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我現今吩咐你們的話,不是稱讚你們,因爲你們聚會不是受益,乃是招損。18第一,我聽說,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我也稍微地信這話。19在你們中間不免有分門結黨的事,好叫那些有經驗的人顯明出來。20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21因爲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22你們要吃喝,難道沒有家嗎?還是藐視 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我向你們可怎麼說呢?可因此稱讚你們嗎?我不稱讚。23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24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爲你們舍的(「舍」有古卷作「擘開」)。你們應當如此行,爲的是記念我。」25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爲的是記念我。」26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27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28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29因爲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30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死」原文作「睡」)。31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32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33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34若有人飢餓,可以在家裡先吃,免得你們聚會,自己取罪。其餘的事,我來的時候再安排。
在下週回到羅馬書之前(主若允許),我覺得,要先把主的聖餐放在聖經語境當中,並且把注意力集中在爲何以及如何持守這個聖禮,這對我們應該是有好處的。因此,今天我們先把證道的信息講完,然後藉著講道把主的聖餐引進來。
聖經,是我們生活以及教會毫無錯謬的根基,除此之外,在我們教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文件就是「伯利恆浸信會長老的信仰告白」。我鼓勵大家都去讀一下這份文件。你可以到教會的網站上,或是「渴慕神」的網頁上找到它。當中的第12.4段,就是在主的聖餐方面,對我們所相信和教導的教義的一個總結:
我們相信,主的聖餐乃是主所設立的一個聖禮,聚集在一起的信徒們一同吃主的餅,這餅所表示的是基督爲他的百姓所賜下的身體,並且一同喝主的杯,這杯所表示的是用基督的血所立的新約。我們這麼做 ,乃是要記念主,並且因此宣揚他的死,直等到他來。那些按理吃喝的人,就是在同領(分享)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不是在肉體層面的,而是在屬靈層面的,故此,靠著信心,他們就得到了滋養,獲得了基督藉其死亡所成就的各樣益處,並且也因此得以在恩典當中長進。
我會分六方面來講解主的聖餐之聖經基礎,好幫助大家了解這聖禮:1)歷史的淵源;2)有信心的參與者;3)物質範疇的行動;4)思想範疇的行動;5)屬靈範疇的行動;以及6)神聖的嚴肅性。
馬太福音26:26及下文,馬可福音14:22及下文,以及路加福音22:14及下文都提到,耶穌臨死前一個晚上和門徒一起聚餐,就是最後的晚餐。每本福音書都描述到,耶穌祝謝,或是祝福餅和杯,然後把它們遞給門徒,說那個餅乃是他的身體,那個杯乃是約的血,或者說,用他的血所立的新約。在路加福音22:19,耶穌說的是,「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爲的是記念我。」約翰福音並沒有記錄吃喝的過程,而是描寫了那天晚上耶穌的諸多教導和行動。
根據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歷史記錄,教會的確是遵照耶穌的教導而行了:他們重複進行那個晚餐,爲的是記念耶穌並他的死。保羅書信是我們擁有的最早的見證,在哥林多前書11:20,他提到了教會生活裡的一個事件,稱之爲「主的晚餐。」之所以這麼稱呼,可能因爲它是主耶穌設立或者說命定的,而且本質上,它是紀念主的死亡的儀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23-24說,「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爲你們舍(有古卷: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爲的是記念我。』」,「我……原是從主領受的……」大概是指,主自己對保羅明確表示過(因爲保羅並沒有像其他使徒那樣坐席於第一次的「最後的晚餐」),其他人傳給保羅的關於最後晚餐之報告,乃是真實的。
因此,主的聖餐的起源,就是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之前的那個晚上,跟門徒所吃的晚餐。這樣,聖餐的行動和含義,就都根植於耶穌在那個最後的晚上的言行。耶穌自己正是主的聖餐的起源。他發出命令說,聖餐要繼續。並且,他也正是聖餐的焦點和內容。
主的聖餐乃是那些信靠耶穌的人(也就是教會),像家人一樣聚在一起,舉行的一個活動。它不是未信主之人的行動。或許會有未信主之人在場——我們歡迎他們到場,因爲主的聖餐是在公眾場合舉行的,本來就沒有絲毫祕密的成分。它也是具有公開的意義。這不是隱祕的,異教性質的儀式,帶著某些魔術般的力量的那種東西。它乃是藉由聚集在一起的教會舉辦的公開敬拜活動。事實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26就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 (宣告)主的死,直等到他來。」因此,這個聖餐具有宣告的性質。公開宣告,而不是私下的祕密,應該是聖餐的主要特點。
