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派從不缺乏關於基督徒戀愛話題的資源。何時戀愛、如何戀愛、與誰戀愛,甚至基督徒該不該「約會」都有人探討,由此還形成了各種細分流派。我最喜歡的就是那種「你在戀愛中該問的問題」系列文章。不過,當對方突然提起彩禮這個問題時,沒有哪篇博客、播客、講座能告訴我該如何回應。
儘管不少福音派教會和機構常常強調自己是多元文化背景,但當我們在跨文化戀愛中遇到棘手的問題、需要面對真實挑戰時,能提供幫助的資源卻少之又少,尤其是從基督信仰角度出發的資源,幾乎找不到。
從戀愛第一天起,我和女友就努力照著「規矩」來經營感情。我們認真討論過期望與界限、信仰與財務,把所有基礎問題都列成了清單。我們竭力遵循屬靈前輩、牧者和權威作家給出的建議,在確定關係前問過了所有的問題。但現實很快證明,沒有任何攻略能預備我們去面對這些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雖然也有一小部分基督教資源討論跨文化戀愛的話題,但這個話題的複雜性遠超想像。首先,文化背景的差異很難提供一套通用的建議。比如給意大利裔加拿大人和印度人戀愛的建議,對德裔-巴巴多斯混血兒與加納人交往時遇到的問題,可能完全無效。其次,即使我們想找一些有針對性的文化建議,文化本身也不斷地在演變。90 年代移民加拿大的前輩和 2020 年登陸的新移民,即便來自同一國家,對母國文化的認知也可能天差地別。更棘手的是,在跨文化背景之下,即便是最基本、最廣泛認可的戀愛與婚前建議,有時也可能完全派不上用場。
女友提起彩禮時,我翻遍福音派圈子的資源庫都找不到參考答案。我真希望有人能教我如何跟我爸媽談這件事,因爲在女友所處的文化裡,是「男方」來出這筆錢。女友也沒有任何恰當的詞彙來向我解釋這項習俗。在她的文化(以及全球許多文化)中,彩禮乃天經地義之事,根本無需解釋。然而,這只是我們需要自己摸索解答的問題之一:我們該什麼時候見彼此的父母?什麼時候把我們的交往告訴父母?雙方父母又該何時見面?交往頻率怎麼定?約會場所如何選擇?異性朋友界限在哪?有些問題看似特別,有些則或許更常見。但正是這些問題讓我意識到:我們倆其實各自都帶著一整套從小耳濡目染的文化智慧與規訓進入這段關係,而這些東西之間,並不總是能無縫對接。我們常常感到困惑、摩擦不斷,找不到清晰明確的指引。
如今,隨著婚期臨近,這段經歷讓我作爲一位福音派基督徒,對跨文化戀愛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父母、朋友、教會進行了許多艱難卻有意義的對話。我們學會了在某些事上妥協,也知道了哪些事必須堅持原則。雖然我相信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回答,甚至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但通過這樣一段經歷,我也的確學到了不少很根本的道理。無論你是正在跨文化戀愛的基督徒、爲此操心的父母,還是提供輔導的教會領袖,希望以下分享能給你帶來啓發。
你的方式不是唯一正確的方式
這話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令我驚訝的是,我不得不反覆提醒自己這一點。就因爲我從小在某種方式下長大、聽到的是某種說法、看到的是某種做法,並不代表這種方式就是「標準答案」,別人要麼就該照著做,要麼就是離經叛道。在面對不同的期待和做法時,若我們願意預先準備好自己去接觸、了解、接納這些差異,其實就已經在解決分歧、應對艱難對話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舉個例子,當我問女友何時見她的父母時,如果我沒有在她解釋「我們西非文化裡,男朋友通常直到準備求婚才會見家長」時驚掉下巴,我們的談話可能會順利得多。幸好,我很快調整過來,向她解釋爲什麼在我們文化中,讓彼此的家人了解對方,並觀察我們在家庭中的相處方式,是評估婚姻合適與否的重要一環。最終,她也欣然接受了這個觀點。
在跨文化交往中,我們確實有時會感到詫異,甚至震驚。但如果你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和反應,願意用開放心態去聽那些新奇、意料之外的內容,並用耐心傾聽的態度回應,就能爲彼此的理解和有愛的對話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也能幫助你健康地面對分歧。
