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神學(Feminist theology)主張爭取女性的平等、公義與解放,旨在擺脫其所認爲的宗教中對女性具有壓迫性的男性權力和統治體系。
女性神學(Feminist theology)是一種運用女權主義方法論和詮釋理論進行的神學與聖經研究。旨在揭露和挑戰那些被認爲是父權制(patriarchal)或以男性爲中心(androcentric)的權力體系,該神學認爲這些體系影響了教會的發展、聖經的翻譯歷史、解經傳統,甚至聖經本身。女性神學通常不認爲聖經是聖靈所默示、具有權威的上帝話語。「女性神學」並不是一種統一的神學體系,而是許多不同形式的神學集合。這些神學各自反映出特定的歷史背景、文化處境以及全球語境,尤其強調「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分析,即考慮種族、階級、性別等多重身份如何交織影響女性的處境。如同更廣義上的女權主義一樣,女性神學追求的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它的影響廣泛深遠,也構成了當代福音派事工所處的重要文化背景。
女性神學是在與世俗女權主義相互影響、相互對話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雖然「女權主義」這個詞可能讓人聯想到一種統一的、整體性的意識形態或運動,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個統稱,涵蓋了多種彼此不同甚至相互衝突的女權主義流派。這些流派在方法論、關注點和主張上各不相同。女性神學也是如此,並不是一種單一的神學體系,而是由多個源於不同歷史、文化和全球背景的神學取向組成。這種多元和不斷變化的狀態,是當代女權主義及女性神學的一個核心特徵,並得到了積極看待,認爲正體現了女權主義的理念追求。[注1]
女性神學的重點並不在於「由女性從事神學與聖經研究」,而在於「運用女權主義的各種方法論和詮釋理論進行神學與聖經研究」。總體說來,女性神學旨在追求女性的平等與福祉,通過反對和瓦解主張者認爲是父權制或以男性爲中心的權力結構、支配體系與排他機制來實現這一目標。
女性神學家認爲,這些男性主導的權力與特權結構塑造了教會的歷史、傳統的聖經詮釋歷程,甚至影響了聖經本身的內容——她們認爲聖經是「男人爲男人所寫」。這種結構也常被用來合理化對女性的壓迫、使她們緘默不語,甚至將她們排除在外,並導致了女性在社會各個領域(包括教會)被邊緣化。在尋求女性從這些結構中解放的過程中,女性神學深受解放神學的影響,通常也被視爲解放神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近年來,女性神學家的關注點和研究方法已經從單純聚焦女性與性別關係,拓展到包括種族、族裔、階級、性取向、(殘)障、後殖民背景,以及其他被認爲與權力和特權有關的社會因素所造成的複合影響。這些社會身份之間相互交織、彼此影響的特性,被稱爲「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交叉性分析旨在揭示並解構各種邊緣化經驗如何彼此交織,使壓迫的影響倍增。這種分析方式是第三波和第四波女權主義的顯著特徵。
在交叉性框架下,邊緣群體的視角和需求被置於優先地位,而相對擁有特權的人群——例如白人、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西方女權主義者——則被認爲需要自我反思。此外,第二波女權主義(主要是西方背景)中常見的「性別本質主義」(gender essentialism)——即假設所有女性的經驗都是一樣的,比如富人和窮人、西方與非西方女性——也被看作是有問題的。因此,性別本質主義,甚至有時連「二元性別觀」(即只有男性與女性)也被批判,轉而被後現代的主觀主義與多元觀所取代。
如今,女性神學採用多種方法和視角,以回應全球各地女性的不同經驗。這包括:非裔美國女性的「婦女主義神學」(womanist theology);拉美裔美國女性的「穆赫雷斯塔神學」(mujerista theology);韓國女性的「民眾女性神學」(minjung feminist theology);印度賤民女性的「賤民女性神學」(dalit feminist theology);非洲與亞洲女性;生活在後殖民文化中的女性;身心障礙女性;以及LGBTIQ+社群中的女性,包括跨性別女性(即生理性別爲男性者)。
儘管女性神學內部觀點多元,但大多數女性神學流派都關注女性身體的本質及其神學意義,她們普遍對「身心二元論」持懷疑態度,也批評那種將女性與肉體存在、自然世界掛鉤、而將男性歸於「更高」理性世界的理論。聖經中所呈現的男女互補(complementarity)觀念,以及這種觀念在歷史上傳統正統基督教中曾被廣泛接受的事實,也通常遭到女性神學的拒斥。相反,女性神學強調女性身體的價值與經驗,認爲這是神學反思的出發點與歸宿。同時,也主張在聖禮與禮儀中應當承認並體現女性的身體,以及女性在身心層面所經歷的苦難。
