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分类与方法论
教父神學
2025-06-25
—— Coleman M. Ford

定義

教父神學(Patristic Theology)是研究早期教會思想家對神、神的啓示及其性情如何理解的專門學科。

概述

本文旨在梳理基督教會在最初幾個世紀中的神學思想重點及其理論來源,並在此基礎上爲當今基督徒提供一些思考。


引言

教父神學的核心,在於對三位一體上帝真實敬虔的敬拜,這種敬拜是基於聖經所啓示的救贖計劃,而這一計劃的核心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言。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曾有觀點認爲,教父們只是一群盲目將希臘哲學與聖經拼湊在一起的柏拉圖主義者。然而,這種理論根本站不住腳,因爲他們的著作處處浸透聖經真理。對教父而言,哲學與文學是爲教會服務的工具,而不是教會屈從於這些世俗學問。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約 150–約 215 年)曾說:「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只要我們心中思念神,那地方其實就是聖所」(《雜錄》7.7,Miscellanies 7.7)。聖經是教父神學思考的生命源泉,這種思考方式是由「信仰準則」(regula fidei)所代表的使徒詮釋體系所引導的。教會的敬拜儀式以聖經爲基礎,並以使徒所傳的信仰爲支撐,再輔以講道實踐,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核心信念上:耶穌基督是理解整本聖經的鑰匙。在教父傳統中,神學思考與對真神的敬拜密不可分,而真實的敬拜必然包含對耶穌基督位格與工作的正確認識。偏離聖經所傳的信仰,不僅是思想上的錯誤,更會導致行爲的偏差,最終危及人的救恩。因此,教父神學的核心始終是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做工,而這一認知正是基於舊約和新約的見證,並由最初的使徒們所詮釋和傳遞。

基督的位格與做工

公元一世紀末,羅馬的克萊門特(Clement of Rome,約公元 35-99 年)在他的一篇講章中如此宣告:「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爲神,祂是活人死人的審判者」(《革利免後書》1 章)。這一認信與新約使徒的見證一脈相承,成爲教父神學思想的根基。教父們最關心的,就是在生活各層面認識並踐行基督的位格與做工。神藉著一個人啓示了祂自己,在當時的哲學體系中,這樣的觀念是極具衝擊力的。柏拉圖主義者認爲神是非物質的,只能通過理性認知;而基督徒竟宣稱至高者屈尊取了肉身,這在當時看來簡直荒謬絕倫。

但基督教神學正是扎根於「道成了肉身」(約 1:14)這一真理及其豐盛內涵。亞歷山大的俄利根(Origen,約 184-約 253 年)在駁斥二世紀反基督教者塞爾修斯時指出:"請看聖經如何以更慈悲的方式向人啓示——那太初與神同在的聖道...成爲肉身,是爲要臨到萬人"(《駁塞爾修斯》7.42)。

對神的認識若離開復活的基督就不完全。當多馬在《約翰福音》20:28 向復活的主驚呼「我的主!我的神!」時,神對一切創造的經營和管理(即神啓示的秩序)就此顯明。此後所有教父的神學思考都建立在這一根基上:特土良(Tertullian)嘗試從人類心理學的角度,論證神位格間的關係;俄利根則強調基督「道」與「智慧」等稱號的重要性,以此證明神啓示的秩序;普瓦捷的希拉里(Hilary of Poitiers)也認爲,神的關係(economy of God)在復活中顯明,使三位一體中位格間的關係更爲清晰。

基督的位格與工作,是教會早期幾個世紀神學爭論的主要戰場,尤其是第四世紀。來自埃及的長老亞流(Arius)主張,耶穌不是永恆的聖子,而是被造的存在。這場爭議促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位 324-337 年)於 325 年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這是基督教歷史上首次普世性會議。大會駁斥了亞流的教導,並頒佈《尼西亞信經》,明確宣告子與父本質相同、同爲永恆的真神。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約 296–373 年)在回應亞流及其追隨者時說:「祂是從父而生的子,因此,祂就絕不會偏離聖父本體的任何屬性。」(《駁亞流派》1.6.22,Against the Arians 1.6.22)。這場論戰持續蔓延,從第四世紀末至第五世紀初教會召開了更多大公會議:381 年君士坦丁堡會議、431 年以弗所會議,以及 451 年迦克墩會議。這些會議一方面澄清了基督的位格與工作,另一方面也進一步闡明了聖經中關於三位一體的教義,包括確認聖靈的完全神性,以及三一真神的合一。

