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在奧馬哈建立了「在神面前」教會(Coram Deo)。當時,我們的兒童事工可以說非常隨意。會眾大多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五歲以下的孩子只有十來個。我們關注的只是眼前的需求,比如設立一個簡易托兒室,好讓父母能安心聽道。整體來說,我們的做法主要是被動應對眼前需求,缺乏明確的異象。
隨著教會的發展,我們陸續增加了針對小學、初中和高中的事工,但這些都是零散拼湊的,只是爲了應付當下的需要,沒有整體規劃。大約五年前,我們停下來認真思考:如何從孩子出生到十八歲,系統地推進門徒訓練?這個問題促使我們建立了一套神學願景,如今它已經成爲兒童與青少年事工的核心,爲我們培育下一代信徒提供了統一的方法。
我們的神學願景,首先基於一個核心信念。《申命記》第六章教導我們:父母是孩子屬靈生命的首要門訓者。在奧馬哈我所服事的環境中,這一點面臨一定的文化挑戰。當地許多教會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教會增長運動」的影響,同時也深受路德宗和天主教傳統的影響。這些教會往往採用「吸引式」模式,父母只需把孩子送到青年團契,孩子的屬靈塑造就交給教會。
這種模式容易讓父母在孩子屬靈成長中處於被動地位,把神賦予他們的重要角色邊緣化。我們教會強調:父母才是孩子屬靈生命中最主要的影響者。從嬰孩到十八歲,我們每一個事工環節都旨在強化這一真理,幫助父母認真承擔責任,同時教會在旁支持、輔導、協助他們。
第二個信念是:神呼召父母既要信靠,又要順服。父母(甚至教會)常常偏重其一而忽視另一。有些人強調信靠,過分依賴神的恩典,卻忽略順服,導致屬靈上的鬆懈;另一些人則強調順服,卻忽視信靠,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懼。我們應當兼顧兩者:既鼓勵父母緊緊抓住神的應許,又忠心遵行祂的引導來養育孩子。這種雙重焦點既塑造父母,也塑造孩子。
爲了幫助父母和志願者真正內化這套異象,我們將整體方法歸納爲四個基本原則。
一、應許:信靠神的聖約
作爲一個以福音爲中心的教會,我們從「已成的事實」(indicative)出發——神已經應許要爲祂的子民成就的事。我們的課程和教導強調神的聖約應許,鼓勵父母和孩子都信靠這些應許,並安息在其中。對父母而言,這意味著在神信實的保證中扎根,建立教育和養育孩子的努力。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則是學習相信並依靠神永不改變的應許。以應許爲起點,我們將門徒訓練牢牢根植於福音的好消息,使信靠神的話語成爲屬靈成長的堅實基礎。
二、護理:視生活中的一切都與神相關
正如大衛·鮑力生(David Powlison)所說,我們相信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與神相關。無論是平凡日常還是艱難時刻,都是門訓良機。這種源於《申命記》第六章的異象,呼召父母將生活的每個層面,不管是學業困境、友誼考驗、手足競爭,還是疾病患難,都視爲教導孩子認識、信靠和敬拜神的課堂。
門訓從不侷限於教會禮拜或家庭靈修。事實上,神在萬物中的護理之工,隨時爲我們打開屬靈的窗口,幫助孩子認識祂和祂的作爲。通過將生活中的經歷看作神主權計劃的一部分,我們裝備父母善用這些時刻進行屬靈塑造,推動全方位的門徒訓練。
三、同在:倚靠神的臨在
我們希望父母、志願者和孩子都知道,神與我們同在。我們盼望孩子能早日信主,雖然教學能力、領導能力都很重要,但這份盼望並不依賴人的表現。最關鍵的不是主日上午講故事的人或學生事工帶領者的技巧,而是神真實地臨在於我們。我們倚靠祂的臨在,相信祂正在每個孩子心中做工。這一真理減輕了父母和志願者的壓力,讓我們明白,在門訓中,神的同在才是改變生命的最終力量。
四、成長:擁抱進步
養育和門訓孩子是一項艱難的工作,當進展顯得緩慢,或當我們不自覺與其他家庭比較時,這段旅程容易讓人氣餒。我們鼓勵父母關注成長的過程,不要執著於不切實際的完美標準。作爲父母和教會,我們是否在信靠和順服基督方面不斷長進?我們的孩子是否在一步步學習認識祂、跟隨祂?