女性神學往往也關切生態與環境議題,並在不同神學背景下表現出多種形式。例如,有一種形式源於交叉性理論中的公義關注和對減貧的承諾,主張支持地方與全球的經濟體系,以及維繫生產所需的環境條件。另一種形式則認爲,男性主導的等級制、支配與剝削思想,是導致自然世界被破壞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由女權主義的視角取而代之,強調人類與受造界之間的互惠關係,追求二者的共同繁榮。還有一種觀點更激進,它拒斥聖經中被視爲「父權式的上帝」(即「父神」「子神」與「由父與子所發出的聖靈」)及一切神聖與受造之間的等級或二元劃分。取而代之的,是泛在神論(panentheism)、女性神明,或「創造之靈」(Creator Spirit)的概念。
自 1970 年代初起,一些福音派基督徒開始嘗試將女權主義思想帶入聖經研究與教會實踐之中。最初,他們成立了「福音派姊妹核心小組」(Evangelical Women’s Caucus, 簡稱 EWC)。但到 1986 年,該組織因對同性戀問題的立場出現嚴重分歧,最終分裂爲兩個團體:仍沿用原名的 EWC 和「基督徒支持合乎聖經的平等」(Christians for Biblical Equality, 簡稱 CBE)。前者接納同性戀,後者則持否定立場。如今,EWC 與自由派女性神學立場一致。
福音派女性主義承認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具有最高權威。然而,他們基於多種原因,不認爲聖經教導男性與女性在家庭或教會中應承擔不同的角色與責任;或者即使聖經中提到了這些差異,也主張這些規定在今天已不再適用。因此,他們主張在教會服事與婚姻關係中,男女應享有同樣的角色與權利。
儘管女性神學家之間存在許多分歧,但她們在解讀聖經時通常持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立場,這些立場深刻影響她們如何理解並應用聖經文本。她們的釋經方法雖然形式各異,但通常包含三種主要路徑:懷疑性釋經(hermeneutic of suspicion)、回溯性釋經(hermeneutic of retrieval)與重構性釋經(hermeneutic of reconstruction)[注 2]。
懷疑性釋經強調「逆著文本來閱讀」,而不是順著文本理解。也就是說,這種方法並不無條件地接受整本聖經的默示性、權威性、無誤性與智慧,反而假定聖經本身(因爲是「由男性爲男性而寫」)帶有父權制或反女性的偏見,並以批判性眼光解構聖經文本本身、以及圍繞它形成的傳統翻譯與詮釋。並非所有的經文都被視爲「神的話語」,因此,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個「經中之經」(canon within the canon)的現象:只有那些符合女權主義信念的內容,才被認爲可以在教會中宣講(可比較所謂「宣講釋經法」(hermeneutic of proclamation))。
回溯性釋經試圖發掘並重視聖經與教會歷史中被遺忘的女性故事與聲音。它也關注經文中女性所經歷的苦難,尤其是那些遭受暴力與不義對待的女性(如夏甲〔創 16〕、她瑪〔撒下 13〕、那位無名妾侍〔士 19〕、和耶弗他的女兒〔士 11〕[注 3]),並進一步質問這些故事爲何會被保留在聖經中,以及今日教會應如何使用這些文本(可參見「紀念釋經法」〔hermeneutic of remembrance〕)。
重構性釋經則致力於修正傳統以男性爲中心的聖經解讀與基督教傳統,並以女性爲中心的視角取而代之。通過這種方式,聖經被視爲解放女性的資源,而女權主義理論則成爲促成教會實踐轉型的動力(可比較「創造性禮儀釋經法」或「現實化釋經法」〔hermeneutics of creative ritualization / actualization〕)。
這些釋經原則也體現在 2010 年「聖經文學學會」(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會議上一批女權主義作者共同發佈的聲明中。他們指出,任何「女權主義」研究工作都必須具備以下特徵:
簡而言之,女性神學並非單純的理論學術研究,而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其目的在於推動女性、教會乃至整個社會發生深遠的革命性變革。
語言的批判是女性神學推動變革的重要一環。許多女性神學家認爲,聖經中使用的男性化神學語言,以及傳統神學用語中所體現的性別偏見,存在嚴重問題。她們常引用一句話表達這種擔憂:「如果上帝是男性,那男性就成了上帝」[注 5]。
在更激進的立場中,一些女性神學家爲了擺脫神的形像與男性父權制之間不可分割的關聯,選擇使用「Gd」「God/dess」或「Sophia」(希臘語中意爲「智慧」)來稱呼上帝,而非繼續使用傳統的「God」;並使用「thelogy」或「thealogy」(源於希臘語中「theos」爲陽性,「thea」爲陰性)來取代「theology」(神學)。還有一些人則在稱呼上帝時同時使用陽性與陰性的名稱、代詞和意象,或改用中性詞,如「創造者」(Creator)、「救贖者」(Redeemer)、「保守者」(Sustainer)。這類重新命名與重新塑造神形像的語言實踐,已成爲女性神學的重要工程,且標誌著對傳統基督教教義的重大偏離。
一些主流英文聖經譯本採取相對溫和的做法,他們採納性別包容或性別中立的譯法,部分是爲了更準確地將原文語言轉譯爲現代英語,部分則是爲了回應女權主義所帶來的語言變遷。這類翻譯工作極爲複雜,尤其涉及聖經翻譯時更需謹慎;有些譯本在力圖避免冒犯的同時,卻以犧牲準確性爲代價,導致譯文不夠可靠[注 6]。
