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靈恩派是如何興起的
2023-02-10
—— Mark DiVine

五旬宗(Pentecostals)和靈恩派(Charismatics)究竟到是從哪裡來的?在20世紀五旬宗和靈恩派團體的爆炸性增長和地理擴張中,我們正在見證有史以來最震撼的基督教增長事件之一。在不遠的將來,五旬宗/靈恩派基督徒可能會佔到全世界基督徒的大多數。

雖然當代五旬節運動的起源已經眾所周知,然而五旬宗/靈恩派即便對其他新教基督徒而言也有著某種神祕性。是20世紀初的一系列事件塑造了五旬宗的獨特性,並使其成爲基督教神學思潮中的一個巨無霸。

開始:託皮卡(Topeka)

1900年10月,一位29歲的姊妹歐茲曼(Agnes Ozmen)進入堪薩斯州託皮卡新成立的伯特利聖經學院(Bethel Bible College)學習。前衛理公會、當時的聖潔派(Holiness)牧師查爾斯·福克斯·帕勒姆(Charles Fox Parham)在該校教授《使徒行傳》研經,他特別重視《使徒行傳》中每一處提到聖靈的經文。他和學生們在兩點上達成了共識:(1)聖靈的工作總是伴隨著個人外在的表現;(2)說方言是外在的標誌,是受聖靈洗的證據。

1900年的最後一天,該校舉行跨年通宵禱告會。就在1901年1月1日凌晨的某個時候,帕勒姆應歐茲曼小姐的要求按手在她身上,爲她能得著聖靈洗而禱告。目擊者報告說,在接下來的三天裡,歐茲曼小姐只用「漢語」說話(在場沒有人懂這語言)和書寫,這與《使徒行傳》二章中報導的五旬節聖靈降臨事件相似。據報導,歐茲曼小姐在託皮卡所說的神奇「舌音」是一種已知的、現存的地球人類語言,但對發言者本人來說卻是陌生的。在隨後的靈恩運動發展中,很少出現這種意義上的「五旬節方言」。另一個著名事件發生在1960年夏天,猶太拉比雅各布·拉比諾維茨(Rabbi Jacob Rabinowitz)發現愛爾蘭人約翰·格魯夫(John Gruver)在帕薩迪納(Pasadena,加州地名——譯註)的神召會聚會中說了希伯來語,而格魯夫本人並沒有學過這種語言。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在絕大部分靈恩派所說的「方言」都不是五旬節的那種方言,而是「哥林多式」方言,即所謂「天使的話語」(林前13:1)。

從神學研究的角度而言,託皮卡事件堪稱五旬節運動開始的里程碑,爲五旬宗提供了有力的證明。在帕勒姆推動的聖經研究學派中產生的關於方言和聖靈工作的共識,加上通宵禱告會,以及歐茲曼的方言,這些都成了早期五旬宗/靈恩運動的標誌。對這些事件的解釋產生了新的教義,使聖潔派基督徒成爲第一批自我標榜的五旬宗基督徒。他們相信:說方言是受聖靈洗的規範性外部標誌,是每個基督徒與生俱來的屬靈特權。

以聖潔派爲搖籃

對《使徒行傳》的這樣一種解讀和應用由來已久。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約翰·衛斯理曾教導說,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在歸信後蒙受「第二次恩典」是可能的、可取的、可追求的。衛斯理開始了循道運動(The Methodist movement),後者催生了凱錫克大會(Keswick Convention)及相關的一系列奮興會,以及衛斯理聖潔運動和「更高生命」(Higher Life)運動等等,五旬宗就是從這些運動中產生的。

這些聖潔派教會強調聖靈帶來「第二次祝福」或者「第三次賜恩」的重要性。例如,有一個團體認爲重生、成聖和聖靈洗是聖靈在正常基督徒生活中分三個階段賜下的教官。聖潔派基督徒們對這些經歷的數量、性質、意義和適當的順序爭論不休。

這些聖潔派基督徒創造了一套獨特的技術性詞彙,例如「第二次祝福」、「完全成聖」、「被聖靈充滿」、「聖靈洗」或「聖靈澆灌」等等,這些詞彙在這個不斷擴散的運動中成爲身份的標誌,誕生了無數的獨立教會,以及像「天路客聖潔教會」(Pilgrim Holiness Church)和拿撒勒人教會(Church of the Nazarene)這樣的宗派。

所有這些聖潔派團體都堅持認爲,《新約》所記載的神蹟恩賜在使徒時代之後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教會生活。儘管一些聖潔派基督徒並不喜歡這一事實,但早期的五旬宗的確基本上都是聖潔派的一部分,只是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堅持認爲說方言是聖靈澆灌和聖靈洗的規範性外在標誌。

