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教導,亞當是神特別創造的第一個人,由地上的塵土所造。因亞當的不順服,死亡進入了世界並臨到全人類;而耶穌基督作爲第二位、也是末後的亞當,藉著祂的順服將生命帶給人類。
本文探討聖經中關於亞當的形像,以及他與基督之間的關係。首先考察舊約中有關亞當的記述,包括神與他的立約;在創世之初,神應許亞當:若完全順服,便可得永生。因此,亞當應被理解爲一個「立約之首」(代表元首),他的行爲影響所有「在他裡面」的人。其次審視新約對亞當的見證,特別是基督的人格與救贖工作如何回應並勝過亞當的悖逆——這一點在四福音書、《使徒行傳》與保羅的書信中尤爲明顯。與亞當不同,耶穌完全愛父、完全順服;祂代表人類所行的順服,戰勝了亞當的悖逆,使所有在基督裡聯合的人都蒙恩。最後,文章反思亞當教導的實際意義。
聖經明確教導,亞當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人。然而,亞當的歷史真實性卻常受到質疑甚至否認,尤其是自進化論盛行以來。進化論主張人類經長期演化形成。面對這種觀點,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舊約和新約關於亞當的啓示,以及這對我們的信仰有何重要意義。亞當的角色絕不僅僅是聖經中的一個小插曲,而是關乎整個人類歷史與救贖計劃的核心。
創造
《創世記》記載,在創造的第六天,神造了男人與女人(創 1:26–27)。第二章進一步描述了這一過程:耶和華用地上的塵土造了亞當(創 2:7)。這是神特別的創造行爲:亞當並非由低等生命形態演化而來。亞當先被造爲男性,隨後夏娃由他的肋骨而出(創 2:21–23)。男女的次序與關係自創造起便體現出神的設計(參見 太 19:4–6;提前 2:13)。
亞當之約與墮落
《創世記》還教導,神與亞當立了約,這通常被稱爲「行爲之約」(也有人稱「創造之約」「生命之約」或「自然之約」)。儘管對這一術語有不同看法,但如果理解得當,它最能反映聖經原文的意思。所謂「行爲之約」,並不是說亞當可以靠行爲贏得神的恩典;作爲受造者,他本應順服神。這個約的重點在於,神自願與亞當建立關係,並應許只要他完全順服,就能得生命。儘管《創世記》1–3 中未明確使用「約」的字眼,但約的基本要素已經存在(例如:約的成員、條件、獎賞或咒詛的可能性),《何西阿書》6:7 很可能指的就是這與亞當的約。
在《創世記》2:16–17 中,亞當面臨考驗:神吩咐他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違者必死。這不是神隨意頒佈的命令,而是一個總綱性的考驗,檢驗亞當對神全然的愛。他必須在一切方面完全順服。在立約的背景下,愛與順服密不可分。雖然聖經沒有明說,但隱含之意是如果亞當通過考驗,他將獲得永生。亞當本是正直的(傳 7:29),且面前有生命豐盛的目標。然而,他沒能通過考驗,死亡隨之而來(創 2:17;3:19)。即使如此,神仍應許通過女人的後裔帶來救贖(創 3:15)。
在舊約中的影響
亞當的名字在後續經卷中偶有出現,但整部聖經以「神爲萬物的創造者」爲基本假設,創世之初對女人後裔的應許也在歷史進程中以多種方式實現。亞當作爲歷史人物記錄於創世記家譜(創 5:1–3;代上 1:1),並在新約(路 3:38;《猶大書》引用)中得到確認。此外,《何西阿書》6:7、《約書亞記》7:21、《約伯記》31:33 與《以賽亞書》43:27 等處或明或暗地反映了人類墮落的歷史事實。
福音書
新約清楚地指出,亞當是第一個人類。耶穌因童女生子而降生,打破了自亞當以來一切自然出生的規律,使祂成爲聖潔的新人類之首(參見 路 1:31–35,3:38)。從某個意義上說,亞當是「神的兒子」(創 5:1-3);而耶穌是更根本意義上的神子。《路加福音》在耶穌受洗時宣告祂的神子身份(路 3:22),並在曠野受試探時顯明祂的順服(路 4:1–13)。這兩段記載之間的家譜(路 3:38)將耶穌與亞當連結起來,揭示出基督與人類起源之間的關係。《馬可福音》同樣表明,耶穌在受試探時順服神,成爲那位扭轉咒詛的新亞當。亞當的罪帶來了混亂和荊棘,而耶穌在曠野中順服神,與野獸和平相處(可 1:12–13),象徵著祂恢復了創造秩序。
福音書處處可見亞當主題。耶穌常用「人子」稱呼自己,這稱呼很可能出自《但以理書》7:13–14,那裡的「人子之國」(呼應《創世記》1–2 與《詩篇》8)與那些如野獸般悖逆的國度形成鮮明對比。亞當被造時被賦予治理受造界的尊榮,而「人子」正是那位執掌永恆國度的新亞當。在福音書中,耶穌作爲人類的代表完成救贖,戰勝了第一個人的罪。祂以順服捆綁那「壯士」,釋放受魔鬼奴役的人,並赦免他們的罪(太 12:22–32;可 3:22–30)[1]。
耶穌的受難同樣體現出亞當主題。在《約翰福音》中,本丟·彼拉多給耶穌戴上荊棘冠冕、披上紫袍,帶他出來,對眾人說:「你們看這個人!」(約 19:5)。這句話呼應了《創世記》3:22 中神提到亞當時的話。這一諷刺性的場景再次表明,基督的救贖之工帶有王者的榮耀。耶穌雖然被視爲假彌賽亞而被釘十字架,卻從死裡復活,證明罪與死亡無法轄制祂。與亞當不同,耶穌對神的愛始終無瑕;這位完全順服的神人從死裡復活,執掌永恆的國度。《約翰福音》20:15(參 19:41)中,馬利亞誤以爲復活的耶穌是園丁,這一細節頗具象徵意義。正如第一個亞當在園中被託付順服神的使命,耶穌也在園中復活,開啓新的生命 [2]。
