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神學領域的一部分,分析神學注重教義研究,其特點是語言表達極其精確,致力於按照哲學規範產出思想嚴謹、論證有力的學術成果。
分析神學是哲學與神學相互交融的最新產物。分析哲學原本就強調在哲學論述中精準使用語言,許多學者致力於通過精確定義的術語構建思想體系。基督教神學家開始與分析哲學深入互動,這一浪潮正式始於奧利弗·克里斯普與邁克爾·雷合編的《分析神學:神學哲學新論》(Analytic Theology: New 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ology),他們嘗試運用多種分析方法來探討廣泛的神學與歷史議題。儘管分析神學已在當前哲學性神學討論中佔據主導地位,但實踐者仍需解決聖經與啓示的權威性規範問題。
哲學(即對世界觀的闡述與論證)和神學(即把神的啓示運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千百年來始終相互影響,而分析神學正是兩者近期互動的新產物。
要理解分析神學,我們不妨先看看哲學這一邊。西方哲學傳統上試圖通過人類理性和感官經驗來構建知識體系,但這一追求的結果卻令許多人失望。雖然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確實在不斷進步,但哲學家們今天爭論的問題,與幾千年前幾乎如出一轍。爲何哲學發展如此緩慢?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G. E. 摩爾(G.E. Moore)和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哲學家指出,問題出在語言上——正是由於表述不清,哲學家們一直在各說各話。
進入 20 世紀後,許多哲學家開始特別注重釐清哲學論述中的語言問題,由此形成了「哲學分析」「語言分析」或「分析哲學」運動。其中一些分析哲學家放棄了構建體系的傳統哲學路徑,認爲哲學家並不比科學家掌握更多事實。但以維特根斯坦爲代表的另一派則認爲,只要把語言梳理清楚,我們就能看清世界的本來面目。
20 世紀的分析哲學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維特根斯坦早期提出的「邏輯原子論」(logical atomism)最具代表性——該理論試圖將語言分解爲最小基本單元,認爲這些單元對應著世界的本質結構。這種觀點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主張:現實世界由基本的「原子事實」構成,而每個事實都能用理想語言中的「原子命題」來表述,最終這些命題就能完整地描繪世界圖景。
然而後來的分析哲學家開始徹底拋棄形而上學。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主張:任何陳述必須經過類似科學方法的驗證或證僞才有意義。在實證主義者看來,宗教和形而上學的論述都屬於「認知無意義」,既不能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僞。他們認爲唯有科學才能揭示世界真相,而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澄清科學語言。但後來人們發現實證主義理論自身也無法通過驗證測試,這一學派便逐漸式微。
取而代之的是維特根斯坦後期提出的「日常語言哲學」(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在《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他提出哲學的目標不應像早期分析學派那樣重構語言,而是要接受日常語言的本來面目,研究其在人類生活中的實際功能——維特根斯坦稱之爲「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s)。他認爲,當我們將語言限定在日常生活的功能範圍內時,哲學的任務就完成了。但也有分析哲學家提出質疑:是否可以用分析方法構建一些遠離日常生活的專業語言體系呢?
神學家與基督教哲學家始終密切關注這些哲學思潮的發展。很自然地,他們嚴陣以待邏輯面對實證主義的挑戰,因爲該學派若成立,整個神學體系都將淪爲無意義的空談。不過,許多神學家更傾向於接納日常語言哲學等相對尊重宗教的分析哲學流派。儘管這類討論常被冠以「宗教哲學」或「哲學神學」等傳統稱謂,但這些沿用數百年的名稱已無法準確體現神學與分析哲學對話的新特徵。
然而,在 20 世紀後期,分析哲學與宗教哲學家及神學家之間存在著實質性的互動。威廉·阿爾斯頓(William Alston)、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等基督教思想家積極投身其中。1978 年成立的基督教哲學家協會及其會刊《信仰與哲學》(Faith and Philosophy),在推動基督教教義的分析哲學研究方面影響深遠。
這些哲學家中有許多人的著述與教學一直延續至 21 世紀。但「分析神學」這一稱謂特指興起於 2000 年代的思想運動。該學派創始人之一邁克爾·雷亞(Michael Rea)曾總結 2000 年代中期的重要討論,正是這些思想交鋒促成他與奧利弗·克里斯普(Oliver Crisp)共同主編的奠基性著作問世,從而正式開啓了這場學術運動。
在我們討論這一議題時,萌生了編纂一部專題文集的構想,我們傾向於命名這部文集爲《分析神學》,其中將收錄若干篇論文:有些旨在向神學家們論證採用分析方法處理神學議題的價值;有些則對這種研究路徑提出批評;另有數篇論文專門探討潛藏於學科分歧背後的歷史、方法論及認識論問題。總體而言,我們的核心任務首先是闡明何爲「分析神學」,繼而通過系列論證累積證明其學術價值(邁克爾·雷亞,《分析神學:概要》Analytic Theology: Precis,573 頁)。
這部構想中的《分析神學:神學哲學新論》後來被視爲分析神學運動的奠基之作。學界迅速湧現出正反兩方面的書評,2012 年美國宗教學院爲此書舉辦了專題研討,2013 年《分析神學學刊》(Journal of Analytic Theology)應運而生。此後,明確標榜分析進路的研究著作呈井噴之勢。
該運動與此前神學-分析哲學的互動並無嚴格界限,但早期研究多聚焦於哲學史傳統議題,如神的存在、惡的本質、真理與善的本性等。分析神學則更具鮮明神學特質,它將許多宗教(尤指基督教)中原本限於釋經學、歷史神學和系統神學的教義命題——如三位一體、神的主權、自由意志、基督道成肉身及其雙重神人二性、復活、信心與稱義的關係、禮儀聖事的本質、天堂地獄等——納入討論範疇(參閱阿爾文·普蘭丁格極具影響力的《致基督教哲學家的建言》[Advice to Christian Philosophers])。分析神學家們也重審神學思想史:信經、懺悔錄及奧古斯丁、安瑟倫、阿奎那等思想巨擘。這類研究強調術語的精確界定、詞義辨析、神學論證的邏輯深挖,並關注世俗分析哲學中與神學相關的新進展。
近年來,分析神學已主導基督教界的哲學討論。其追求思想縝密與論證有力的學術抱負,以及運用前沿邏輯分析工具的實踐,均獲廣泛認可。但依我之見,分析神學與此前的神學哲學互動模式同樣存在缺陷:未能將神學規範應用於哲學研究本身。該運動中的許多著述——甚至那些明確委身基督的學者之作——都刻意保持宗教中立姿態,彷彿聖經和信經對討論議題毫無權威指導意義。分析神學家亟需認真思考:聖經如何指引哲學思辨?以及,聖經的權威性會如何影響哲學論證的結論?
說明:以下書目收錄了分析神學運動的歷史文獻和當代著作,主要供學術研究而非靈命造就。部分著作持基督教立場,部分則不是。絕大多數作者並不承認聖經是神的話語,讀者須自行分辨。
分析哲學早期著作
2000 年前分析哲學家與神學家的互動
分析神學運動著作
網絡資源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Analytic T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