阿蘇薩大街(Azusa Street)

靈恩運動的第二個關鍵事件發生在從非裔美國聖潔派轉爲五旬節派牧師威廉·西摩(William J. Seymour)到洛杉磯的阿蘇薩大街傳道之後。西摩曾是帕勒姆的學生,也是一個奴隸的兒子,他見證了一場三年不減的復興。這場多種族、多階層的神蹟恩賜(charismata)事件催生了大量五旬宗的傳道人、宣教士和牧師。

幾乎所有早期的五旬宗領導人的屬靈血統都可以追溯到發生在大洛杉磯的這個特殊時刻,他們很快就分散到了北美和其他地區。五旬宗的決定性神學特徵是在託皮卡提煉出來的,但五旬節宗在全球範圍內發展的起點應當算是阿蘇薩大街。

組織化和神學化

現在我們考慮第三個決定性的發展階段。從一開始,許多五旬宗教會就從作爲獨立的實體教會開始,並選擇了保持這種狀態。因著各自的影響力,當時出現了數百個五旬宗教派,但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神召會。「神召會的先賢們於1914年4月2日至12日在阿肯色州溫泉市(Hot Springs, Arkansas)舉行會議,以促進合一和建立穩定的教義,確立教會的法律地位、協調宣教事工,並建立牧師培訓學校。」我們不能輕視這一事件的意義,畢竟在全世界約2.8億五旬宗/靈恩派信徒中,有超過6700萬屬於神召會。

有兩個詞抓住了五旬宗和孕育五旬宗的聖潔運動的神學信念核心:延續和恢復。終止論者認爲,新約中記載的神蹟恩賜(方言、醫治、預言)隨著使徒時代的結束而終止,五旬宗則主張它們繼續存在。當時和現在的關係不是割裂的,而是延續的。因此,在缺乏神蹟恩賜的地方,基督徒應該尋求恢復它們。

但五旬宗基督徒還關心其他事情嗎?是的,就像許多其他新教基督徒一樣,他們願意爲各種事情相互爭吵和分裂。加拿大五旬宗牧師巴伯(H.H.Barber)在1947年的這一觀察爲了解五旬宗的神學和教會論多樣性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窗口:

在溫尼伯(Winnipeg)市,有些自稱是五旬宗的人士是極端加爾文主義者(即,他們堅持嚴格的預定論),有些人是強烈的阿米念主義者(即,他們相信人自由意志的力量)。有些人視三位一體教義爲異教的迷信(所謂的「惟獨耶穌」團體),有些人則是堅定的三位一體論者;有些人相信洗禮會帶來重生,有些人則否認洗禮在重生上的任何作用。有些人珍惜教會之間的完全獨立;有些人則認爲教會間必須有所聯合和秩序並形成宗派。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一些五旬宗神學家和宗派想要表明自己對基督教正統信仰和福音派信念忠心。神召會內部出現的「惟獨耶穌」其實否認三位一體的小群體引發了一場宗派內部的分裂,這場分裂於1916年催生了《基要真理宣言》(The Statement of Fundamental Truths)。該宣言三分之一的內容致力於確認基督教信仰最古老和最基本的信仰告白。今天,美國神召會的官方網站感恩地將本宗派與馬丁·路德、約翰·衛斯理和第一次大覺醒聯繫起來,所強調的不僅僅是方言,甚至也不僅僅是三位一體,而是聖經的無誤性和權威性,以及惟獨憑恩典和惟獨因信稱義——對整個五旬宗運動來說,往往最後一條才是不可或缺的。

五旬節派與基督教傳統中的古老信仰之間的這種連續性不應該讓我們感到驚訝。早期的五旬宗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聖潔派運動中產生的,而聖潔派本身則來自英國聖公會、福音派和基要派。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五旬宗產生於衛斯理式的通宵禱告會,在該禱告會中,向上帝提出的特殊祈求卻來自歷時兩個月深入的個人和集體學習聖經。這些事實說明了五旬節宗起源的多樣性、深刻性和複雜的基督教信仰根基。

五旬宗的興盛

從五旬宗神學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所謂成功神學和「健康/財富福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大蕭條。早期五旬宗的確教導和鼓勵窮人向神尋求物質的供應,這種鼓勵不是來自居住在加州豪宅的傳道人,也不是那些開著奔馳車的人,而是來自那些知道什麼叫做餓著肚子睡覺的貧窮傳道人。真正經歷過物質貧困的人不會美化苦難,並在讀到某些聖經教義的時候會有所警惕和防備。因此,這些傳道人反問:難道神不把他的孩子放在花園般天堂裡,並最終把他們帶到應許之地,讓他們的莊稼、牲畜和珠寶堆積成山嗎?難道神沒有應許所收納的兒女們最終會在新耶路撒冷的彌賽亞盛宴上坐席、沿著黃金街穿行嗎?耶穌不是大醫生嗎?難道神不打算親自讓我們期待並渴望的哭泣、痛苦和死亡得到結束嗎?

