要求所有未受洗的嬰兒必須接受洗禮。格列伯有一個女嬰,他不認爲議會應該對教會擁有這樣的權威。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正是慈運理教導了格列伯——他曾經的得意門生和親密朋友——要嚴格按照聖經改革教會。精通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的慈運理曾召集一群年輕知識分子,教導他們學習聖經語言並研究希臘經典。格列伯出身於當地一個顯赫的家庭,在巴黎學習後回到蘇黎世,正是通過慈運理接觸到了希臘文新約聖經,也了解了希臘詞「baptizō」(洗禮)的真正含義。

到 1522 年,慈運理開始認同這些熱情學生的觀點,同意天主教彌撒應該終止,公共敬拜中的圖像應該廢除。但在反對這些做法後,慈運理常常又屈服於市議會保留這些傳統的決定。在講台上,慈運理高聲宣講聖經權威和改革教會的必要性;而在實際行動中,他卻處處尋求地方政府的認可。到 1524 年底,慈運理的學生們感到被這位曾教導他們「在聖經明確之處不要妥協」的導師徹底背叛。在他們看來,宗教改革遠未達到應有的深度。

關鍵性的劃時代決定

一位歷史性會議的目擊者(可能是布勞羅克)後來在《胡特爾弟兄會年鑑》(The Large Chronicle of the Hutterian Brethren)中回憶道:「當時他們聚在一起,內心逐漸感到憂慮,是的,他們的心靈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於是,他們開始向天上至高的神屈膝禱告,呼求這位洞察人心的主。」

在禱告中尋求主的引導後,他們做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關鍵決定——給歸信的人施洗。年輕的格列伯舀起一捧水爲他的朋友布勞羅克施洗,因爲當時沒有正式按立的牧師可以執行這樣的儀式。隨後,布勞羅克又爲格列伯、曼茨和屋內其他人施洗。通過這一大膽的舉動,這些後來被稱爲「瑞士弟兄會」的信徒們,正式開啓了重洗派運動。

接下來的一週,格列伯在附近的佐利孔鎮講道後,他和其他人引發了一場小型復興,爲重洗派事業吸引了不少追隨者。在隨後的一個世紀裡,儘管面臨嚴酷的迫害,重洗派仍然取得了顯著的發展。

在蘇黎世那次重要會議兩年後,重洗派已經發展成爲一個能夠制定《施萊特海姆信條》(Schleitheim Confession)的成熟運動,該信條不僅反對戰爭,還反對訴訟和起誓。像巴爾塔薩·胡伯邁爾(Balthasar Hübmaier)這樣的神學家很快發表了捍衛宗教自由、反對嬰兒洗禮的論文,這使他們置身險境。當胡伯邁爾 1528 年逃往蘇黎世時,他最終遭受酷刑,並被送往維也納,在公共廣場上被火刑處死。他的妻子則被溺死。

殉道、和平主義與宗教自由的遺產

與其他宗教改革時期的傳統相比,重洗派並沒有產生許多重要的系統神學家。主要原因很簡單——他們的一生都太短暫了。

在開始實行信徒洗禮僅僅一年多後,曾被慈運理稱爲「運動領袖」的格列伯就因瘟疫去世。被譽爲團體中「阿波羅」的曼茨於 1527 年被溺死,成爲重洗派的第一位殉道者。在事工範圍上超越同伴的布勞羅克,這位早期重洗派的「偉人」,則於 1529 年被處以火刑。有歷史學家推測,16 世紀死在基督教同道手中的重洗派信徒,數量竟然超過了教會頭三個世紀中被羅馬人殺害的基督徒。

雖然如閔斯特血腥叛亂這樣的事件和茨維考(Zwickau)先知等人物有時讓重洗派被貼上「激進改教家」的標籤,但重洗派當時最顯著的特點(正如他們的繼承者阿米什人和門諾派今天一樣)是極端的和平主義,這在最有影響力的重洗派作家門諾·西門(Menno Simons,1496-1561)的著作中體現得尤爲明顯。

在格列伯、曼茨、布勞羅克等人在蘇黎世會面 500 週年之際,重洗派留下的最持久遺產或許是他們對早期宗教自由形式的堅持——這一理念儘管未被當時的主流新教改革家們認可,卻具有深遠影響。格列伯團體在 1524 年寫給托馬斯·閔採爾(Thomas Müntzer)的「信件」,如今被視爲「新教自由教會的最早文獻」。

雖然後來的浸信會信徒與「閔斯特瘋子們」劃清了界限,而早期重洗派也並非總是像當今浸信會那樣採用浸入式洗禮,但每一位美國基督徒都在某種程度上受益於 1525 年那群蘇黎世人的貢獻——他們儘管不受歡迎,卻堅持主張教會應當只服從神的話語,而非人組建的議會。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eeds of Religious Freedom: The 500th Anniversary of the Anabaptist Movement.

Obbie Tyler Todd(奧比·泰勒·託德)是伊利諾伊州馬里奧(Marion, Illinois)第三浸信會的牧師,也是路德·萊斯大學與神學院(Luther Rice College and Seminary)的客座教授,著有三本著作。
標籤
宗教改革
重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