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恩论
自由意志之爭(二):路德與伊拉斯謨
2025-11-25
—— Matthew Barrett

定義

路德與伊拉斯謨關於自由意志的爭論,核心在於意志能否與上帝的恩典在救贖中合作。路德主張如果合作是必須的話,人的意志無力實現這種合作,而伊拉斯謨則認爲人的意志必須與上帝的恩典合作。

摘要

儘管關於自由意志能力的爭論不如其他宗教改革時期的教義爭論那樣受關注,但這一議題確實是新教與天主教諸多分歧的根源。天主教人文主義者兼著名語言學家伊拉斯謨主張:即使在墮落之後、受原罪影響的情況下,人的意志仍然可自由選擇抗拒或配合神的恩典。因此既然意志能抵擋上帝的恩典,那麼恩典就並非不可抗拒。路德則基於多重理由反駁:首先,上帝預知萬事,人的意志不可能自主選擇而神卻不知道;其次,上帝預定祂所預知的一切,故我們所作選擇皆源於祂的預定;第三,脫離基督,我們的意志便受罪所捆綁,唯剩罪咎與敗壞。因此,唯有能釋放墮落的意志、恢復愛與順服之能力的恩典,才是信心的前提。這種恩典並非上帝強加與人,而是神溫柔地使我們重獲能力,這能力讓我們愛真正值得愛的對象。


每當論及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諸如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與唯獨因信稱義sola fide)等教義總是備受矚目。這確有其因,因這些議題正是與教廷決裂的核心所在。但水面之下還存在另一場論戰——路德曾指出這才是分裂之本源、是堅果的核心。這場關於自由意志的爭論始於 1520 年代,它彰顯了改教家與那些仍持樂觀主義、認爲人能憑己力得救的基督教人文主義者之間的根本分歧。這場論戰的代表人物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兩位巨擘:人文主義者兼希臘語學者伊拉斯謨,以及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

伊拉斯謨

伊拉斯謨無疑是當時最偉大的語言學家之一,甚至有人稱其爲「最傑出之人」。他的聲望隨每部著作而增長,尤其在其希臘文新約聖經問世後更達巔峰。伊拉斯謨的希臘文新約至少具有開創性意義。十六世紀的新約聖經以拉丁文流傳,但拉丁文譯本遠非完美,其誤譯有時催生出羅馬教會熱衷支持、而改教家認定爲謬誤的神學觀點(如懺悔制度與煉獄等議題)。當伊拉斯謨從希臘原文重新詮釋新約時,諸多缺陷便暴露無遺。

然而這並非意味著伊拉斯謨是改教家——儘管眾人期盼他加入改教陣營並施加壓力。伊拉斯謨確實批判天主教會(例如其著作《愚人頌》便以諷刺手法揭露天主教會的道德敗壞與荒謬行徑),但他始終效忠於教廷,拒絕與馬丁·路德等改教家並肩站立。路德早在 1519 年就致信伊拉斯謨,邀請他加入改教家行列,對此伊拉斯謨斷然拒絕。

意志自由

儘管伊拉斯謨對教廷持批判態度,但當他讀到路德對教皇及贖罪券制度的抨擊時,連他也感到不耐煩。伊拉斯謨拒絕了加入宗教改革的呼聲,並且開始尋求徹底遠離宗教改革爭議的道路,試圖遠離紛爭。然而到了 1524 年,契機出現。伊拉斯謨撰寫了《論自由意志》(De libero arbitrio)一書,直指路德的教義——特別是其「萬事發生皆由神的必然性決定」這一觀點。伊拉斯謨指出,這種「神的必然性」會損害人的意志自由。他捍衛意志的自主性,主張即使在人類墮落之後,人的意志仍可自由選擇抗拒或順應神恩。例如,伊拉斯謨將自由意志定義爲「人意志的力量,使人能夠投身或背離通往永恆救贖之事。」

馬丁·路德

如此猛烈的抨擊讓人文主義學者加入宗教改革陣營的希望徹底破滅。次年(1525 年),路德以著作《論意志的捆綁》(De servo arbitrio)作出回應,該書不僅深化了雙方分歧,更成爲此後數百年間論述該議題的最著名作品。書名《論意志的捆綁》就與伊拉斯謨針鋒相對,旨在反駁伊拉斯謨對意志及其選擇能力的推崇。

《論意志的捆綁》

路德不僅對伊拉斯謨提出諸多批判,更通過大量論證揭示意志受罪惡捆綁的困境,以及人類對全能、有效恩典的迫切需求。以下是部分論點:首先,路德指出反對意志自由的「雷霆之論」,其核心在於上帝擁有永恆不變的預知。「上帝預知萬物絕非偶然,」路德寫道,「祂以不變、永恆、無誤的意志預見、預定並成就萬事。」若此言屬實,人的選擇便不可能具有自主性——彷彿人總能另作選擇,如果是這樣的話,上帝便無法確知自己所預知的必然發生。「上帝若預知某事,該事必然發生。」換言之,神的預知具有必然性。

