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說,《路加福音》24 章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研經課程。耶穌解釋了先知如何談論他,摩西律法、先知書、詩篇中關於他的一切記載又如何必將應驗(路 24:25-27、44)。(這裡的「詩篇」很可能是指聖經中的詩歌和智慧書)。不管怎樣,在整個《路加福音》24 章中,這一點很清楚——在耶穌看來,由 150 篇詩歌組成的《詩篇》清楚地見證了他。
我們還可以更具體些。學術界越來越一致認爲,《詩篇》的編排乃是有意爲之——編輯者和編纂者出於某種目的,將每首詩歌按照我們現在看到的順序進行排列。
我將《詩篇》分成五卷,在此文中逐一介紹每一部分,藉此說明《詩篇》的整體形式如何鼓勵讀者盼望新大衛王。當我們帶著這樣的視角來讀《詩篇》,就可以看到,整本《詩篇》做的正是耶穌所說的——傳講他。
《詩篇》的特定形式乃是有意爲之。第一個跡象是《詩篇》有個由兩首詩歌組成的引言。以下種種原因表明,《詩篇》1-2 採用了這種形式,使其有別於第一卷其他部分:
此外,這兩首詩似乎描述的是同一個人。《詩篇》1 章介紹他爲有福之人,他通過晝夜思想神的話語來顯出自己的公義。而《詩篇》2 章將此人稱爲在錫安的王。
《申命記》裡說以色列的君王必須專心聆聽上帝的話語(申 17:14-20),《約書亞記》1:8 中,神指示君王的原型約書亞要晝夜默想神的話語。把這些經文與《詩篇》1 相比較,我們就更能看到這種君王的聯繫。
第一卷將引言中這位沒有名字的君王與大衛聯繫起來。幾乎每首詩歌都出自這位以色列王之手。自始至終,讀者聽到的都是大衛王的聲音。
與大衛的王權相關的是正義與邪惡之間的鬥爭。在由兩篇詩篇組成的引言中,先是區別了義人與惡人(詩 1),然後區分了王與悖逆之民(詩 2)。因此,第一卷確立了兩個期待:義人將受到耶和華的保護,耶和華將在錫安立他的王。
實際上,這兩個期待相輔相成,正如大衛所見證的(詩 41:11-12)。《詩篇》從一開始就期待著神的受膏者在錫安建立王權。
在許多方面,第二卷延續了第一卷的趨勢。然而,這當中也有發展。很明顯,作者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從(主要是)大衛變成了(主要是)可拉的子孫。
因此,第二卷帶有利未人的色彩。集體詩篇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反映了一個敬拜的群體。
第二卷是一個利未人的頂峯。《詩篇》68 篇追溯了約櫃從西奈到耶路撒冷的旅程。神與他的子民同住在他們的首都。與之相呼應的是《詩篇》72 篇中的王權頂峯。在這裡,大衛和所羅門的名字一起出現——大衛的王權演變爲大衛王朝。《詩篇》第 72 篇是爲居住在錫安的歷代君王祈禱。
第二卷的願景是以色列宗教和王權要照其應有的樣式運轉。然而,比起以色列歷史上經歷過的所有事情,這個願景更加理想。因此,第一卷中確立的期望在第二卷中得以延續。
前兩卷書的期望在第三卷嘎然而止。
有幾個特徵表明,這種中斷標誌著流放之慘烈:
《詩篇》的前兩卷書提出了期待,而第 89 篇是籠罩在期待之上的一片烏雲。它向神提出了一個頗具挑釁性的問題:你的信實在哪裡?(詩 89:49)。第四捲開始回答這個問題。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經歷第一次流亡,同樣,神將再次帶領他們經歷這次曠野經歷。在應許之地之外,神將再次成爲以色列人的避難所。《詩篇》90-92 帶有各種曠野的意象——如曠野的危險(詩 91:3-5、11-13),長途跋涉(詩 90)。
