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那滿有權能和恩典的信息
2018-09-26
—— John Piper

保羅給羅馬的教會寫這封信,是想動員他們來支持自己的西班牙宣教事工。在《羅馬書》15:24他寫道,「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然後蒙你們送行英文譯本作,得到你們的幫助)。」他還從來沒去過羅馬,並且與那裡大多數基督徒都是素未謀面的。因此他就在這16章的經文裡面,把自己的福音呈現出來給他們看。

多盼望我們所有的宣教士都能明白這本《羅馬書》,並且來宣講它。也盼望我們中那些差派和支持宣教士的人,能夠明白這卷書,而且活出其中的信息,以至於差派宣教士時,我們也能像保羅要去西班牙宣教時希望羅馬教會做的那樣,差派和支持他們。本卷書中那滿有權能和恩典的信息,將會讓富足的美國人採納縮衣節食的、如同戰時那般的生活方式,好把他們的資源更多地傾倒到福音的偉大事業中去。而《羅馬書》中這滿有權能和恩典的信息,從那些受苦的宣教士嘴裡被傳講出來時,必定要打破黑暗的權勢,把基督的教會建造在哪怕是最堅硬的土地之上。

這封書信的多文化、全球性的面貌

你一開始讀這封書信,就會發現其中那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特點,這不足爲奇。在羅馬書1:5,保羅告訴我們他使徒身份的目的:「我們從他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爲他的名信服真道。」他爲什麼要傳福音,爲什麼要去西班牙,爲什麼要寫這封信,目的就在於:讓人在耶穌基督裡產生信心,並且由此而來的順服——「在萬國之中」!《羅馬書》就是關乎萬國萬族的——那些未曾信靠基督的諸多族群(people groups)。他們沒有稱義,也未成聖,也就不能在將來得榮耀,除非他們能夠藉著福音而被主所得著。

接下來在14節,他再次重申自己的使徒責任:「無論是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而且,爲了不叫我們以爲他忽略了猶太人,在16節他接著說,「我不以福音爲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猶太人,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換句話說,《羅馬書》中那滿有權能和恩典信息,衝破了國家民族的界限,突破了文化和教育的差異。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裡,看到這點是極其重要的。我們這個時代跟第一世紀非常相像,當時候基督的教會以極快的速度傳播出去。基督教並不是某個部落的宗教,而是要從每一個部落、語言、民族和國家當中,呼召人來作出信靠和委身。耶穌不是許多神中的一位。他乃是萬主之主和萬王之王,並且在天上地下再沒有其它的名,人們可以靠它得到拯救的。《羅馬書》那滿有權能和恩典的信息,並不是許多得救途徑之一。它就是讓人得救的那條道路,因爲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是獨一的兒子,他才是救主。

這個唯一道路之宣稱,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質疑和駁斥。而在今日美國,它尤其受到反駁,甚至是在那些公開承認耶穌的基督徒當中,當然,更是在穆斯林和猶太人當中。上週五本地的《明星論壇報》(Star Tribune)又刊登了一篇文章,反對信靠基督的必須性。一個由天主教神父和美國的猶太教拉比組成的聯合委員會,發佈了一份文件,名字叫「對於契約和使命的反思。」其主要的觀點和貢獻,按照作者的說法:「那些企圖讓猶太人信耶穌的努力已經『不再是在神學上可以接受的』……因爲所有的猶太人已經『在契約裡面與神同住了』」(星期五,2002年9月20日,A版23頁)。換句話說,對於那些拒絕基督的猶太人,他們有一條自己的得救之路,而對於那些接受基督的基督徒,則有另外一條得救的道路。

這實在是從基督徒的主教們而來的一個虛假錯誤和令人心碎的陳述,特別是當我們對照耶穌所說的話時,「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原文作不得見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因此,關於那些接受他的外邦人,和那些拒絕他的猶太人,耶穌乃是這麼說的,「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外邦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惟有本國的子民(那些拒絕接受耶穌的猶太人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太8:11-12)

可見,我們必須看明白羅馬書那個宣告天下的、滿有權能和恩典的信息,這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這裡所處理的,不是一個來自於人的觀念,或者一個出於人的哲學,或者一個自我完善式的勵志項目,或一個支派或部落的宗教,或某些地方性的、教區性的事件,因而有其侷限性。我們在這裡處理和面對的,乃是一個真理的消息,那就是,這位獨一的上帝,已經在歷史當中獨行其是地採取行動,要藉著差派他的獨生愛子,來爲罪人而死,以及從死裡復活,達成拯救世人的目的。任何的拒絕接受這個消息的人,只能是走向滅亡的。