不同未必就是錯
這話說來容易,但在福音派圈子裡實踐起來卻沒那麼簡單。作爲一群竭力榮耀上帝、努力將聖經真理應用在生活中的人,我們遇到不同信念和習俗時往往會面臨挑戰:記得小時候發現教會朋友讀《哈利波特》(一部充滿巫術魔法的書)時我的震驚,而幾年後當另一位基督徒朋友發現我讀《魔戒》(同樣充滿巫師和魔法)時,他也驚駭不已。這種觀念碰撞在跨文化戀愛中在所難免,但可比主日學裡的孩童爭執要嚴肅得多。
所以,當女友第一次提起彩禮時,我腦海裡立刻蹦出許多詞語和想法:落後、原始、這難道不是在用買賣的方式對待女性嗎?基督徒怎麼會接受這種做法?然而在她的眼中,這是一種代代相傳、充滿意義的傳統。男方家庭藉此向女方家庭表達感激,感謝他們辛苦養育出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兒,如今女兒即將離開原生家庭,進入新的家庭生活。更何況,這種習俗在聖經中也有先例(雅各爲娶拉結而做工多年)。當然,關於聘禮或嫁妝的具體問題,還有許多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地方。但我想強調的是:那些讓你覺得最難以接受的做法,往往背後有其合理的文化背景,並不一定違反聖經的原則。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不急於定罪、願意理解、願意對話的心態。
有時你也要堅持底線
作爲福音派基督徒,我們不斷努力按照上帝的話語來調整和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爲。我們也承認,我們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中,而聖經正是幫助我們檢視並糾正文化觀念與行爲的「護欄」。
我和女友都來自基督徒家庭,在教會環境中長大,所處的文化也深受基督教影響。但當分歧出現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在 2025 年的加拿大,有些堅持確實是更符合聖經智慧的選擇。
對我這個加拿大人來說,最難學會的一課,就是有時真的要「堅持立場」。我承認,我這個人有時候太容易道歉、太容易讓步。但我也發現,有些我的文化界限雖然與她的文化期待不一致,卻是我不能放棄的立場。舉個例子,在我成長的福音派浸信會圈子裡,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要注意異性之間的界限,這算是輕量版的葛培理規則吧。換言之,男女交往時,理當有所分寸、有所顧忌。而在女友的文化裡,異性好朋友卻非常正常。比如,一個已婚男人和不是他妻子的女性朋友單獨見面、共進晚餐、整天聊天,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我承認,葛培理規則有時候也可能走得太遠,但我堅持認爲,有必要建立適當的異性友誼界限,而她也接受了這一點。
隨著加拿大的人口結構不斷變化,加拿大教會的樣貌也會隨之而變。如果我和我朋友們在大多地區郊區教會的經歷可以反映更廣泛的趨勢,那麼可以預見,跨文化戀愛會越來越成爲福音派教會裡的「新常態」。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追求敬虔、持守正統信仰的年輕基督徒,在尋找伴侶時,所面對的選擇也將越來越多樣,無論是種族上,還是文化上。
我希望文中分享的幾點思考,能對那些正身處跨文化戀愛關係中的弟兄姊妹,或那些在身旁陪伴他們、牧養他們的人,有些許幫助。至少,我想讓身處類似境況的弟兄姊妹知道:你不是唯一需要向父母解釋彩禮問題的人!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加拿大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ime to Talk Bride Price: Lessons on Cross-Cultural Dating for Canadian Christi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