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爲完成基督患難的目標,被呼召去受苦和喜樂
2018-09-10
—— John Piper

歌羅西書1:24-29

現在我爲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爲基督的身體,就是爲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我照神爲你們所賜我的職分作了教會的執事,要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這道理就是歷世歷代所隱藏的奧祕;但如今向他的聖徒顯明了。神願意叫他們知道,這奧祕在外邦人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就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爲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

大家注意第24節保羅所說的,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難道基督的患難還會有任何缺欠嗎?他替我們受難和犧牲,不是已經完全足夠了嗎?因此我們要問,保羅在24節所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有,這個道理如何應用在我們身上?

總結該段落的意思

但是,要準確理解24節,我們要查考其餘的經節,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先從第29節開始,然後回溯總結保羅這段經文中的主題。

保羅在29節說,他的勞苦,是爲著一個目的。並且那些堅持、患難、勞苦,都不僅靠他自己的能力,而是基督的能力在他裡面大大運行的結果。

28節談到,保羅勞苦努力,就是要把他得著的每個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爲達成這個目標,保羅不斷地去傳揚基督,勸戒、教導每個人。保羅不停地辛苦做工,正是來源於基督的激勵。

26-27節,保羅更明確地定義了他宣揚和教導的內容。26節稱爲「奧祕」的,並不是說它難以理解,而是說它在過去一直是隱藏著的,現在才被啓示給聖徒。接下來,27節描述了這奧祕之榮耀的豐富——「基督在你們 (外邦人)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從前世代沒有清楚顯明的,就是這位猶太人的彌賽亞——基督——竟會歡迎外邦人也來承受救恩,並且還要住在他們當中——實實在在住在他們中間,又要把亞伯拉罕的應許賜給他們——跟所有聖徒一起在神的國度裡享受榮耀的盼望。

但如今這奧祕正被顯明出來,並且保羅也在努力宣揚基督,到處教導人說,彌賽亞的內住、以及上帝榮耀的盼望,乃是屬於一切願意來信靠他、真正仰望上帝榮耀之人的(1:4, 23)。

第25節簡要提到,宣講基督是保羅履行作爲管家的職責,就是說,上帝已經賜給他使命去傳揚神的話語。他是教會的僕人,也是上帝的管家。他遵命要把上帝的話語傳到萬民中,賜給他們榮耀的盼望,並且呼召他們來信靠神。因此,作爲教會的執事(傳道人),他要把上帝的選民從萬國萬民中召聚起來,教導他們,勸戒他們,把他們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帶到神的面前。

第24節說,把基督的奧祕並榮耀的盼望傳到萬民中,以及勸戒和教導他們,必然會經歷勞苦和患難。「現在我爲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爲基督的身體,就是爲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補滿欠缺」是什麼意思呢?

當保羅爲著教會而受苦——把榮耀的盼望傳達給越來越多的人,讓他們明白基督的奧祕,並且爲此去受苦。他說自己乃是在「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基督的患難誠然是徹底和足夠的,豈能有什麼人來「補足」呢?

上下文給我們點明了這當中的意思

剛才看過的上下文,已經告訴我們,保羅所說的那個能夠補滿基督患難之缺欠的經歷,並不是在基督的患難上,再去加添什麼價值,而是把該價值延伸到更多的人身上,好成爲這些人的祝福。基督患難的欠缺,不在於其價值或功德方面,好像不足以遮蓋所有信主之人的罪惡。真正的欠缺在於,基督之諸般患難中無限的價值,並沒有被所有人認識。對於許多族群來說,這依然是(隱藏的)奧祕。而上帝要揭開這奧祕,並廣傳到外邦人中。因此,說這些患難仍有缺欠,指的就是它們還沒有被廣傳於列國中。還要借助於那些服事上帝話語的人來傳揚出去。而他們在傳揚這些患難的意義和價值時,就是在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腓立比書2:30中類似的話語