到20世紀80年代,在許多五旬宗教會中,神希望每個耶穌基督的追隨者都擁有身體健康和物質財富的信念基本上取代了關於其他許多事情的宣講。獲得這種好處的方法也被確定下來——「說出需求、認領恩賜」("name it and claim it")。從五旬宗的教會土壤中首先生長出的是成功神學,然後是「信心話語運動」(Word of Faith Movement)。許多學術界的五旬宗神學家譴責這種對福音核心的偷換概念,而歷史更悠久、更有認信根基的五旬宗教會則很好地避免了這些次生運動中糟糕的過度行爲。但五旬宗世界的大多數教會都是獨立的信仰團體,這使得成功神學和「信心話語運動」得到了滋生和蔓延,幾乎沒有受到真正的阻力。如果成功神學已經在一間教會大行其道,該教會還能不能被看爲是正統的福音派?在這一點上,五旬宗基督徒之間有不同意見。但是,即便他們正確地批評了五旬宗內部的這種發展,他們也應該認真研究和思考這些思潮所使用的新舊約聖經中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文。

不同種類的靈恩派

那麼,靈恩派(charismatics)呢?他們和五旬宗不是一回事嗎?回答是:是,也不是。五旬宗是靈恩派,因爲他們追求並合理化了靈恩派經驗。但現代全球靈恩運動於20世紀70年代在羅馬天主徒和新教中爆發,因爲五旬宗所珍視的「恩賜」出現在了他們中間。教會歷史學家普遍認爲葡萄園教會(The Vineyard Church)是第一個靈恩派教會。靈恩運動是在五旬宗之外出現的,但這些團體在很大程度上與五旬宗追求外在恩賜的弟兄姊妹們相互影響。一些靈恩派採用了成功神學,奧羅爾·羅伯茨(Oral Roberts)是五旬宗和靈恩派復興之間這種合併和銜接的最突出例子。

現代靈恩運動爲五旬宗神學提供了一個意外的、驚人的驗證,因爲聖靈恩賜的實踐在建制的、非復原主義的基督教世界中得到傳播。但這些新的靈恩派也對五旬宗提出了挑戰,因爲他們似乎在恩賜的教導和體驗方面都有一些優勢。重要的是,新靈恩派很少將方言或其他外在表現作爲聖靈洗的必要標誌,這使他們對這一運動內外其他沒有表現出恩賜的人顯得更加包容。

我們如何回應?

我們這些不說方言、不經常見證醫治神蹟的人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不斷發展的運動?當「惟獨耶穌」團體對三位一體的否認或對健康和財富的追求取代了福音本身時,我們的責任似乎很明確。我們必須宣佈,「這不是基督徒」。像保羅一樣,愛心有時需要割席:「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1:8)

但是,那些以古老、經典、正統的方式承認三位一體教義和耶穌基督的人的五旬宗和靈恩派我們該怎麼看?那些珍視宗教改革五個惟獨,衷心肯定惟獨恩典、只因信心和耶穌基督稱義的靈恩派基督徒呢?當然,有一種神學和關係上的黃金法則:你希望他們怎樣對待你,就怎樣對待他們。我們可以愛他們,但不能認同我們不同意的信念和做法。同樣,在洗禮和教會治理方面的分歧導致了浸信會和長老會之間的分開,而任何一個群體都不會因此懷疑另一個群體不在基督的身體裡。

正統和福音派的認信難道不應該在不同的新教團體之間實現一種基要層次上的認可和相信嗎?這樣的認信難道不應該引起和培養對彼此深思熟慮的耐心嗎?同樣,像保羅一樣,愛有時要求我們有真理上的耐心和包容:「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爲主能使他站住。」(羅·14:4)確認和分辨真理是教會的重大責任,我們必須以教會的合一和福音的純潔所要求的嚴肅態度來承擔這一責任。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ere Did All These Pentecostals and Charismatics Come From?

Mark DiVine(馬克·翟文)是阿拉巴馬州伯明翰比森神學院(Beeson Divinity School in Birmingham, Alabama)的神學與歷史副教授,著有《朋霍費爾依然言說:不計代價捨己跟隨耶穌》(Bonhoeffer Speaks Today: Following Jesus at All Costs)一書。
標籤
歷史
終止論
五旬宗
靈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