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
主的日子
2025-06-09
—— Jason S. DeRouchie

定義

「主(耶和華)的日子」一詞既指在末了耶和華將通過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降臨來刑罰和恢復整個世界的那個時間,也指表明了和指出那日到了的那段最終的時期。不悔改的罪人應該懼怕主的日子,但那些蒙饒恕和救贖的人可以充滿盼望地期盼它。

摘要

舊約用災難、戰爭和獻祭的重疊形像將主的日子描繪成一種刑罰;它通過強調在彌賽亞大衛之君的統治中,神的同在降臨在祂百姓身上凸顯出那日是更新的日子。然後新約將基督耶穌確定爲最終實現主的日子之人,通過祂的死亡和復活開啓它,並將在祂第二次降臨時完全成就它。對於選民來說,耶穌的死標誌著神爲罪而發的憤怒已平息,祂的復活標誌著新創造的開始。然而,對於非基督徒來說,主憤怒的日子仍在未來,它將隨著災難、戰爭和獻祭而來,因爲作爲勇士的神將進入空間和時間來刑罰祂的敵人,並重建正確的秩序,在那裡祂將被高舉過於諸天。


什麼是主的日子?

「耶和華的日子」一詞及與之類似的簡稱(例如,「那日」)既指耶和華將刑罰和恢復/重新創造整個世界的最終時間,也指表明了和指出那日到了的那段最終時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日」指的是在這個時間內所發生的事件而非指一個時間範疇。一方面,神的先知和使徒將主的日子確定爲一個高潮事件——神將建立祂的主權,消除一切邪惡,並在普世範圍內帶來持久和平(例如,番 1:14-18,3:8-10;帖後 1:9-10;彼前 3:10)。這一現實在基督第一次降臨時就已經到來,但只有當祂第二次降臨時才會完全實現。另一方面,聖經中的人物還將「耶和華的日子」這樣的語言用在預表耶和華進入空間和時間通過刑罰邪惡來重建正確秩序的各種情況——不但在廣闊世界(耶 46:10-12;俄 15;番 3:8;參賽 2:10-22,13:1-22;結 30:1-9;珥 3:9-16)也在以色列和猶大(結 13:5;摩 5:18;亞 14:1;參賽 3:1-4:1;珥 1:15,2:1-11、31;摩 5:18;番 3:7;瑪  4:5 [來 3:23])。

主的日子不僅是伴隨著神聖憤怒的時刻,它也實現了重建末世安息的盼望(來 4:9、11)。在創造周的第七天,耶和華神從祂一切的勞作中休息了(創 2:1-3),標誌著這個世界恰當的秩序來自整個受造界爲神作爲至高者在祂聖殿中治理這個世界而歡慶(詩 132:7-8、13-14)。人在伊甸園中的悖逆打破了天國的和平,使得造物主耶和華作爲戰士而奮起。祂再次作工(見約 5:17,9:3,14:10)著手重建國度的安息和秩序,最終將通過祂的彌賽亞、勝過罪的救贖者實現這一目標(創 3:15;亞 3:9,13:1;太 11:28-30)。從救贖歷史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創造週末尾神掌權的那安息日不僅是對已發生之事的見證,還描繪出了本應及將要成就之事。歷史正在走向它的目標——那是主的日子,它的成就一方面將帶來最終的刑罰,一方面將帶來一個新創造。在這裡,耶和華將通過祂的彌賽亞大衛之君(例如,賽 9:6-7,11:1-10;耶 23:5;結 37:24)而得高舉,在這裡有享受神同在,聖潔又平安的餘民(例如,賽 4:2-6;番 3:11-20;亞 14:1-21;參珥 2:28-32;摩 9:11-15)。

舊約如何描述主的日子?