對於這個道理,腓立比書2:30那裡,有類似的話語,同樣強調和確定了這個意思。腓立比教會中有一個叫以巴弗提的人。教會把大家給保羅的資助(可能有錢財、物品供給或是書籍)收集在一起,委託以巴弗提送給在羅馬監獄中的保羅。然而在旅途中,以巴弗提幾乎喪命。第27節說,以巴弗提病了,而且幾乎要死,好在上帝向他施了憐憫,保全了他的性命。

接著在29節,保羅吩咐腓立比的教會,在以巴弗提回到他們中間時,要多多尊重他,並且在30節中給出的理由,跟歌羅西書1:24非常相似。「因他爲做基督的工夫,幾乎至死,不顧性命,要補足 [亦即,補滿] 你們供給我的不及 [亦即,缺欠] 之處。」而在原文當中,教會供給保羅方面的「補足……不及」這個短語,跟歌羅西書1:24所提到的,在基督的患難方面的「補滿……缺欠」,幾乎一模一樣。

那麼,在何種意義上,腓立比的信徒對保羅的供給和服侍存在著「不足」,並且,又是在何種意義上,被以巴弗提「補足」了?一百年前的一位聖經註釋學家,馬維•文生特(Marvin Vincent)說過的話,我認爲非常準確。

送給保羅的禮物,乃是教會集體提供的。那是一份犧牲的愛的表達。其中缺欠的(而且保羅和教會都要感恩的),就是這份禮物要親自呈送,而那幾乎不可能辦到,於是保羅就把以巴弗提充滿愛心與熱心的服事,當做對這缺欠的切實補足。(腓立比書並腓利門書註釋,ICC註釋書系列,第78頁)。

我們如何來「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我認爲,歌羅西書1:24也正是這個意思。基督藉著自己的患難,代替罪人領受了死亡,爲世人預備了一份愛的禮物。這份禮物完美而毫無缺欠——除了一點即,基督本人要親自把這禮物呈送到萬國之中,包括你們在職場中遇到的每位同事的手上。上帝對於這個缺欠的答案就是,呼召基督的子民(像保羅這樣的人),把基督的患難,呈獻到世人中——從耶路撒冷開始,直到地極。

我們如此行,就是在「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就是在完成那起初設計的救贖計劃,也就是在世人面前作出個人化的呈獻,幫助人們認識到他們在神眼中那無限的價值。

不過,請留意保羅在24節對這事的表述:他說那是在他的患難和他的肉體當中——亦即,藉著他的實際的、受苦的身體,來分擔和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因此保羅看到,在他的受苦與基督的患難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我認爲,這裡的意思就是,上帝的計劃就在於,要藉著他百姓的受苦,把基督的患難呈獻給整個世界。上帝真切地想要讓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來經歷某些患難,正如神自己經歷的,這樣,當我們把十字架上的基督介紹給世人的時候,人們會在我們身上看到十字架上的基督。我們要藉著傳揚基督的過程中經受的某些苦楚,以及活出基督那充滿愛的生命,把基督的患難真實呈現在世人面前。

「現在我爲你們受苦,倒覺歡樂……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基督的意願,就是把他的患難,親自呈現給世人。而作爲受苦者,把自己爲世界、向世界所受的苦難呈現出來的方法,就是借助子民——那些像他一樣,甘心爲世人受苦的人。基督的患難就是在我們的患難中得到成全,因爲在我們的患難中,世人可以看到基督的患難,從而達成這些患難的最終目標和果效。基督對於罪人的那份犧牲,和甘願受苦的愛,就在他的百姓對罪人的犧牲和甘願受苦的愛裡面,表明出來了。

我覺得,我們在歌羅西書1:24看到的,就是把耶穌在馬可福音8:35的教導活出來了,「因爲,凡要救自己生命(或作:靈魂)的,必喪掉生命;凡爲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救贖的通道就是「爲著福音喪掉生命」。這裡的要點是,要把福音帶到世人當中去(不管是跨越一個辦公室,還是遠渡重洋),通常要付出犧牲,遭受苦楚,亦即藉著某種程度的喪掉生命,或捨己的行動。這就是基督所指的,藉著他百姓的受苦,要把他的救贖性的患難帶到世界各地去。