這對我們的選擇而言意味著什麼?路德總結道:「我們所做的一切,即便看似偶然變幻,實則必然且永恆地發生……」因此,伊拉斯謨應當順服的並非人的意志,而是神的意志——因祂才是萬物的主宰。「因上帝的意志具有效力,不可阻擋,它乃是神本身的權能。」

路德最終得出結論:「萬物皆由必然性而生。」但對他而言,必然性與強制性並非等同。人的意志或受罪性驅使,或受上帝所限,卻不意味著受到強制。路德承認自由的存在,但所謂「真正的自由」(他如此稱之)關乎「喜悅或渴望」,而非自主選擇悖逆的自由。

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人的意志?在基督降臨之前,是人的罪性——不僅是內在傾向或慾望,更是撒但捆綁的力量。人的意志並非如伊拉斯謨所想那般自由,而是罪的奴僕,儘管這種捆綁實屬自願選擇,是出於追求罪中之樂而主動追求的受捆綁。若上帝「不在我們裡面運行」,那麼「我們所行的一切皆屬邪惡,所作所爲必然與救恩無益」。路德再次強調:「若非是我們自己,而是唯獨上帝在我們裡面成就救恩,那麼在祂動工之前,無論我們意願與否,都無法行出任何具有救贖意義之事。」

這與伊拉斯謨的觀點相悖——後者雖承認墮落的破壞性影響,卻仍認爲墮落後的人類仍保有追求天上賞賜的屬靈能力和力量。路德對此斷然否定。他援引聖經強調,聖經將罪人全然歸爲有罪與敗壞,導致屬靈無能。所謂協同論或合作論——即上帝的旨意取決於人的意志——實屬不可能。人不可倚靠己力,反當全然對己絕望。只要人自以爲有自由,便永遠陷於奴役。「脫離上帝恩典的自由選擇根本不是自由,」路德闡明,「而是永恆的罪惡囚徒與奴隸,因其自身無法轉向良善。」

因此,唯有上帝能成就超自然的救贖之工。「我們必須徹底否定自由意志,將萬事全然歸於上帝。」路德所指的「萬事」確爲絕對——人甚至無法「憑道德行爲預備自己得蒙神恩」,一切唯有上帝能成就。路德所宣講的並非合作論,而是獨作論——神恩獨作論。基於這一觀點,是上帝使罪人重生,聖靈在靈性已死的軀殼中喚醒新生命。人受罪與魔鬼的捆綁如此真實、嚴重而牢固,唯獨上帝能釋放他。人毫無作爲,神成就一切。如此,人終將覺醒與得救的榮耀全然歸於神。

但這是否意味著神強迫罪人?絕非如此。因當聖靈更新意志時,人的所有能力皆獲更新,致使喜樂與渴望全然轉向。路德指出:因著聖靈,意志如今乃是「出於純粹的自願與傾向,憑己意而行,而非受強迫驅使。因此任何阻力都無法使它轉向,連地獄之門也無法征服或強迫它,它仍將持續地願意、喜悅並愛慕良善,正如從前它願意、喜悅並愛慕邪惡那樣。」

路德的這段論述頗具深意。其著作標題《論意志的捆綁》旨在揭示人類受罪惡奴役的處境,並批判伊拉斯謨對意志能力的錯誤信心——即認爲意志能自主脫離罪惡與魔鬼,轉向上帝以求得義與永生。但嚴格而言,說路德否定自由意志並不準確。他並未徹底抹殺意志,將人降格爲畜性之物。須知,路德信奉必然性而非強制性。他確信意志的自由,但意志悔改並信靠基督的能力源於聖靈恩典的作爲——聖靈先要釋放意志,更新其慾望,使其追求善而非惡。當聖靈如此運行時,縱使地獄本身也無法使罪人後退。經重生與更新之人,如今得以自由地歡欣於救主。意志之所以「改變」,唯因「蒙上帝之靈溫柔吹拂」。

得著釋放的人,如今在侍奉新的主。

延伸閱讀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Battle of the Will, Part 2: Luther and Erasmus

Matthew Barrett(馬太·巴雷特)是浸信會中西部神學院(Mid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神學教授,也是「信」(Credo)雜誌的主編。他是古典神學中心(Center for Classical Theology)主任,也是獲獎著作《完全的三位一體》(Simply Trinity)的作者。他的新書名爲《復興的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 as Renewal)。他目前正在爲貝克學術出版社撰寫系統神學。
標籤
路德
救恩論
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