即將到來之主的日子包括了刑罰和更新。

作爲刑罰之主的日子

耶和華日子的破壞性直接源於祂對背約的正義之怒。「必有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要臨到驕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爲卑」(賽 2:12,參 13:9;瑪 4:1[3:19])。在那日,悖逆者將無處求援(賽 10:3-4,24:5-6,33:14;珥 2:11)。

舊約使用了災難、戰爭和獻祭等重疊意象來描述即將到來的烈怒時刻。前者預示著自然界和人際範疇中的災難,而後兩個形像則描繪出耶和華將通過律法刑罰仇敵來在祂的世界中重建正確秩序。正義要求神施以刑罰,因唯有通過流血——無論是代贖者的血還是罪人的血(利 17:11;民 35:33;撒下 21:3;賽 22:14)——祂才能接受贖罪祭。

災難

聖經作者經常將耶和華的憤怒之日與黑暗、風、地震和雲聯繫起來,這回應了主在亞當和夏娃犯罪後與他們的會面(創 3:8),以及祂在西奈山降臨在以色列人面前建立舊約(出 19:16)。「萬軍之耶和華必用雷轟、地震、大聲、旋風、暴風並吞滅的火焰,向她討罪。」(賽 29:6,參 30:30;珥 2:30-31)。暴風雨和陰影、陰暗和震動這些不詳的警示形像展示了耶和華的怒氣及其緊迫性,並突出了祂即將帶來毀滅之日的臨近,不僅對個體(撒下 22:12;伯15:22)和列國(賽 13:10,30:30 參賽  30:33;結 30:3;珥 3:15;番 1:15),也對以色列/猶大(賽 5:30,8:22,29:6;參珥 2:2、30-31;摩 5:18、20,8:9)。

雖然以色列中的許多人設想主的日子是光明的一天,但先知們強調,對所有不悔改的人來說,這確實是黑夜。「你們爲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沒有光明」(摩 5:18;參彌 3:6)。「我將你撲滅的時候,要把天遮蔽,使眾星昏暗,以密雲遮掩太陽,月亮也不放光。我必使天上的亮光都在你以上變爲昏暗,使你的地上黑暗。這是主耶和華說的。」(結 32:7-8;參 珥 2:2、10、31,3:15;摩 8:9;番  1:15)。當神進入我們的空間和時間時,自然力量會做出回應;風暴被喚醒,大地震動。這種對耶和華日子的描述應該讓人心驚膽戰。

戰爭

主的日子之黑暗有時可能不是指風暴,而是指作爲神聖戰爭之受害者而滅亡的感官體驗。在耶和華的日子,神仇敵的生命之光確實會熄滅。因此,西番雅將主的日子描繪成「……憤怒的日子,是急難困苦的日子,是荒廢淒涼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擊堅固城和高大的城樓」(番  1:15-16)這些場景讓人想起耶和華征服迦南(參民 13:28;申 1:28,3:5,9:1與申 6:10-11;書 6:5、20)並將祂烈怒的日子描繪爲一個更終極的征服,而在這更新之地神將重建一群新的百姓(參番 1:13 與申 6:10-11,28:30、39)。

耶和華是咆哮的獅子(何 11:10;珥 3:16;摩 1:2)——一位與敵人征戰以拯救祂忠心餘民的戰士(參出 15:3;詩 24:8)。「耶和華在他軍旅前發聲,他的隊伍甚大,成就他命的是強盛者。因爲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誰能當得起呢?」(珥 2:11)「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你的財物必被搶掠,在你中間分散。『因爲我必聚集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那時耶和華必出去與那些國爭戰,好像從前爭戰一樣。」(亞 14:1-3;參耶 46:10)有時,經文明確指出其它力量將作爲神報復的工具,作爲祂憤怒的「杖」(賽 10:5;參彌 6:9)和祂戰爭的「武器」(賽 13:5;耶 51:20)。

號角常用作戰鬥的警報,無論是進攻(民 10:9;伯 39:24)還是防禦(耶 42:4;摩 3:6;尼 4:20)。舊約作者們經常利用這一現實將號角聲與耶和華的次終極和終極征戰日聯繫起來,無論是爲了呼召侵略者(耶 51:27;番 1:16;亞 9:14)還是警示受攻擊者(耶 6:1;結 33:3;珥 2:1;參耶 4:19;結 7:14;何 5:8)。在這樣的日子裡,這聲音是哭號(番 1:14)。

獻祭

在強調主的日子臨近之後先知西番雅將這個陳述建立在了神「已經預備祭物」(番1:7)之現實的基礎上。祭獻的火不亞於對付罪惡的聖戰。因此,在用災難和戰爭的圖景描述了這日之後,神強調說:「我必使災禍臨到人身上……因爲得罪了我」(番1:17)然後,祂繼續用祭獻的形像來描述祂將如何對付祂的敵人:「他們的血必倒出如灰塵,他們的肉必拋棄如糞土……他的憤怒如火,必燒滅全地」(番1:17-18;參瑪 2:3)。在許多主的日子的經文中火都很突出,它很好地匹配了災難、戰爭和祭獻的場景(例如何 8:14;彌1:7;番 3:8;瑪 4:1 [3:19];參賽 29:6;珥2:3、5、30;摩5:6;俄 18;彌 1:4;鴻 1:6,3:15;番 2:2)。