*保羅在這呼召上的歡喜快樂 *

而保羅說,他爲此大大喜樂。第24節寫道:「現在我爲你們受苦,倒覺歡樂。」各各他的十字架道路,並不是一條毫無喜樂的道路。沒錯,那是一條苦路,但又是一條極其幸福的道路。當我們選擇了塵世間那稍縱即逝的快樂、安逸和安全,勝過那些宣教、佈道、服事和愛心行動要求我們付出的犧牲和患難時,我們的選擇就背離了真正的喜樂之源。我們就選擇了一個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而離棄了那永不枯竭的活水泉源(賽58:11)。

世上最幸福和快樂的人,就是那些認識到基督的奧祕,並且以此作爲他們心中榮耀盼望的人。這樣的人,就能夠使自己內心最深的渴望得著滿足,並且他們那自由的生命被釋放出來,願意藉著自身的努力和受苦,要把基督的患難帶到世界各地去。

在這段經文中,上帝在呼召我們,爲著福音的緣故而生活,並且要藉著受苦來完成福音的使命。基督誠然是自己選擇了受苦,那不是發生在他身上的偶然事件。他選擇藉著受苦這條道路來創建和成全教會。現在,他也呼召我們,爲把基督的患難呈獻給世人,爲服事眾教會,主動選擇患難——背起我們的十字架去跟從他,走上各各他的道路,捨己、犧牲。

不久前,我聽到羅馬尼亞的牧師兼宣教領袖曾約瑟(Joseph Tson)說,「基督的十字架是爲著挽回祭;我們的十字架則是爲著傳揚它。」這說法令我印象深刻。基督受苦,是爲了完成救恩;我們受苦,則是爲了傳揚這救恩。這樣,當我們願意爲他人的益處去承受艱難,就是在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因爲我們所作的,就是把基督的患難延伸到更廣大的人群當中,使人們都能看見,能明白。

一位印度本土宣教士的故事

五月份我正編寫《宣教手冊》的時候,有一次聽了孫德生(J. Oswald Sanders)的講座。他的信息深刻觸及苦難這個主題。他已經89歲,依然在全世界各處旅行和演講。從70歲之後,他每年都寫一本書!我提這件事,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推崇這種徹底奉獻的精神。這是一個全然爲著福音而傾倒出來的生命,從來不會想到他自己的享受,從沒想過安享退休生活。

他講述了一位本土宣教士的故事,那位宣教士在印度,光著腳從一個村莊走到另一個村莊傳福音,經受了很多艱難。當他走了許多路,歷經了各樣的沮喪,在長長的一天快要結束時,好不容易來到一個村子,開口要傳揚福音,卻被人家趕出來,他的信息被人斷然拒絕。於是,他只好走到村邊,灰心失望地在一棵樹下躺倒,精疲力竭地睡著了。

當他醒來時,發現人們都圍繞在他身旁,幾乎整個村裡的人都來了,聚集著要聽他說話。那個村子的首領解釋說,就在這位宣教士睡覺的時候,他們來仔細觀察他。當看見他那腫脹的佈滿水泡的雙腳,他們就得出結論:這一定是某位聖人,他們之前拒絕聽他的話,肯定犯了大罪。他們自慚形穢,很想聽他的信息,因爲,這個人居然願意受這麼多苦,就是爲了給他們傳遞這個信息。

因此,這位佈道者,就用他那佈滿水泡和傷痕的雙腳,補滿了基督患難的缺欠。

一位名爲約瑟的馬賽族勇士的故事

在阿姆斯特丹市,由葛培理佈道團(Billy Graham Association)贊助舉辦的巡迴佈道大會中,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參會者,他是馬賽族人,名叫約瑟。但他的故事卻吸引了葛培理博士,並被麥克•卡德(Michael Card)講述出來。

有一次,約瑟冒著炎熱走在骯髒的非洲土路上,他碰到一個人,那人跟他分享了耶穌基督的福音。他當即欣然接受了耶穌作爲他的救主和生命的主。聖靈的大能立刻開始更新和轉變他的生命;他被巨大的興奮和喜樂充滿,首先想的就是回村去,把這好消息分享給部落成員。

