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兒子問我,誰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思考片刻後回答說:「如果說是美國朋友的話,是雷扎,如果說中亞朋友的話,那就是達裡烏斯了。」(出於安全考慮使用化名)說這話時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因爲我突然意識到,這兩位來自穆斯林背景的兄弟——一位是難民,另一位是在家鄉新上任的牧師——已經成爲了我最知心的朋友。
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我們原本不太可能成爲朋友。但福音在我們身上做了奇妙的事,讓我們建立起深厚且愉悅的情誼。對此,我要特別感謝這兩位弟兄一直以來主動地培養友誼。同時也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在美拉尼西亞(Melanesia)作宣教士時,就爲我樹立了榜樣,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應該如何愛護當地基督徒,與他們建立深厚友誼。所以當我後來也成爲宣教士時,自然而然地就追隨了他們的腳步。
不過說到宣教工作,很少有人會特別強調友誼的核心作用。的確,我們在故鄉可能會有親密的朋友,比如效法安卓·福樂(Andrew Fuller)那樣在後方默默支持我們的人。我們也十分珍視在宣教工場上與同工之間的親密團契與情誼。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與當地人建立平等、充滿愛的友誼,其實是在萬國傳福音的人生旅程中,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和最珍貴的回報。
如何描述宣教士的使命?簡單來說,就是幫助他人與永恆的神和神子耶穌基督建立友誼。這是宣教工作中友誼的縱向維度。這個邀請背後蘊含著令人驚歎的奧祕:悖逆的罪人、長期與神爲敵的人,竟能被聖潔的神接納爲朋友,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然而,這正是聖經向我們啓示的真理。
亞伯拉罕可以算是因信得救之人的先輩了,聖經稱他爲「神的朋友」(雅 2:23)。耶穌被世人稱爲「罪人的朋友」(太 11:19)。他明明白白地告訴門徒,他們不再僅是僕人,而是朋友(約 15:13-15)。
作爲宣教士,我有幸親眼見證中亞人與神建立友誼。這既是我的目標,也是我的獎賞。
在忠心的跨文化事工中,我們邀請萬國與神建立友誼。與此同時,因著他們與基督建立的新關係,他們也自然成爲我們的朋友。這是宣教工作中友誼的橫向維度:不只是神得到了新的、永恆的朋友,我們也是。只要我們追隨使徒保羅的腳步,這一切就必能實現。保羅的事工就充滿了對基督徒的真摯情誼。
保羅不僅向當地信徒傳講福音,更是與他們敞開心扉,分享生命(帖前 2:8)。他不把關係侷限於事工層面或單純的任務合作。除了作爲他們信仰上慈愛的屬靈父親,他更成爲了他們忠實的朋友(徒 24:23)。
從保羅對當地基督徒不斷的感恩禱告和喜樂讚美中,我們能感受到這份深厚的友情。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他們的思念之情,渴望與他們相聚,我們在書信裡也頻繁看到(腓 1:3-4,8;帖前 3:6、10)。保羅記掛著這些基督徒,見面時與他們同享喜樂,遠隔千里時也竭力保持聯繫(腓 1:7,4:21-22;林前 16:7)。他甘心爲他們擺上自己,也欣然接納他們對自己的關懷(腓 2:17,4:16)。他視他們爲平等的弟兄,以他們爲他的榮耀冠冕而自豪(4:1)。不僅如此,保羅和他的朋友們還會爲彼此流淚(徒 20:37)。
我們必須坦誠地面對一個現實:在許多宣教工場,當地基督徒常說,他們感覺宣教士似乎不太願意與他們建立親密的友誼。確實,很多宣教士都有意識地與當地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這是爲什麼呢?也許是因爲宣教士知道自己終究要離開這片土地。在這種告別是常態的生活裡,保持距離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有些宣教士可能是因爲拿捏不准什麼樣的界限才算適當,於是他們躊躇不前。更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人可能在內心深處輕視當地文化,甚至不自覺地用居高臨下的眼光看待當地人。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宣教士都應該先搞清楚自己爲什麼要與當地人保持距離,然後真誠地悔改。
正如我在中亞的一位牧師近日所說,我們友誼的多元化本應彰顯福音的美好。讓當地的富裕朋友驚訝於你也願意與街道清潔工交朋友;讓你遠在故土的同胞驚歎於你能與背景如此迥異的當地基督徒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宣教士可能在與當地人的許多合作方面都很有成效,他們或許建立了穩固的夥伴關係,甚至達到了相當程度的互相信任。但這與真正的屬靈友誼所特有的那種推心置腹、平等相待是完全不同的。這與宣教士和同文化圈的人之間所享有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歡喜也是不一樣的。當地人對這種差異往往感受得很深。
然而,那些最受愛戴(因此也最有果效)的宣教士,都與當地基督徒結下了真摯的友誼。當然,這樣做會讓宣教工作付出更大的代價。當你向當地基督徒敞開心扉,他們的罪、他們的背叛、他們的離開都會讓你心碎。我曾有段時期,不敢冒險建立這樣的友誼,因爲太多人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離開了,讓我們非常失望。但感謝主,他沒有讓我停留在那種封閉的狀態中,而是溫柔地引導我重新敞開心扉——於是我又一次品嚐到了真摯情誼的甘甜。
作爲宣教士,我最珍貴的時刻之一,就是與中亞的朋友們一起暢想新天新地的景象。我們常常談論著,多麼期待將來在那裡與耶穌相聚,一邊講述各自的故事,一邊品味新耶路撒冷的香茶。如果現在我們彼此之間的友情,以及與耶穌之間的友誼已經是這樣美好的恩賜——這樣不配得的獎賞,那麼在復活的時候,這份情誼又將何等美妙呢?
蘇格蘭宣教士約翰·帕頓(John Paton)深深體會到在宣教工場上友誼所需付出的代價和帶來的回報。他更期待著這些友誼在天國榮耀中完全實現時的喜樂。當回憶起他的朋友科維亞酋長(Chief Kowia)離世的情景時,他這樣寫道:
這位曾是食人族酋長的弟兄就這樣離世了。然而因著神的恩典和耶穌的愛,他完全改變了,他成了一個充滿光明與美善的人。失去了他,我失去的不僅是摯友,更是最勇敢的同工。但在那一天我就深深知道,直到今天我仍然確信,在天堂裡至少有一個來自塔納島的靈魂在那裡頌揚耶穌的榮耀——啊,想到將來在天上與他重逢時的那份歡欣!
友誼是宣教事工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也是最豐厚的回報之一。我深深相信,忠心的宣教士應當存著謙卑和坦誠的心,努力與當地信徒建立互愛互信的真摯情誼。因爲我們走到地極,不僅僅是爲了使人作主的門徒,也是爲了與他們結爲知己良朋。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Go into All the World and Make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