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不願承認自己感到害怕。沒人想被看作是膽小鬼。承認恐懼或焦慮,就像在承認自己的軟弱。大家總說,軟弱需要掩蓋起來,要想辦法彌補自己的軟弱。周圍的文化也是不斷要求我們要自強、自信、自立。
即使在教會裡,我們也可能不願分享那些可能暴露我們信心不足或靈性不如人的事情。也許我們只願向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傾訴,因爲向一個不認識我們、而且有義務保密我們心思的人敞開心扉,會更安全。
專業輔導固然重要,有時甚至是必要的。但如果我們只在治療室裡談論恐懼和焦慮,就會錯過神本想讓我們在團契中獲得的諸多祝福和鼓勵。
十年來,我和丈夫一直生活在東南亞,在這裡,我們骨子裡那種崇尚獨立和個性的文化價值觀,不斷受到相互依賴和集體觀念的衝擊。生活在這樣一個注重群體的東方文化中,讓我對聖經有了全新的理解。我逐漸發現,許多經文中的勸戒並不是針對個人,而是面向整個信仰群體的。
《傳道書》4:9-10 直接闡明了群體的好處:「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爲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
在聖經中,我們還能找到專門關於恐懼的集體性勸勉。從聖經我們可以看到,與恐懼和焦慮抗爭並不可恥,這是人之常情。這是耶穌預見到門徒們會共同經歷的。祂慈愛地鼓勵他們這個群體說:「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爲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 12:32)。當祂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 14:27)時,祂用的是複數形式。
保羅寫給提摩太說:「因爲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 1:7,著重號爲本人所加)。《希伯來書》的作者解釋說,是「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希伯來書13:6)。我們,這個基督徒的大家庭,彼此呼召進入這種堅定的信心之中。如果你與恐懼和焦慮的鬥爭已經讓你難以獨自承受,那麼該把它帶入基督徒群體,讓集體的力量來幫助你面對。
那麼,當我們面臨困境時,基督徒群體如何幫助我們呢?《箴言》12:25 說:「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若不先分享自己的困擾,我們就無法從他人那裡得到減輕焦慮的"良言"。我們需要敞開心扉,分享恐懼和焦慮,才能共同面對。當我們彼此分擔重擔,用神賜生命的話語互相鼓勵時,獨自承受的壓力就會減輕。
使徒雅各也指出我們從其他信徒那裡獲得的幫助,他勸戒說:「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 5:16)。當我們把罪的掙扎帶到群體中,就會出現突破,因爲彼此的代禱大有能力,十分有效。雖然恐懼和焦慮本身不一定是罪,但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爲,禱告對此同樣有效。在群體中分享掙扎,我們就能從夥伴們集體禱告中汲取力量。
承認恐懼不僅對自己有益。當神幫助我們,我們的信心勇氣不斷增長時,其他人也會受到影響。爲什麼大衛在《詩篇》23 篇中描述他走過死蔭幽谷卻不懼怕的經歷會被收入集體敬拜的詩歌選集?因爲他的見證使所有人受益——它鼓舞了整個信仰群體。
正如大衛·吉布森(David Gibson)在《詩篇 23 篇的主》(The Lord of Psalm 23)中所寫:「神已經爲祂的子民所做的一切……讓我看到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祂也會爲我做同樣的事:我可以信靠神,因爲祂已經爲我在信仰中的家人這樣做過。」這也是爲什麼我們一直傳頌古時殉道者、宣教士和信仰英雄的故事。
我們需要所有基督徒——無論已逝的還是在世的——在我們的掙扎中爲神的信實作見證。當我們在基督徒群體中分享自己的掙扎時,不僅能得到鼓勵,也能成爲鼓勵他人的力量。
所以,不要掩飾或埋藏你的恐懼和焦慮。不要只在諮詢師的辦公室裡談論它們。雖然專業輔導很有價值,但它無法取代我們在基督徒群體中找到的力量和鼓勵。在你與懼怕和焦慮的鬥爭中,期待神的作工。當你在群體中分享你的掙扎時,期待神通過祂的子民來作工。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ake Your Anxiety to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