約瑟把耶穌十字架(苦難!)的故事,還有這裡提供的救恩,挨戶去告訴每個人,期待著那些人的臉面也會像他那樣被照亮。令他詫異的是,村裡人不但不接受,甚至異乎尋常的暴躁。男人們把他按倒在地上,女人們用鋼絲網上面的鐵絲來鞭打他。後來他被人拖出村子,扔進樹叢,任憑他孤獨的死去。

約瑟掙扎著爬到一個水洞裡,以後幾天中,他多次昏厥,又醒過來,知覺若有若無,最終,他鼓起勇氣站了起來。他不明白,爲什麼這些他一生中都很熟悉的同村人,會對他那般敵視和抵擋。他想,必定是他把耶穌的故事講得不夠正確,或是漏掉了什麼。於是,他再次預演了聽到的那些信息,之後回村裡再次向人分享他的信仰。

遭受第一次鞭打還能活下來,已經不可思議了。第二次鞭打之後居然照樣活下來,實在是個奇蹟。然而,數天之後,傷痕累累的約瑟在野地裡又甦醒過來,決心再回村裡去。

他又回到那個小村子,這一次,沒等他開口,人們就開始打他。當他們第三次——或許是最後一次——鞭打他的時候,他又一次對他們傳講耶穌基督——天地的主。就在他昏厥之前,他看到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那些鞭打他的婦女開始哭泣。

而這一次他醒來,是躺在自己的床上。那些曾經兇狠地鞭打他的人,正在努力拯救他的性命,並且在照顧他,好叫他恢復健康。原來,那整個村莊都已經因他而信主了。

這個生動的例子,真切印證了保羅所說的那層意思,「並且爲基督的身體,就是爲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

當我們意識到,基督呼召我們是要爲福音的緣故而作出犧牲,就能夠感受到極大的自由、釋放和安穩。我們在遭受患難時,就不至於因著毫無預備而喪失平衡。並且它釋放我們,憑基督的愛激勵,自由地選擇受苦,而且能幫我們脫離美國式財富夢的巨大誘惑,得勝有餘。

在海地的一個關於無私奉獻的故事

要叫美國人真正明白耶穌對於窮寡婦的奉獻所作的評論,幾乎沒可能。那位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路21:4)。耶穌沒有指責她不負責任,而是稱讚她爲上帝的事業而甘願付出。想看到這種精神活生生的體現,我們或許在美國以外的其它地方找。斯坦福•凱裡(Stanford Kelly)爲我們描繪了發生在海地的一個例子。

教會正在舉辦一場感恩節的宴席,每一位基督徒都受邀,需要帶一份愛心奉獻來。有個信封來自一個海地男人愛德曼德(Edmund),裡面裝著13美金。那個數目相當於當地工人三個月的收入。凱裡相當吃驚,因爲這就好像美國本土教會裡,禮拜天某位數算奉獻的同工,打開一個奉獻的信封,發現裡面居然有六千美元現金。於是凱裡就開始尋找這位愛德曼德,卻一直找不到他。

後來在村裡,凱裡遇見了愛德曼德,就詢問他,要他作出解釋,結果發現原來他爲福音奉獻這13元錢,賣掉了自己的馬。但是,那天他自己爲什麼沒來到宴會上呢?愛德曼德卻猶猶豫豫不想回答。

最後他終於坦白,「我沒有可穿的衣服。」

這幾個禮拜我講的,就是上帝呼召我們來爲患難做好預備……這不僅僅是因爲那些道德層面的果效,比如讓我們更純潔,被煉淨;也不僅僅是因爲可以跟耶穌有更加深入的交往,可以更好地認識主,有那個親密的因素;而且也是因爲在基督的患難當中所缺欠的部分,必須藉著那些願意把這些患難帶到世界各地的人,來補滿,也就是說,要藉著上帝子民的因著愛而做出的種種犧牲,來彰顯出基督那「愛的犧牲」。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標籤
釋經講道
苦難
歌羅西書
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