接下來的詩篇反覆提到「耶和華做王」(詩 93:1,96:10,97:1,99:1),聖經見證了神通過大衛王掌權。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大衛並沒有缺席第四卷(第 101,103 篇)。令人震驚的是,繼《詩篇》89 篇中對神棄絕大衛王朝的哀嘆之後,讀者發現大衛再次被提及。《詩篇》101 篇甚至給出了將君王理想化的描述:他將維護正義,主持公道——這樣的描述與《詩篇》1-2 篇中公正的王相吻合。
《詩篇》故事的高潮是第五卷。讀者不會錯過詩人祈求神恢復國度:「耶和華我們的神啊,求你拯救我們,從外邦中招聚我們,我們好稱讚你的聖名,以讚美你爲誇勝。」(詩 106:47);以及對神回應禱告的肯定:「願耶和華的贖民說這話,就是他從敵人手中所救贖的,從各地、從東、從西、從南、從北所招聚來的。「(詩107:2-3)。流亡不再是主題。相反,這些詩篇鼓勵讀者超越身處的環境,看向神所應許的未來。
第五卷中未來盼望的主要元素是一個新的大衛。大衛的詩篇出現在開頭附近(108-110),中間(131,133),以及接近結尾處(138-145)。《詩篇》在後流亡時代的情景中提到大衛,然而卻沒有任何大衛的後裔登基,這表明這些詩篇是要興起以色列民對新大衛的盼望。
《詩篇》110 篇特別提到了大衛的主,他是一位神祕的王室人物,他打敗了所有敵人,統治全世界。《詩篇》132 篇重述了《撒母耳記下》第七章中的應許,並明確提到大衛王朝將再次興起(詩 132:11-12、17-18)。新大衛王有望再來!
除了大衛之外,錫安也是一個屢屢提到的名字。第三卷哀嘆錫安的毀滅,但在第五卷中,詩人筆下的錫安再次成和平昌盛之處,再次成了大衛王的家園。將上行之詩放在第五卷的中心位置(詩 120-134),敬拜者「登上錫安」,尤其能體現這個高潮時刻。
希伯來語「哈利路亞」譯爲「讚美耶和華」。它出現在第五卷大衛詩集(《詩篇》108-110 篇之後,是《詩篇》111-118 篇中的哈利路亞主題)和上行之詩(《詩篇》120-134 篇 之後是《詩篇》135)對錫安的讚美中。整部《詩篇》以「哈利路亞」結尾(詩 146-150)結束,其中每首詩首尾都是「讚美主」。
將每篇詩歌作爲一個獨立的單元來閱讀固然有益,但《詩篇》的結構中還蘊含著更大的意義。《詩篇》中的每一卷都推動著讀者,盼望一位新的大衛王。
這一點也許在《詩篇》110 篇中體現得最爲明顯,耶穌曾用這段經文來對付法利賽人(太 22:41-45),彼得在五旬節時也曾宣告這段經文(徒 2:33-36),《希伯來書》也有大段的討論(來 1:3、13,5:6,7:17、21,8:1,10:12-13,12:2)。《希伯來書》指出,《詩篇》110 篇是神對他的兒子所說的(來 1:5、8、13,5:5-6),它暗示大衛有先知的看見(來 1:5-14),並且認爲《詩篇》110:1 和 4 應驗在一個人身上(來 5:5-6)。
因此,《希伯來書》宣稱耶穌就是《詩篇》第 110 篇中預言的君王祭司。考慮到《詩篇》第 110 篇位於詩篇第五卷,這樣的解讀似乎是合理的。
《路加福音》24 章講述的一幕是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聖經學習,可惜你我都不在場。不過,如果我們想知道耶穌教導了他們什麼,只需要讀一讀使徒的著作,尤其是《希伯來書》。耶穌是對的——《詩篇》確確實實指向了他。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eeing Christ in the Shape of the Psa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