耶利米和以西結都將耶和華對敵人的刑罰比作一場大祭獻(耶 46:10;結 39:17、20-21)。撒迦利亞雖然不如他們那麼明確,但當他指出耶和華將通過一個祭司式的統治者「在一日之間除掉這地的罪孽」(亞 3:9,參 6:12-13)時,他也將這圖景聯繫了起來。建立新約的立約之血與他(這位祭司式的統治者——譯註)緊密相關(亞 9:9-11),他的象徵性死亡將拯救神的百姓(亞 14:7-9)。《以賽亞書》52 章 13 節至 53 章 12 節似乎通篇都在與此呼應。

戰爭和祭獻的混合圖景描繪了耶和華將如何公義地獲得贖罪祭並重新建立正確的秩序,在這個秩序中,蒙救贖者會將祂視爲至高,並珍視他人身上祂的形像(參賽 22:14,34:2、6)。這就是主的日子之目標。

臨近卻仍在企盼中

舊約對主的日子之陳述往往沒清楚地說明異象中的哪些元素是針對立即到來之主的日子,哪些是針對最終之主的日子。然而時間會澄清,最初的、部分已經實現的事實確立了那即將到來的、未來會完全實現的確定性(參耶 28:9;結 33:33)。

舊約中的許多以色列人可能會認爲每一次神聖憤怒進入歷史都有可能是對這個世代的最終審判(例如,對猶大的審判,哀 2:21;或對巴比倫的審判,賽 13:13、19)。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忠心的人認識到它們只是最終刑罰和救贖的預表(參結 38:17,39:8;參耶 6:22-23;啓 20:7-10)。

先知們通常將這日描繪爲「臨近,臨近而且甚快」(番 1:14;參賽 13:6;結 30:3;約 2:1,3:14;俄 15;番 1:7)。對於生活在黑暗中的不悔改者,這一天會像盜賊一樣突然降臨,讓他們措手不及(約 2:9;參耶 48:11-12;摩 9:10;彌 3:11;番 1:12)。因此,他們要警醒(約 1:5)。雖然神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只與永恆以及祂自己的時間相關,但先知們的觀點是,立刻的回應是必要的。只有那些現在悔改並尋求主的人,在憤怒的風暴來臨時才有望得到庇護(約 2:14;摩 5:15;約 3:9;番 2:3;參賽 33:14-16)。

作爲更新之主的日子

就在耶和華審判全地的那日,祂應許不僅會召集列國施行刑罰,還要救贖出一個更新的、多民族的敬拜共同體,他們將呼求祂的名(番 3:8-10)。在那日,祂將從祂面前消除罪惡和罪人,同時結束詛咒,戰勝敵人,創造一個讓祂忠心的餘民永遠不再懼怕災禍的環境(番 3:11-20)。因爲神已經赦免了他們的罪,並稱他們爲義人(賽 53:11;耶 31:34),他們對神的懼怕和因神而有的喜樂將得到滿足,祂對他們的喜悅將引發他們的頌讚(賽 65:19;番 3:14、17;瑪 4:2 [3:20])。

耶和華的日子之核心是祂的同在重新返回到祂的百姓中間。「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瑪 3:1-2)約珥澄清說,神將拯救並傾倒祂的靈在那些悔改並呼求祂名之人身上(珥 2:11-13、28-29;參結 36:27,37:14;番 3:9)。在這一天,神將實現祂對大衛國度的應許,使整個地球在大衛的新統治下繁榮(賽 11:1-10;結 37:24-28;摩 9:11-14)。耶和華將作爲獨一無二的君王而被高舉,所有受造物都將反映祂的聖潔並爲此歡慶(亞14:7-9、20)。

新約如何看待主的日子之實現?