因此,對基督位格與工作的正確認識,爲三位一體神學奠定了堅實基礎。基督論異端不僅扭曲了對耶穌的理解,更破壞了整個三一真神的完整性。早期教會同樣出現的聖靈論異端(Pneumatalogical heresies),否定聖靈的完全神性與位格性。這些關於聖靈的錯謬教義,與基督論異端實乃一脈相承。教父們不僅堅守三位一體的合一,也強調每一位格的獨特性與位格屬性。《尼西亞信經》宣告聖子是「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祂是聖父所生,而非聖父所造,與聖父同性同體。」《迦克墩信經》進一步解釋基督的兩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教父們堅信:錯誤理解基督的位格與工作,就等於錯失救恩。得救並不要求人完全明白這些教義的奧祕,但要得著真正的救恩,人必須承認耶穌基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此外,教父們還強調「與神性有分」的主題(參見《彼得後書》1:4),這也是爲何必須堅持基督的二性。亞他那修曾宣告:「祂成爲人,是爲了使我們成爲神。」(《道成肉身》54.3,On the Incarnation 54.3)這當然不是說我們能與永恆的三一真神同質,而是指基督取了人性,使我們在榮耀中得以有祂的形像(參見《約翰一書》3:2)。因此,早期教父對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的理解,是扎根於聖經本身,並建立在對聖經的正當詮釋之上。

聖經

基督就是「道」(Word),這不僅意味著祂是神和其救贖計劃的終極啓示,更意味著祂是整本聖經的核心所在。基督成全了聖經的應許,而教父們對聖經的詮釋也無一不以基督爲起點。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曾說:「不要爲了相信而求理解,當爲理解而先相信。」(《約翰福音講道集》29.6.2,Tractat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29.6.2)這句話深刻表達了教父們詮釋聖經的方法,尤其是舊約。他們的神學世界是以聖經默想爲主,而非哲學推理。殉道者遊斯丁(Justin Martyr)回憶當時教會主日崇拜的情景:「在主日,所有住在城市或鄉村的人聚集到一處,讀使徒的回憶錄或先知的著作,時間允許的話就讀得多些。閱讀完畢後,主持者便口頭勸勉大家效法這些善行。」(《護教篇一》67 章,First Apology 67)在初代基督徒眼中,聖經猶如一面澄明的靈鏡,最能照映尋求超越之人靈魂的本真。同時,聖經也是他們認識基督的所在。藉著「位格釋經法」(prosopographical exegesis,即辨識經文中由三位一體哪一位格發言),教父們認爲整本聖經中都可以看見「道」基督的身影。他們在先知、使徒,以及《希伯來書》的作者中看到了這一詮釋方式的先例。教父們既注重聖經的字面意義,也追求其屬靈內涵。唯有在聖靈裡行走、生活的人,才能體會聖靈在聖經中所隱藏的深奧真理。拿先亞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約329–390年)指出:「我們在聖靈的光照中,從父的光中領受子的光。」(《神學講道集》31.3,Oration 31.3)這種光照使教父們將聖經啓示與神之榮美相連。亞歷山大的俄利根曾說:「當靈魂目睹上帝之道的美善與榮美時,就會被屬天之愛與渴慕所感動」(《雅歌釋義》序言 2.17,Commentary on the Song of Songs Prologue 2:17)正是聖靈在讀者心中運行,使他們在閱讀中看見神不可言喻的榮美。

聖經承載著神聖啓示的救恩信息。亞他那修指出:「聖經乃是神藉著屬神之人所說所寫的話」(《論道成肉身》56.2)。奧古斯丁同樣深情告白:「你的聖經是我純淨的喜樂......你的聲音勝過萬般歡愉」(《懺悔錄》11.3-4)。在初代教會看來,聖經展現的救恩計劃在基督身上完全綻放。他是根治罪惡與絕望的良藥。基督是聖經的應驗,是解開聖經一切奧祕的鑰匙。正如認信者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所言:「道成肉身的奧祕,蘊含著聖經所有預表與隱喻的真義」(《知識篇章》,Chapters on Knowledge 1:66)。因此,聖經不是一部詞典或百科全書,而是一部啓示性的宇宙之書,一種與其他宗教和哲學相抗衡的真理敘事。該撒利亞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約 330–379 年)曾連講九篇創世記證道(即《六日創世講道集》In Hexameron),將神創造的榮美與希臘哲學的謬見進行對比。他特別強調,神俯就人的理解力,以人能明白的方式啓示自己。這種啓示的恩典正是教父神學的核心:認識神始於神的自我啓示。爲抵禦諾斯替主義等異端解經,早期教會以「信仰準則」捍衛正統釋經傳統。這一準則濃縮了新約的使徒信綱,包含:三位一體信仰框架下的童女生子、受難復活、肉身升天、再來審判等基要真理。它如同箭靶的中心(skopos),標定了聖經啓示的核心真諦。