我們不會禁止人們把主的聖餐帶給某些在養老院或者醫院中的人,但那種個人性的慶祝聖餐,是特殊情況,不是聖經教導的常態。在哥林多前書11章中,保羅提到教會在吃主的晚餐時,5次用「聚集」一詞。第17節後半句:「因爲你們聚會不是受益,乃是招損。」第18節:「第一,我聽說,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我也稍微的信這話。」第20節:「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第33節:「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第34節:「若有人飢餓,可以在家裡先吃,免得你們聚會,自己取罪。」
換句話說,他們當時的做法,其實是在貶低主的聖餐,因爲他們的聖餐跟尋常的晚宴離得太近,結果有些人吃的很飽,有些人卻餓著。所以保羅說,你們要在自己家裡先吃飯,再來到聚會中一同享用主的聖餐。
而且,請留意第18節中「教會」一詞:「你們 (作爲一個教會)聚會的時候(中文的和合本聖經沒有把『教會』翻譯出來。——譯者注。)。」這裡所說的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耶穌的跟隨者們在一起的聚集,他們已經離棄偶像,單單信靠耶穌,好使自己的罪得著赦免,擁有永生的盼望,並且靈魂得著滿足。就是這些基督徒。所以說,參與聖餐的人,是一群在耶穌裡聚集的信徒。
主的聖餐,並非狼吞虎嚥地完成七道菜組成的大餐,而是相當簡單的,就是吃點餅,喝一點葡萄汁。23節後半句一直到25節這麼說,「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爲你們舍(有古卷: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爲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爲的是記念我。』」
經文並沒有具體描述是哪一種麵包或餅,也沒有具體說明它是如何被擘開的。至於杯子裡裝的具體是什麼,也只有一節經文提到,雖然這句話在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出現了:「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參見可14:25;路22:18)。因此,它被聖經稱爲是「葡萄的果子(英文作:fruit of the vine。中文和合本翻譯爲葡萄汁,其實聖經原文並沒有這麼明確。——譯者注。)」我覺得,非要去爭論到底耶穌用的是葡萄「汁」還是葡萄「酒」,沒有必要。經文中沒有任何線索,命令或是禁止我們,採用這個或是那個。
我們要關心的,是那些隨意性的替代品——比如,圍坐篝火旁用百吉餅和可樂(bagels and coke )來舉行聖餐。主的聖餐玩笑不得。我們應該帶著慎重和嚴肅的情感來慶祝——這方面我們接下來會詳細討論。
我想附帶說明的是,在新約聖經中,完全沒有提到遵守聖餐的次數(頻率)。有些人相信,應該每週一次比較好;另外一些人則是每個季度才進行一次。我們教會採取了居中的做法,通常是每個月的第一個主日來慶祝聖餐。我覺得在這件事上我們可以自由決定,問題的取捨主要是考慮到:1)怎樣的頻率或是間隔,在其合宜的重要性上面,乃是跟神的話語之事工,能夠互相匹配。以及2)怎樣的頻率或是間隔,會幫助我們切實體驗到它的價值,而不會淪爲一個司空見慣的形式。這些考慮,其實也不是很容易做出判斷的,並且不同的教會就做出了不完全一樣的判斷和選擇。
參與聖餐的人,他們有意識地把心思意念集中在耶穌身上,特別是他在歷史中的工作——爲著我們的罪而死。24節和25節都提到:「你們應當如此行,爲的是記念我。」當我們實際地吃喝時,我們在思想層面也同時要有記念的行動。即,我們要有意識地在思想層面,去回憶曾經生活在世上的耶穌這個人,以及曾經死而復活的耶穌所作的那些工作,還有,他的工作對於我們之罪得赦免,有怎樣的意義。
主的聖餐是一個樸實而真切的提醒,它反覆強調,基督教的信仰不是新紀元之類的靈性修煉。它不是讓我們去跟自己「裡面的人」達成某種接觸,也不是神祕主義的撲朔迷離之追求,相反,它深深扎根於歷史事實當中。耶穌在地上生活過。他擁有一個真實的血肉之軀,有帶動血液循環的心臟,以及會受傷流血的皮膚。他在羅馬統治下的耶路撒冷,在十字架上當眾犧牲了,爲的是代替罪人的位子,好叫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脫離上帝那公義的忿怒。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而且一次性地爲世人成就了永遠的救恩。
因此,那在聖餐中意識範疇的活動,基本上就是關乎記念的。不是去異想天開,不是去做夢,不是試圖藉此來通靈,不是爲著聆聽某些聲音,也不是漫不經心走過場;聖餐乃是有意識地調整思想和意念的方向,追溯歷史中的耶穌,以及我們借助於聖經所知道的關於他的事蹟。主的聖餐,總是一再幫助我們扎根於歷史的真實細節當中——餅和杯,身體和鮮血,行刑和死亡。
這些方面都很重要。原因在於,我剛才描述的一切,未信主的人也都能做。的確,假如魔鬼能夠成爲肉身的話,他大概也能做到。吃,喝以及回憶。這些事情本身並沒什麼必然的內在的屬靈成分。因此,爲了讓聖餐能夠達成耶穌所設定的功效,除了吃喝紀念之外,還要有額外的某些事情發生,而那些事情,乃是未信主之人和魔鬼沒有能力做到的。
我再讀一遍「長老的信仰告白」中那個關鍵句子,然後我會告訴你,這句話是如何從聖經裡面獲得的。「那些按理吃喝的人,就是在同領(分享)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不是在肉體層面的,而是在屬靈層面的,故此,靠著信心,他們就得到了滋養,獲得了基督藉其死亡所成就的各樣益處,並且也因此得以在恩典當中長進。」
這裡面所說的「分享基督的身體和寶血……在屬靈層面……靠著信心」這個觀點,是從哪裡得出來的呢?支持這個觀點的最接近的經文,就在之前的那一章,也就是哥林多前書10:16-18那裡。在我接下來要念給大家聽的時候,請留意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經文中的『同領(分享)』指的是什麼意思?」
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 (koinōnia estin tou haimatos tou Christou)?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ouchi koinōnia tou sōmatos tou Christou estin)? 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爲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你們看屬肉體的以色列人,那吃祭物的豈不是在祭壇上有份嗎 (koinōnia tou thusiastēriou——該段這些在括號中的是希臘文——譯者注)?