早期教父愛任紐(Irenaeus)以詩性語言描述了亞當與基督的並行關係:罪由一棵樹進入世界,救贖亦藉一棵「樹」(即十字架)[3] 成就。死亡藉著亞當來到世界,生命藉著基督臨到人間。保羅的書信將這一真理闡釋得更加明確。
《使徒行傳》與保羅書信
使徒保羅在多處書信中多次提到亞當,尤其是在論到耶穌基督的人格與工作時。最重要的兩處經文是《羅馬書》5:12–21 和《哥林多前書》15:20–49。在《羅馬書》 5:12–21 中,保羅指出一人的犯罪(即亞當)帶來了死亡與定罪,使全人類都陷在其中(5:12、18);與之相對,基督的順服帶來稱義與生命,臨到一切在基督裡的人(羅 5:18–19)。這裡的亞當不僅僅是一個比喻,而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保羅在此闡述的是罪的起源與救贖的實在。亞當是全人類的元首,他的行爲解釋了死亡與定罪爲何臨到全人類。亞當在歷史中的行爲,必須由另一位在歷史中真實行動的人,即耶穌基督的工作來挽回,從而帶來稱義與新生命。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21–22、44–49 中進一步論及亞當與基督的關係。這裡,保羅再次呈現了他的「盟約代表」框架,將亞當與基督視爲兩位人類的代表元首。保羅明確宣告,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15:21)。他指出,歷史上有兩位關鍵的代表性人物:首先的人亞當(15:45),與末後的亞當,即第二個人耶穌基督(15:45、47)。人的命運取決於他與這兩位中的哪一位有聯合(15:48–49),這對全人類都同樣適用 [4]。
同樣,在《使徒行傳》17 章中,保羅在雅典的講道也提到,神是萬民的創造主,「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17:26)。這裡的「從一本」或「從一人」(希臘文:ex henos)極可能指亞當。保羅隨即指出,全人類都要面對那一位「他所立定的人」——耶穌基督,因爲神已使祂從死裡復活,立祂爲萬人的審判者(徒 17:30–31)。
神學家托馬斯·古德溫(Thomas Goodwin, 1600–1680)形像地總結了保羅的神學觀點:保羅談論亞當與基督,好像世上從未有其他人存在一樣;因全人類都繫於這兩人的腰帶之上。[5]
第一,聖經所啓示的神並非自然神論中那位遙遠的神;祂統管萬有,並親自與受造之物建立關係。祂用地上的塵土造亞當,又與他立約,賜下遠超過亞當配得的賞賜。當亞當犯罪後,神並未毀滅人類,而是介入歷史,展開救贖。
第二,聖經關於亞當的教導也挑戰我們是否願意相信聖經的權威。今天,許多人對亞當的真實存在持懷疑態度,提出各種複雜的哲學與科學論證來否認他是人類始祖。然而,我們必須作出選擇:當聖經清楚地教導某件事時,即便這教導看似不可思議,我們是否依然相信?這關乎聖經的清晰性與真實性。
第三,基督的救贖工作必須放在「亞當的代表性」框架下理解。基督的順服,是對亞當悖逆的回應。亞當作爲立約元首,代表全人類行事;同樣,耶穌也作爲立約元首行事,使祂的順服與公義得以歸算給屬祂的人。正如《使徒行傳》4:12 所宣告的:「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爲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1 詳見布蘭登·D. 克勞(Brandon D. Crowe),《末後的亞當:福音書中耶穌順服生命的神學》(The Last Adam: A Theology of the Obedient Life of Jesus in the Gospels)(大急流城:貝克學術出版社,2017 年),153-166 頁。
2 參見克勞(Crowe)《末後的亞當》(The Last Adam)195 頁;阿拉斯代爾·貝格(Alistair Begg)與辛克萊·B. 弗格森(Sinclair B. Ferguson),《超乎萬名之名》(Name Above All Names)(惠頓:十字路出版社,2013 年),34-35 頁。
3 參見愛任紐(Irenaeus),《使徒宣道論證》(Demonstration of the Apostolic Preaching)34 章;同作者《駁異端》(Against Heresies)5.16.3;另參 3.18.1,7;5.16.3;5.21.1。
4 參見小理查德·伽芬(Richard B. Gaffin, Jr.),《沒有亞當就沒有福音:亞當與救贖歷史》(No Adam, No Gospel: Adam and the History of Redemption)(新澤西菲利普斯堡:P&R出版社;費城威斯敏斯特神學院出版社,2015 年),10-12 頁。
5 此爲我對托馬斯·古德溫(Thomas Goodwin),《被彰顯的基督》(Christ Set Forth),收錄於《托馬斯·古德溫文集》(The Works of Thomas Goodwin)第 4 卷(愛丁堡:詹姆斯·尼科爾出版社,1862 年)31 頁內容的意譯。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Jesus Christ: The Last A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