教父神學:敬拜與生命的翻轉

認識神,自然引向敬拜神。這種認識也深刻影響人的生活方式。早期教會的神學是一種敬拜的操練,是對神的愛與渴慕的體現,而不是枯燥的學術活動。教父們認識到,真正的基督教知識追求必須與敬拜三位一體的神緊密相連。按奧古斯丁的說法,當我們看見並體認神聖之愛時,這愛就「點燃我們」,「提升我們」歸向神(《懺悔錄》13.9.10)。尼撒的格列高利( Gregory Nyssa )則指出:「德行生活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效法神」(《雅歌註釋》講道九篇,Commentary on the Canticles, Sermon 9)。神是德行成長的真正目標。看見神的光,就是與這光相交,並被它改變。拜偶像不僅違背聖經,更揭示了邪靈勢力在世界中的運作。敬拜假神使人變得像假神,最終走向死亡與絕望;而敬拜真神,則引人進入光明和真正的生命。

因此,教會的神學與敬拜密不可分。神學的思考是從禮儀敬拜中生發出來的,同時也反過來滋養禮儀敬拜。早期教會的大多數神學思想家都是牧者,他們與教會的禮儀敬拜緊密相連。信仰的思考,是在信仰的禮儀中被形塑的。如果忽略了這一背景,就無法真正理解教父們的神學思想。安提阿的依納爵(Ignatius of Antioch,約 35–110 年)在寫給以弗所教會的信中,談到基督「兩性合一——既是人子,也是神子」,目的在於勸勉教會要在教會領袖的帶領下合一,以便「毫無分裂地」參與聖餐(即「主的晚餐」),這聖餐正是「不朽的良藥」(《致以弗所教會》20.2,Letter to the Ephesians 20.2)。只有承認耶穌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他生命、死亡與復活所帶來的改變。如果不相信基督是爲我們的救恩而取了肉身的神,那麼向祂禱告或參與聖餐都是徒然。敬虔的生命、德行的塑造,唯有在與基督聯合、並活在基督身體——教會——的團契中,才成爲可能。

福音派基督徒的思考

對福音派讀者而言,教父神學提供了三點重要的屬靈教訓:第一,神學思考應當是敬拜的一部分。儘管教父們曾經歷多場神學爭戰,但他們的根本目標,是爲了維護並高舉對三位一體真神及道成肉身基督的正確敬拜。如果神學反思不能引向更深的敬拜,便失去了最重要的意義。第二,聖經是永不枯竭的基督寶庫。在去往以馬忤斯的路上,耶穌親自教導門徒如何解讀神的話語(參見《路加福音》24:13–35)。每一句啓示之言都回蕩著基督的聖名。第三,教父神學關注生命的更新與翻轉。唯有那被聖靈充滿的人,才能明白屬神的事,並在其中成長。神的榮美,藉著聖經啓示與基督的救贖之工顯明出來,指引信徒過一種以耶穌基督爲中心、在聖靈扶持下的德行生活。在神學與屬靈生命成長之間,二者是無法割裂的整體。

結語

第五世紀擔任羅馬主教的利奧一世(Leo the Great,約 400–461 年)曾說:「基督教是一種建立在基督十字架奧祕之上的信仰」(《講道集》82.6,Sermon 82.6)。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是早期教會一切神學思考的根基。這是一份「已交託的真道」(參見《提摩太後書》1:13–14),傳承自聖經正典的舊約和新約,並由使徒宣講作出正統詮釋。早期教會的講道、書信、神學論文與信經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道成了肉身」(參見《約翰福音》1:14)。對教父們來說,神學從來不是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一項鮮活、有力、能更新生命的追求,最終引導人進入對三一真神的真實敬拜。

延伸閱讀推薦

  1. 克里斯托弗·A. 霍爾(Christopher A. Hall)《與教父們一同學神學》(Learning Theology with the Church Fathers,美國校園團契出版社,2002 年)
  2. 邁克爾·A. G. 海金(Michael A.G. Haykin)《重識教父:他們的生平與教會塑造之路》(Rediscovering the Church Fathers: Who They Were and How They Shaped the Church,十架路出版社,2011 年)
  3. 凱利(N.D. Kelly)《早期基督教教義(修訂版)》(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哈珀柯林斯出版社,1978 年)
  4. 雅羅斯拉夫·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基督教傳統:教義發展史·卷一(100-600 年):大公傳統的興起》(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Vol. 1: The Emergence of the Catholic Tradition (100-600)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75 年)
  5. 羅伯特·路易斯·威爾肯(Robert Louis Wilken)《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精神:尋求神的面》(The Spirit of Early Christian Thought: Seeking the Face of God ,耶魯大學出版社,2005 年)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atristic Theology.

Coleman M. Ford(科爾曼·M. 福特)現任美國德克薩斯州沃斯堡西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人文學助理教授,並擔任德克薩斯州丹頓市鄉村教會(The Village Church)的家庭小組助理牧師。他與妻子亞歷山德里婭(Alexandria)育有三個孩子。
標籤
神學方法論
神學分類
教父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