主的日子是災難、戰爭和獻祭

新約借鑑了舊約中關於災難、戰爭和獻祭的圖景,在描繪主的日子到來時,通常明確將其與耶穌的第二次顯現聯繫起來。使徒們繼續強調這一天的臨近(腓 4:5;啓 1:3,22:10),同時強調神是信實的,任何延遲的感覺都只是由於祂耐心地盼望看到更多人得救(彼前 3:8-9)。對於不悔改的人,憤怒的日子仍然會完全出乎意料——就像「夜間的盜賊」一樣到來(帖前 5:2;參約 2:9;太 24:43;帖前 5:4;彼前 3:10;啓 3:3,16:15)。但那些在屬靈上警醒並生活在光明中的人不會爲這一天的到來吃驚(帖前 5:4;參太 24:42-43;可 13:33-37;弗 5:14;帖前 5:6;啓 3:2-3)。

地上所有人都「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 24:30;參徒 1:9-11)。那時,「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都招聚了來」(太 24:31;參帖前 4:16;啓 8:7),分開麥子和稗子,用「不滅的火」燒燬稗子(太 3:12;參帖後 1:7-10;彼後 3:7、10)。約翰預見,這場對抗邪惡的最終之戰的結果將是一場獻祭,它也將成爲飛鳥的盛宴:「你們聚集來赴神的大筵席!可以吃君王與將軍的肉,壯士與馬和騎馬者的肉,並一切自主的、爲奴的,以及大小人民的肉」(啓 19:17-18)

主的日子在已然未然間

施洗約翰的傳道爲耶和華憤怒的日子和祂重歸聖殿鋪平了道路(太 11:9-15),這應驗了瑪拉基的預言(瑪 3:1-2;4:5-6 [來3:23-24])。施洗約翰展望到這日將有神聖憤怒的火焰顯現,將義人從惡人中區分開來,並且他看到耶穌既是戰士也是祭物,通過耶穌,神將帶來毀滅和救贖(太 3:11-12;約 1:29)。此外望向主的日子(番 3:8),先知西番雅預先敦促所剩下的「錫安的民」歌唱,因爲「以色列的王耶和華」已經除去了他們的審判,並在他們中間統治,使他們永遠不再需要「懼怕」邪惡(番 3:14-15)。約翰在講述耶穌耀入聖城時提到這段經文,稱耶穌爲「以色列的王」,祂的到來意味著「錫安的民」不應再「懼怕」(約 12:13、15;參亞 9:9)。[1] 此外,西番雅還預見到在神憤怒的日子之後,新天新地的果實——比如在平息神烈怒的獻祭之火的灰燼中將長出呼求耶和華的名和來自萬族的祭司族群(番 3:8-10),路加描述了五旬節和埃塞俄比亞太監得救,這些描述預示了西番雅的預言已經初步實現(徒 2:4、21;8:26-39)。

所有這些現實都表明,聖經作者們認爲基督的死和復活標誌著主的日子以及與之相伴的新創造即將到來。這可能就是爲什麼每一部符類福音書,都在《詩篇》18 章 7-15節(來 8-16)與彌賽亞君王已經建立起來的關聯意象之上,強調了與基督之死直接相關的災變現象(太 27:45、51;可 15:33;路 23:44)。這也可能解釋了爲什麼路加能夠看到五旬節聖靈的工作實現了約珥關於主的日子之預言,同時強調將有眾多天地間的神蹟奇事,包括「在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未到以前」的黑暗(徒 2:16-21;參珥 2:28-31)。

在十字架上,神將末日的憤怒傾倒在基督身上,祂代表了祂要算爲義的那許多人(賽 53:10-11)。在十字架上,耶穌審判了世界,驅逐了它的邪惡統治者,並將所有人吸引到祂自己身邊(約 12:31-32)。爲了我們的緣故耶穌成爲了罪和咒詛(林後 5:21;加 3:13),通過祂的贖罪祭,神「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把它撤去」,從而解除了那曾經可以控告我們之掌權的者的權勢(西 2:14-15)。我們曾是神的敵人注定要遭滅亡,但現在因著基督的血得以稱義,我們將「藉著他免去神的憤怒」(羅 5:9)。在十字架上,神在歷史中啓動了舊約先知所預見的將在歷史末了發生的事情。現在,基督徒因基督已經擔當了主的日子之審判的刑罰而得到了保護(羅 3:24;5:1,9-11;參賽 53:5;彼前 2:24)。

