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分类与方法论
敘事神學(Narrative Theology)
2025-06-29
—— John M. Frame

定義

當代後自由主義敘事神學運動雖然正確地試圖從聖經敘事本身汲取真理與理性的標準,卻常常陷入兩個錯誤:一是拒絕聖經具有客觀真理的立場,二是通過割裂敘事中呈現的事實與聖經敘事背後永恆真理的聯繫,滑向相對主義。

概述

聖經作爲包含多種文體的書卷,主要由敘事構成。事實上,聖經的主體結構本身就是一個宏大敘事——從創造、墮落、救贖直到新造。當代一種稱爲「敘事神學」的神學運動試圖避開兩種傾向:一方面是福音派對客觀真理的強調(他們認爲這種傾向陷入了基礎主義認識論[foundationalist epistemology]的窠臼),另一方面是自由派對客觀真理的否定。該運動主張從聖經敘事本身提煉真理與理性的標準。然而,後自由主義敘事神學在單純依靠敘事進行神學建構時,往往因否定聖經無誤的重要性而誤入歧途,最終倒向相對主義。這種理論認爲唯一重要的是敘事所呈現的事實,卻忽視了敘事背後那超越性的永恆真理——這真理對每個人都客觀存在,無論其是否承認聖經敘事的真實性。聖經包含多種文學體裁:神學論述、詩歌、預言、啓示錄、書信等體裁各異的文本,但其核心脈絡可視爲一個宏大敘事:它記載了神如何介入人類歷史,展開一場恢弘的救贖之旅。這故事以創世爲開端(創 1:1),以新天新地的降臨爲終章(啓 21:1)。當人類因墮落陷入困境時(創 3:1-24),整部歷史便圍繞著這個待解的命題展開。而破局之道,即神子民的救贖,最終通過聖子耶穌基督實現:他道成肉身,傳達神的權威話語,爲罪被釘十字架,從死裡復活,升天,並將在神預定的時刻再來。當他再來時,將最終審判惡人,並賜福給他的百姓。聖靈始終推動著敘事進程:在創造之初(創 1:2),默示眾先知(弗 3:5),基督道成肉身(路 1:35)、耶穌事工的能力(路 4:1-2、14)、耶穌復活(羅 8:11),以及裝備教會(徒 1:8),使他們履行使命,將這救贖的史詩傳揚萬邦(太 28:18-20)。


從定義上講,敘事可以描述真實或虛構的故事。但聖經敘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涵蓋了整個世界歷史,並宣稱所述皆爲真理(提後 3:16-17)。

傳統上,大多數神學著作旨在分析、描述和闡釋聖經敘事,但自身並不採用敘事形式。有人批評說,儘管聖經本身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但神學卻很少以故事形式呈現,而是傾向於學術化的論述。這種批評認爲,神學往往試圖以一系列抽象命題的形式,闡述超越時空的普遍真理(因而忽略了歷史背景)。

針對這一批評,一些神學家嘗試以更強調聖經信息的歷史-敘事特性的方式寫作。這種關切可見於愛任紐(Irenaeus,約公元 130-202 年)的著作、改教家(尤其是他們在盟約神學方面的論述)的部分作品,以及約拿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的《救贖工作的歷史》(A History of the Work of Redemption,基於 1739 年的一系列講道)。近年來,強調敘事的傾向在「聖經神學」或「救贖歷史」運動中進一步發展。高偉勳(Graeme Goldsworthy)這樣描述:

此處定義的聖經神學是動態而非靜態的。也就是說,它跟隨神在聖經中啓示的進程。它與系統神學密切相關(二者相互依存),但側重點不同。聖經神學關注的不是最終構成基督教教義的固定信條,而是描述啓示如何逐步展開,並朝著終極目標——即神在耶穌基督裡對其旨意的最終啓示——推進。聖經神學試圖理解聖經所記載的神啓示活動中各個時代之間的關係。系統神學家主要關注成品——即基督教教義的表述;而聖經神學家則更關注真理的漸進展開。系統神學家正是基於聖經神學,才能將五旬節之前的聖經文本作爲構建基督教教義的材料之一。(見《戈德斯沃西三部曲》The Goldsworthy Trilogy,1:45-46)