強調成長有助於預防完美主義和律法主義,避免陷入挫敗感或以表現導向的心態。相反,我們安息於神對祂子民的愛,倚靠祂的應許,相信在成人和孩子的生命中,神都在做工,使我們在基督裡一同成長。
這一神學框架不僅適用於父母,也塑造參與事工的每一個人。耶穌教導我們必須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才能進神的國(太 18:3),這句經文提醒我們,門訓不僅是塑造孩子,也是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當我們門訓下一代時,也在直面自己的罪、學習悔改並更深刻地信靠神。這種共同成長營造了一種門訓文化,讓大人和孩子一同在福音中成長。
認識到早期的零散努力無法形成系統,我們開始建立一套從出生到十八歲的兒童門徒訓練策略。其中一個重要啓發來源於多蘿西·賽耶斯(Dorothy Sayers)1948 年的文章《失落的學藝》(The Lost Tools of Learning)。雖然賽耶斯關注的是教育,她對兒童發展的見解卻爲門徒訓練提供了寶貴的框架。她將童年分爲三個階段——模仿期(Parrot)、探索期(Pert)和創造期(Poet),每個階段的特點都啓示我們如何以合宜的方式引導孩子屬靈成長。
爲了與這些階段相對應,我們將事工劃分爲四個年齡組:學前(0-5 歲)、小學(5-9 歲)、教理班(10-12 歲)和青少年事工(13-18 歲)。每個階段都承上啓下,形成一條無縫銜接的屬靈成長之路。以下我將簡述各階段的重點,以及如何做好過渡銜接,幫助孩子迎接下一階段的屬靈挑戰。
模仿期
塞耶斯這樣描述模仿期:「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喜歡背誦車牌號,陶醉於押韻童謠……享受單純積累知識的樂趣。」我的幾個孩子就是這樣,他們曾在公路旅行中背誦車牌號碼、記下所有NFL球隊名單,這些都是典型的模仿表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渴望吸收知識,因此是教導聖經故事和真理的黃金時期。
在學前和小學事工中,我們著重通過講故事和背誦經文,幫助孩子建立堅實的聖經基礎。他們學習關鍵聖經故事、背誦金句,並初步理解上帝救贖計劃的宏大敘事。我們設計了許多互動活動,如沉浸式聖經課程和應許之歌,以呼應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在家中,我們鼓勵父母建立每日敬拜的習慣,利用用餐、睡前甚至行車時間,一起讀聖經或其他信仰故事。教會也推動家庭參與服侍,讓孩子從小體會他們的使命是奉耶穌之名祝福他人。至此階段結束時,孩子將積累豐富的聖經知識,對神的信靠日益加深,爲進入下一階段做好預備。
活潑期
賽耶斯稱活潑期的孩子「喜歡頂嘴、反駁、『揪小辮子』(尤其是長輩的)……特別惹人嫌」。這個階段的孩子愛辯論、質疑權威。我記得自己的初中孩子每週都會指出我回答中的前後矛盾!活潑期大約在 10 到 12 歲之間,孩子開始更多地進行邏輯和批判性思考,這是加深信仰理解的重要時期。
大約在 10 或 11 歲時,我們教會的孩子會從兒童事工過渡到更深入參與主日崇拜。在這一階段,我們會引入《新城要理問答》,孩子們會在四、五年級期間參加每兩週一次的課程。課程的高潮是一次退修會,在退修會上,父母公開肯定孩子的屬靈成長,教會正式歡迎孩子加入學生事工。這個退修會既是一個成人禮的標誌,也是對孩子信仰成長和在教會中承擔責任的慶祝。
詩人期
賽耶斯指出,詩人期是「『難搞』的年齡。他們以自我爲中心,渴望表達自己,容易被誤解;心神不寧,試圖追求獨立」。青少年常常覺得受到誤解,他們一方面焦躁不安,但另一方面也擁有巨大的創造力和熱情。從甲殼蟲樂隊到奧利維亞·羅德里戈(Olivia Rodrigo),許多音樂藝術家的突破都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
在我們的教會,我們希望幫助青少年扎下深厚的神學根基,培養基督樣式的品格,並在信仰上成長成熟。我們也清楚,這一階段充滿了關於身份、人生意義和信仰的大問題。學生開始逐漸與父母區分,形成自己對福音的理解,而我們希望以恩典和用心支持這一過程。
在這一階段,努力培養跨學校和社交群體的真摯友誼與社區非常重要。當學生面對文化和個人挑戰時,我們希望幫助他們建立鮮明的基督徒世界觀。我最喜歡的時刻之一是每年的高年級晚宴,我們在晚宴上慶祝神在學生身上的工作,肯定他們的成長,並爲高中畢業後的生活描繪願景。
在家庭中,我學到,帶領青少年從我自己活在神的恩典中開始。他們需要看到我和他們一樣倚靠基督。隨著他們日程繁忙、生活複雜,有關信仰的最佳談話往往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刻發生:深夜、辛苦一天之後,或者在車上。我們鼓勵教會父母多多陪伴,敏銳觀察,在生活給出機會時,給他們提供智慧、聖經教導和屬天的視角。養育青少年很具挑戰,但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與他們同行,幫助他們學會把生命完全交託給耶穌。
這一階段也是我們開始門訓來自非基督徒家庭學生的時期。可能是學校朋友邀請他們來教會,或者校園事工帶領者讓他們參加查經,甚至可能是祖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發揮塑造作用。當父母不是基督徒時,「父母爲主要門訓者」的理念就不再適用。因此,我們致力於裝備學生事工的志願者,使他們具備扎實的傳福音能力,同時創造安全、非正式的環境(查經小組、讀書會、晚餐聚會、服事項目),讓非基督徒學生能體驗基督徒社區的生命。
門訓下一代不僅關乎孩子,更關乎神如何藉著孩子塑造我們自己。我們教孩子信靠與順服神的同時,自己也蒙召這樣做,悔改我們的不信,倚靠神的恩典。這種一起成長的過程,營造出一種充滿活力的門訓文化,讓每個人都能在真理中彼此造就、同行成長。
我們期盼這一願景能激勵更多教會,以整全的思路踐行門訓使命,讓每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都能被引向那份堅忍到底的信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A Theological Vision for Discipling the Next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