這裡有某些比單純的記念,還有來得更加深刻的東西。這些參與者都是信徒——也就是信靠和珍愛耶穌基督的人——並且保羅說,他們乃是在同領(分享)基督的身體和寶血。按照字面意義來說,他們乃是在經歷這個分享(koinōnia)基督身體和寶血的過程。他們乃是在經歷著基督的死,就像是他的同伴,或說合夥人一般。
那麼,這裡的同領、分享、合夥關係,指的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爲,第18節就是線索,因爲那裡用到一個類似的詞,只不過是跟猶太人在獻祭時所發生的事情進行了比較:「你們看屬肉體的以色列人,那吃祭物的豈不是在祭壇上有份 (希臘文中是同一個字,形態稍有不同而已)嗎?」那麼,在祭壇上可以分享、有份、一同參與,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其意思就是,他們乃是一同來分享那發生在祭壇上面的事情,或者說一起因此得著獻祭之益處。比如說,他們就得以享受罪得赦免,以及恢復跟上帝的團契關係,等等。
因此,我是這樣來理解16節和17節的意思的,那些在物質的層面吃餅、喝杯的信徒們,同時在屬靈的層面有另外一種的吃與喝。我們所吃所喝的——亦即,我們的生命吸收了某些東西——正是那在十字架上面所發生的事情。靠著信心——因著信靠上帝在耶穌裡替我們所成爲的一切——我們自己得著了滋養,也就是藉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流血和死亡而替我們獲取的那一切,我們能夠領受到其中的所有好處。
爲此,我們要帶領大家,每個月都來到主的聖餐桌子面前,並且從各種角度關注這一聖禮(與神和好,在基督裡的喜樂,對將來的盼望,脫離了懼怕並得著了自由,在仇敵面前有平安,在困惑當中蒙引導,疾病得到醫治,試探能夠勝過,等等)。因爲,當耶穌死亡的時候,他身受創傷,流出寶血,替我們獻上他自己爲祭,就買贖了那從神而來的諸般應許。保羅說,「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林後1:20)。從上帝而來的每件禮物,以及我們跟上帝之間所有歡快的團契相交,都是藉著耶穌的鮮血換取的。當保羅說,「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他的意思乃是說:難道我們在主的桌子面前,不是在享用屬靈的盛宴嗎?藉著信心,我們可以支取每一樣的屬靈祝福,那都已經被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買贖回來了啊!是的,就是這樣的。那些未信主之人不能夠做到這些。魔鬼更是無份參與這些。這乃是賜給神家的禮物。當我們慶祝主的聖餐時,我們乃是靠著信心,在享受屬靈的宴席,那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那用耶穌的寶血買贖回來的、上帝一切的應許。
我準備以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章採用的方式來結束這篇講道。他警告說,如果你來到主的聖餐桌子前,是以一種漫不經心、無動於衷、隨隨便便的心態,卻沒有去分辨那發生在十字架上的事件的嚴肅性,那麼作爲信徒,你就可能遭受滅頂之災,喪失性命,這不是因爲神的忿怒,而是因爲神的慈父般的管教。請允許我把這段經文,慢慢讀給大家聽,哥林多前書11:27-32,同時,讓我們預備好自己的心,一同懷著喜樂又嚴肅的心情,來到主的聖餐桌前。
27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28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29因爲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30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死」原文作「睡」)。31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32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
千萬不要輕忽主的聖餐。這是基督賜給自己教會最寶貴的禮物之一。讓我們一同來享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