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C. S. 路易斯說過的一句話,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可能會陷入兩個同等嚴重,但方向相反的錯誤。一個人可能會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現代西方文化中一個強大卻有害的學說,這是對的,但他同時又會懷疑任何批判壓迫或高舉正義的觀點都是「馬克思主義」,應當大加批判,這是錯的。另一個方向上的錯誤則可能是因爲過分天真或過分邪惡,因而忽視或否認當代意識形態和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正在發揮影響力的明顯跡象。
這兩個錯誤會相互助長:一方越是在每個樹叢下看到馬克思主義,並把這個詞作爲棍子來打翻任何在他們眼中屬於「左派」的對手,另一方就越有藉口把所有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指控都當作反擊的宣傳資料。爲了幫助教會避免這兩個錯誤,本文對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和特徵進行基於事實的描述,我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探討馬克思主義在共產主義國家中和在西方的長期影響。
馬克思主義這個名字來自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83)。在馬克思的時代,西歐社會正在發生急速變化。幾十年前的法國大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動盪,工業革命導致了城市的發展和大量城市工人階層的出現。受過教育的人們越來越相信科學和文化的進步是不可避免的。
這一急速變化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新近湧入礦山和工廠的受僱勞動者階層容易受到危險的工作條件、低工資和不安全勞動條件的影響,與擁有這些礦山和工廠的企業家所積累的驚人財富和權力相比,這似乎更加不公正。
馬克思並不是唯一批評這些糟糕的勞動條件,並提出建立一個基於和現在不同的、更平等經濟體系社會的思想家。使他與其他「社會主義」思想家不同的是,他對支配人類歷史和社會的隱祕法則有著全方位的看法。
與當時德國盛行的將思想視爲歷史驅動力的哲學相比,馬克思的結論是,物質決定一切。他聲稱,沒有所謂的屬靈世界,也沒有上帝,唯一存在並且發生作用的就是物質。生活的經濟基礎、我們的衣食住行,是這些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這個社會裡的思想。馬克思尤其認爲,在一個社會中擁有「生產資料」的階層具有支配和剝削其他所有人的權力。
馬克思認爲,他提出來的這一簡單理論對歷史變化做出了最好的解釋。生產資料的變化導致了統治階級身份的變化,從而導致了主導價值觀的變化。中世紀歐洲的封建貴族從他們對土地的控制中獲得權力,並剝削農奴,後者的勞動使前者富有。但是,隨著經濟權力向商業和工業活動轉移,貴族和他們的價值觀被城市商人階層,即「資產階級」推到了一邊。在這個被馬克思稱爲「資本主義」的新體制中,貴族對農奴的剝削讓位於資產階級對產業工人(「無產階級」)的剝削。
基於這一分析,歷史根本上就是一個壓迫與反壓迫的敘事。馬克思認爲,所謂的崇高理想不過是統治階級不公正的微笑面具,用於保持生產資料所有者階層的權力。宗教更是如此,他宣告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軟弱者的柺杖」,起到了邪惡的社會功能,目的是減弱被壓迫者的痛苦,使他們昏昏欲睡地接受對自己的壓迫,並期待在來世得到回報。
然而,馬克思還預言,不久之後,工人所受的壓迫將加劇,他們終將意識到他們「除了鎖鏈之外一無所有」,並將舉行暴力起義砸碎資本主義。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將建立一種新型的社會,馬克思稱之爲「共產主義」。在一個共產主義社會裡,是集體擁有生產資料。每個人都將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出貢獻,並根據自己的需要領取回報。由於私有制是壓迫的根源,一旦私有財產被廢除,其他的社會弊病就會消失:貧窮、不平等、犯罪,甚至最終對政府本身的需求也會隨之消失。
在馬克思的一生中,幾乎沒有跡象表明他的這些思想會流行起來。他自己一直勉強度日,靠寫作的微薄收入和他的富豪朋友兼合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工廠主)的施捨生活。他的革命著作使他被趕出了德國,然後又被趕出了法國;他在倫敦度過了大部分時間,那裡的當局對激進的觀點比較寬容。
然而,馬克思的思想擁有一種磁性力量。心懷不滿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被他通過幾個簡單的原則來解釋一切的主張所吸引,他對19世紀中期歐洲的整個政治、經濟和文化機構進行了深刻的激進批判,他代表工人呼籲社會正義,最重要的是他對即將到來的革命有著一種自信的「科學」預測,認定將迎來一個平等的新時代。馬克思認爲這場革命必然需要暴力和對現有秩序的全面破壞,這一點也吸引了許多人,特別是有真實或想像中不滿的憤怒年輕人。
儘管在19世紀曾有過幾次圍繞這些思想組織國際運動的嘗試,但沒有一次能持續很長時間。與馬克思的期望相反,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發生共產主義革命。非常出乎意料的是,世界上第一次共產主義革命發生在一個相對缺乏工業化的國家——俄國。那裡的一個激進的社會主義政黨,布爾什維克,他們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奪取了政權。他們的領導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是馬克思教義忠心而無情的弟子。在他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成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其願景是將共產主義傳播到全世界。
本文的篇幅不容許我對馬克思的觀點進行完整的基督教視角評估,但我們可以確定一些關鍵點。
一方面,馬克思就像聖經中的耶和華,對濫用財富和權力的行爲提出了譴責,並對窮人和弱勢群體表示關注。它還分享了《聖經》中對未來「一切壓迫都將停止」的盼望(儘管理由非常不同)。它把社會最底層成員的需求放在首位,這種強調只有在深受基督教影響的文化中才成爲可能。由於這些原因,人們有時會說,馬克思主義基本上像是一個基督教異端。
另一方面,很明顯,馬克思和他的跟隨者抵擋神和神的律法。雖然人們有時聲稱聖經教導共產主義,但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雖然舊約中的土地法平等地分配土地所有權,但土地仍由各個家庭「私人」所有,而不是支派集體所有。早期教會自由地分享他們的財產,但他們仍然擁有這些財產,除非他們出售這些財產以提供資金給有需要的人。而且這種分享是在一個小的信徒群體中自願進行的,而不是通過暴力強迫整個社會必須遵行。此外,《聖經》不但明確禁止偷竊,而且還反對「貪戀」他人的財產。
同樣可怕的是,馬克思主義未能理解人性。它錯誤地認爲罪的根源不在人心,相反,他們認爲這世界的罪出自上帝的規範性社會秩序——財產的私人所有。因爲它對問題的診斷是錯誤的,所以它提出的解決方案——廢除私有財產——未能產生它應許的結果。就其對歷史和當代社會的憤世嫉俗而言,馬克思主義以這種方式實際上低估了人類的墮落,而分佈式私有制、基於自由和協商一致的市場交換以及對政府權力的限制都是對這種墮落的重要保護。
因此,無論馬克思的思想在哪裡得到實施,集體所有制的結果都是給了少數人對生活的各個方面巨大的、不受約束的權力——諷刺的是,這恰好正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指控。烏托邦的失敗意味著「無產階級專政」成爲永久性的機制,並且只能通過殘暴和恐怖加以維持。基督徒應該拒絕這種意識形態和它的成果。
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將探討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失敗,並看看它如何在這些失敗中倖存了下來,成爲今天西方的主要思想力量。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加拿大福音聯盟:What is Marx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