羅馬書1:16-17:這封書信的中心主題

因此,保羅在《羅馬書》1:16-17闡明了他的要點,然後在接下來的書信中進一步解釋和帶出應用來。「我不以福音爲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爲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首先,保羅說他的信息——他的福音——乃是有大能的也是有仁慈的,足以拯救人:這本是上帝的大能,爲要使人得救。並且這救贖是藉著信心而達成的。這個能夠帶來拯救的福音之大能,就是以在耶穌基督裡的信心,來刺穿我們的靈魂的。

然後在17節,他解釋了這福音何以有這樣的能力:「因爲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福音有能力拯救那些信靠基督的人,就是因爲它顯明了神的義。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羅馬書1:18-3:20:爲什麼我們所有的人都需要被拯救

在對此做出解釋之前,保羅用了大段的經文(羅1:18-3:19)來告訴我們,爲什麼我們所有的人都需要被拯救。你可以在羅馬書3:9那裡看到他的總結,「因我們已經證明:猶太人和希臘人都在罪惡之下。」還有19節,「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原來我們都是罪人哪。我們都是處在上帝的震怒之下的(1:18)。我們沒有任何的可以在神面前得著稱讚的義,而且3:20更是坦言,我們從來都不可能拯救自己、或是讓自己得以稱義:「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我們都是罪人,都在上帝公義和聖潔的震怒之下,而且不能夠靠自己的行爲,來拯救自己或者讓自己稱義。

羅馬書3:21-31:藉著在耶穌裡的信心而顯明出來的神的義以及它的含義

現在保羅回到了羅馬書1:16-17所提出來的、主要的觀點,並且解釋了它的意思,那就是,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因爲它藉著信心把神的義顯明出來了。他在3章21-22節說,「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在這裡他再次提到17節的神的義之顯明這個主題),有律法和先知爲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因此,這個賦予福音大能並能拯救信徒的神之義的顯明,又是指什麼呢?就是指「因著信靠耶穌而來的神的義」的彰顯。它乃是神的義,因著信心,作爲白白的禮物,向我們顯明(或說,啓示)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稱義。所以保羅在24節說,那些信靠基督的罪人,「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那使得福音成爲神拯救之大能的,神的義之顯明,正是指:神的義作爲白白的禮物,對那些信靠基督的罪人的彰顯。

羅馬書3:25解釋了上帝如何能夠使罪人稱義,而自己又不會因此就成爲不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爲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換句話說,上帝命定了他的兒子替我們去死,好叫父神的憤怒和咒詛臨到他的身上,而不再臨到那些信主的人身上。藉著這個方式,上帝表明了他對於罪惡的憎惡,以及他對罪的公義的處置。因此,正如26節所說,他就能夠「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爲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爲義。

所以,基督的死乃是我們稱義的根基。如果我們相信耶穌,上帝就會爲著耶穌的緣故算我們爲義。我們就被看作是正義的,我們也被按照義人來對待了。這就是稱義。而且在28節他很清楚地表明,這個在上帝面前的美好合宜的地位,不是因著行爲而是靠著信心而來的。「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這裡,請大家不要忽略其中的全球性的、宣教性的、多文化的含義。保羅自己在29-30節就把這個含義帶出來了,「難道神只作猶太人的神嗎?不也是作外邦人的神嗎?是的,也作外邦人的神。神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稱那受割禮的爲義,也要因信稱那未受割禮的爲義。」藉著在基督裡的信心而稱義,就是那滿有權能和恩典的全球性信息,並且是爲我們能夠遇到的所有國家、所有族群和所有的人民預備的。只有一位救主,一個十字架,一個復活以及一條道路,能夠讓人跟獨一的真神和好:藉著在基督裡的信心而獲得,那被歸算給我們的神的義,這並不是靠著行爲。

羅馬書第4章:亞伯拉罕的因信稱義,且是在行爲之外的

在第四章,保羅引用了亞伯拉罕的例子,來講述和論證因信稱義的道理,並且指出那是跟行爲無關的:「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爲他的義」(3節)。這卷書裡面最爲寶貴的經句之一,就是從亞伯拉罕的例子引發出來的(5節):「惟有不做工的,只信稱罪人爲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爲義。」不是用行爲,而是用信心來使人稱義。而且,不是那些敬虔的人,反而是那些不敬虔之人,被稱爲義了。這的確是好消息——這就是《羅馬書》那滿有權能和恩典的信息。