無論讀者是否認同女權主義的立場,女權主義對日常語言的影響,確實已成爲當代聖經翻譯與講道、神學思考中不可忽視的一項考量。例如,《英文標準版聖經》(ESV)雖然保留了通用的「he」(他)來代表泛指,但也在腳註中指出,新約中希臘詞 adelphoi(直譯爲「弟兄」)在某些上下文中也可以指「弟兄姊妹」(即「神家中的信徒」)[注 7]。雖然 ESV 主文中仍保留「弟兄」而未如 2011 年版《新國際譯本》(NIV)那樣改爲「弟兄姊妹」,但這些腳註顯示,ESV 編者已認識到女權主義對語言意義及讀者理解所帶來的影響。
日常語言的變化本身,就反映出女權主義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女性神學的核心主張是:教會、聖經、甚至聖經所啓示的神本身,都是厭女的、對女性有害的。這一觀點已被當今世俗西方的大多數人接受,至少是被廣泛認可。因此,對聖經福音和歷史基督教的抵觸與敵意,已成爲當今宣教與外展工作的常態背景,也深刻影響著普通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幾乎所有宗派都有過關於按立女性和女性在教會服事中角色的爭論,許多宗派在這一過程中,或多或少接受了女性主義的原則和釋經方法。即便是體制尚未改變的宗派,其內部的教會和家庭往往也會在「女性在家中和教會中的角色」問題上產生分歧。因此,理解女性神學及其影響,已成爲當今多數文化背景下有效牧養與宣教工作的必要準備。
不過,福音派信徒與女性神學家之間,確實也存在一些共識。例如,一切貶損女性尊嚴和平等地位的觀念和行爲(如薪資不公、色情文化、家庭暴力、性騷擾等),都應當令相信聖經的基督徒感到痛心和憤怒,就像女性神學家一樣——儘管我們或許並不同意這些問題的根源何在,或該如何解決。
然而,女性神學與福音派神學的根本分歧仍在於一個核心問題:聖經究竟是什麼?
女性神學的回答是:聖經只是一本充滿錯誤或至多僅供參考的人類文本,若要對女性有益,就必須用懷疑的眼光閱讀,經過挑選和批判性的過濾。
而聖經自己的回答則是:聖經乃是「神所默示的」(提後 3:16),是真實活潑、賜人生命、滿有權柄的神的話語。教會雖然會犯錯,但聖經不會[注 8]。
1 勞雷爾·C. 施奈德(Laurel C. Schneider)與卡西·J. E. 特倫塔茲(Cassie J. E. Trentaz)著,「今日女性神學的理解路徑」("Making Sense of Feminist Theology Today"),載於《宗教指南》(Religion Compass),第 2 卷第 5 期(2008 年),第 788–803 頁,見第 796 頁。
2 勞雷爾·C. 施奈德與卡西·J. E. 特倫塔茲,同上,第 792 頁。
3 例如,菲麗絲·特里布爾(Phyllis Trible)著,《恐怖的經文:聖經敘事的文學—女權主義解讀》(Texts of Terror: Literary-Feminist Readings of Biblical Narratives)(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4)。
4 伊麗莎白·舒斯勒·菲奧倫薩(Elisabeth Schüssler Fiorenza)著,「介於運動與學院之間:20 世紀的女權主義聖經研究」("Between Movement and Academy: Feminist Biblical Stud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載於《20 世紀的女權主義聖經研究:學術與運動》(Feminist Biblical Stud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cholarship and Movement),伊麗莎白·舒斯勒·菲奧倫薩 編(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2014),第 4 頁。該語句被歸於莫妮卡·梅蘭希通(Monica Melanchthon)。將 「wo/men」 拆分是爲了表達女性身份的多樣性,並納入「被邊緣化的男性」,見第 3 頁註釋 4。
5 瑪麗·戴利(Mary Daly)著,《超越上帝父親:邁向女性解放的哲學》(Beyond God the Father: Toward a Philosophy of Women’s Liberation)(Boston: Beacon Press, 1973),第 19 頁。
6 參見 卡森(D. A. Carson)著,《包容性語言之爭:一種現實主義的呼籲》(The Inclusive Language Debate: A Plea for Realism)(Grand Rapids: Baker, 1998),儘管本書出版於 2002 年版《當代新國際版聖經》(TNIV)之前。
7 見《英文標準版聖經》(Wheaton: Crossway, 2001)前言第ix頁,以及腳註,例如《羅馬書》1:13。
8 《三十九條信綱》(Thirty-Nine Articles of Religion)第十九條與第二十一條。
福音派非女權主義 / 互補主義資源
女性神學經典著作
福音派女權主義(平權主義)經典著作
女權主義視角下的女性神學概述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Feminist T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