但近期的敘事神學將這一關注推進得更遠。敘事神學常被稱爲後自由派神學(postliberalism),因爲它不僅聚焦於聖經敘事,更將這種聚焦視爲超越正統神學與自由派神學對立的第三條道路。後自由主義者既拒絕正統派對聖經的理解(即視聖經爲無誤的書卷,提供具有神聖權威的救贖歷史記錄),也反對自由派神學(在 1650-1800 年啓蒙運動時期盛行)的主張——即神學必須服從人類理性的自主性,尤其是世俗科學與哲學所實踐的理性。

後自由派神學提出了第三種選擇:聖經向我們呈現的是一種由獨特的基督教邏輯所支配的語言,這種邏輯規範著基督徒對神的思考與實踐。(可類比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語言遊戲」理論——他認爲語言的意義在於其在人類實踐中的使用。)這種語言濃縮在創造、墮落與救贖的敘事中。但這一敘事是否客觀真實並不重要。討論無誤性或客觀真理——正統派堅持而自由派否定的概念——等於將啓蒙運動的真理理論強加於聖經,而非忠於基督教故事本身。在他們看來,捍衛聖經的客觀真理預設了一種基礎主義認識論,它認爲所有知識都建立在人類理性普遍可及的絕對確定前提上。而後自由派神學認爲,聖經真理只需將敘事作爲神學言說與行動的範本,既不必受正統神學假設約束,也不必迎合啓蒙自由派。後自由派強調,我們應當摒棄哲學假設(無論是本體論還是認識論的),僅採用從敘事本身衍生出的推理形式來研究神學。

在我看來,敘事神學家試圖從聖經敘事本身(而非僞裝宗教中立的哲學來源)尋求真理與理性的標準,這一方向是正確的。但在構建其真理理論時,這些神學家爲迴避基礎主義表述,往往嚴重滑向相對主義。儘管客觀真理這一術語並未出現在聖經中,但其概念卻貫穿始終,且不容妥協。聖經明確將自身敘事呈現爲神啓示的真理(如《約翰福音》17:17;《提摩太後書》3:16-17)。對聖經作者而言,救贖歷史的事件真實發生至關重要。例如在《哥林多前書》15:12-20 中,保羅指出: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便是徒然,我們仍在罪中。聖經敘事所記載的事件必須如聖經作者所陳述和詮釋的那樣真實地發生過。這一點不容動搖。

關於後自由派神學著作中常將「敘事」與「永恆真理」割裂的做法,我們需要特別說明。敘事可以描述真實事件,也可以虛構情節。聖經中確實存在虛構性敘事(如耶穌的比喻),但聖經呈現的創造、墮落、救贖與新造這一主線敘事絕非虛構,而是真理,而且是人類所能認識的最重要的真理。敘事以時間順序呈現這些事件,但這個事件序列本身就是客觀事實。直到永永遠遠,這個序列都將是真實的。

更進一步說,這些敘事事件背後還預設了更深層的永恆真理。基督的救贖工作以神永恆的旨意爲前提(弗 1:11);神的護理以他永恆的全能全知爲基礎(詩 139)。神學不僅要解釋敘事本身,更要闡明敘事背後的永恆實存。這樣的神學不僅陳述真理,更爲一切真理提供判斷標準,成爲人類知識的準則。

由此可見,系統神學與聖經神學之間的分野,並不像人們有時想像的那麼涇渭分明。每一位系統神學家都會闡述耶穌道成肉身、受難、復活、升天及必將再來這一系列歷史事件;同樣,每一位聖經神學家也都在論述三位一體神在歷史中的作爲,這位神本就具有自在永在、永恆不變的屬性。

系統神學家通常更側重神的揀選,而聖經神學家則更關注聖約傳統,但這不過是側重點的不同。原則上,兩類神學家完全可以相互借鑑對方的研究重點。更廣義地說,敘事是真理的組成部分,永恆真理則是敘事的前提基礎。若脫離永恆真理,就無法真正理解聖經敘事;反之亦然。任何有價值的系統神學都必須呈現聖經敘事,而對敘事的闡釋也必須將其視爲由神永恆真理所決定的敘事。

延伸閱讀

需要提醒的是,後自由派敘事神學(Postliberal Narrative Theology)通常並不持守傳統正統神學立場,也不認同福音派所理解的聖經權威。因此,讀者在閱讀以下書目時需謹慎辨別。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Narrative Theology

John M. Frame(約翰·M. 弗雷姆)是佛羅里達州奧蘭多改革神學院系統神學和哲學榮譽教授。
標籤
神學方法論
神學分類
後自由派神學
敘事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