羅馬書第5章:面對患難和死亡時的盼望和安全感

在第五章,保羅用第一節做了個歸納,「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接著,他就開始探討稱義之人會經歷苦難和死亡這個現實——並且期待著後面的第八章對苦難之重要的強調。第三節告訴我們,爲什麼我們可以在災難當中喜樂——因爲苦難會帶來忍耐、老練、和盼望。

然後,針對這個患難的背景,他用了跟第八章完全一樣的方式來辯論——按照從大到小的次序——假如神能夠做一件艱難的事情,他就能夠做一件容易的事情。請回憶一下他在《羅馬書》8:32所說的,「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爲我們眾人捨了(此乃那件艱難的事),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 (此乃那件容易的事)?」這正是保羅在羅馬書5:9的辯論方式,「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這是件艱難的事),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 (這是件容易的事)。」第10節也是同樣的辯論法:「因爲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 (這是件艱難的事);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這是件容易的事)。」

這個要點就是,在面對患難和死亡的時候,我們有盼望和安全感,就如同羅馬書第八章所說的那樣。正常地說,基督教和苦難是分不開的。「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14:22)。千萬不要忘記,羅馬書中的這個滿有權能和恩典的信息,乃是在對苦難充滿期待之上下文中提出來的。

在一切文化當中,死亡都是件大事。如果你傳講福音,你就必須對死亡做出某些解釋,並且在死亡面前能夠提供一些盼望。這就是保羅在羅馬書5:12-21中探討的,而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把兩個人進行對比。亞當的悖逆導致了罪與死亡,比較基督,他的順服帶來了義和生命。19節最清晰地把這個對比呈現出來:「因一人(亞當) 的悖逆,眾人成爲罪人;照樣,因一人(基督) 的順從,眾人也成爲義了。」亞當犯的罪以及由此而來的咒詛被歸算到我們頭上,因爲我們是藉著出生就跟他聯合在一起的;同樣,基督的順服和免罪,也被歸算到我們頭上,因爲我們是藉著信心跟他聯合在一起的。

接下來,保羅在21節總結了恩典藉著基督而得勝的情況:「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

羅馬書第6章:跟基督的聯合就是對罪死以及從奴役中得到解脫

這就把我們引到一個必須解答的問題上:如果我們真的單單因著信心而稱義,而且,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加顯多,那麼,爲什麼不可以繼續犯罪,好讓恩典顯得更加多呢?於是保羅就在第6章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教導說,信心把我們跟基督聯合起來,而且是以一個真實的方式聯合的,以至於我們就真確地跟基督一起體驗到:對於罪我們已經死了,而且也從罪的奴役中解脫了(6:6, 17-18)。所有那些已經稱義的人,都正在經歷成聖的過程。

羅馬書第7章:對於律法死了,好叫我們歸於別人

接著在第七章,保羅繼續辯論說,不要以遵守律法作爲我們的生活導向,這是不能使我們成聖的——或者有人會誤認爲這樣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像耶穌。不是的,「你們藉著基督的身體,在律法上也是死了,叫你們歸於別人,就是歸於那從死裡復活的,叫我們結果子給神……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服事主,要按著心靈(心靈:或作聖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樣」(7:4, 6)。

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要好好維持跟耶穌基督的關係,這既是白白的禮物,又是要誠心追求的,「叫你們歸於別人!」(7:4)。耶穌自己,就是基督徒生活的能力、憐憫、模範、和命令。

羅馬書第8章:沒有什麼能叫我們與基督的愛隔離

最近這些個星期當中,我們被帶進羅馬書第八章——那偉大的第八章。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35節)?你是否看到這句話跟《羅馬書》7:4之間的聯繫?對律法死了,好叫我們能夠歸於別人——歸於那位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這正是關乎生死的鑰節。那麼,還有誰能夠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答案是:沒有誰。誰能使我們與神在基督裡賜下的愛隔絕呢?答案是:沒有誰。

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爲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羅14:8-9)。在他的主權之下,無論生死,我們都可以因著上帝在基督裡那永不折回的愛,而大聲歌唱。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標籤
福音
釋經講道
羅馬書
全球化
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