另一方面,雖然我們應該將基督之死視爲未來終極主的日子進入到了歷史的當中,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主的日子之完全成就仍然尚未到來。保羅說,「論到我們主耶穌基督降臨和我們到他那裡聚集」,「因爲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帖後2:1-3;參可 13:7)。

在其它地方,耶穌提到了未來「審判」的那日,屆時神將根據人的行爲審判所有人(太 12:36;參太 7:23,10:15,11:22-24;約 12:48)。祂將這一天直接與祂的第二次降臨(太 24:36、42、50,25:13;參可 13:32;路 17:24)以及未來的復活(約 6:39-40、44、54,11:24)聯繫起來,對所有在黑暗中的人來說這都是措手不及的(太 24:43、50;路 12:46,17:30)。當那時,基督將召集萬民到祂身邊,將惡人從義人中分別出來(太 3:12,25:31-32;參太 13:24-30;番 1:2,3:8)。祂將用永恆的憤怒刑罰惡人(太 7:21-23,25:41)。然而,祂將歡迎義人並與他們共享宴席(太 25:34,26:29;可 14:25),他們將完全認識祂(約 14:20)。

保羅強調說:「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爲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林前 3:13;參林後 5:10)他還說,那些「不認識神和那不聽從我主耶穌福音的人。他們要受刑罰,就是永遠沉淪,離開主的面和他權能的榮光。這正是主降臨,要在他聖徒的身上得榮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顯爲稀奇的那日子」。(帖後 1:8-10)同樣,彼得強調,對於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來說,「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 3:10;參帖前 5:2;啓 3:3)約翰將這個世代的巔峰之戰稱爲「神全能者的大日」(啓 16:14)和「他們憤怒的大日到了」,他問道:「誰能站得住呢?」(啓 6:17)。

當保羅聲稱所有基督徒都是「光明之子,白晝之子」時,他對這一天的論述捕捉到了主的日子已然到了與主的日子尚未來臨之間的重疊。我們不屬於黑夜,也不屬於黑暗。他接著說:「我們既然屬乎白晝,就應當謹守,把信和愛當做護心鏡遮胸,把得救的盼望當做頭盔戴上。因爲神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帖前 5:5、8-9)在某種程度上,基督徒已經經歷過並正在經歷主的日子,因爲「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憤怒。因爲我們做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羅 5:9-10)。在基督第一次降臨時,主的日子就降臨了,「因爲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多 2:11),並開啓了新創造。然而,我們仍在「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神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多 2:13;參羅  8:18)爲了實現舊約的盼望(創 3:15;賽 66:8;亞 3:9),耶穌通過啓動天國的安息和秩序恢復了安息日,而這一切只有在祂再來的時候才能完全實現(太 11:28-30;來 4:9、11)。因此,「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致搖動……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 10:23-25)

腳註

[1] 參 Christopher S. Tachick, 「King of Israel」 and 「Do Not Fear, Daughter of Zion」: The Use of Zephaniah 3 in John 12, Reformed Academic Dissertations 11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2018).

進一步閱讀

  • Barker, J. D. 「Day of the Lord.」 Pages 132–43 in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Edited by Mark J. Boda and J. Gordon McConville.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12.
  • Beale, G. K. 「Eschatology.」 DLNew Testament, 330–45.
  • Hiers, Richard H. 「Day of the Lord.」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2:82–83.
  • LaRocca–Pitts, Mark A. 「The Day of Yahweh as a Rhetorical Strategy among Hebrew Prophets.」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2000.
  • Motyer, J. Alec. 「Zephaniah.」 Pages 897–962 in The Minor Prophets: An Exegetical and Expository Commentary. Edited by Thomas Edward McComiskey. Vol. 3 of. Grand Rapids: Baker, 1998.
  • Ortlund, Dane C., and G. K. Beale. 「Darkness over the Whole Land: A Biblical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n Mark 15:33.」 WTJ 75 (2013): 221–38.
  • Stuart, Douglas K. 「The Sovereign’s Day of Conquest: A Possible Ancient Near Eastern Parallel to the Israelite Day of Yahweh.」 BASOR 221 (1976): 159–64.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Day of the Lord.

Jason S. DeRouchie(傑森·德魯奇)博士畢業於美南浸信會神學院,目前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城(Kansas City)浸信會中西部神學院(Mid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擔任舊約和聖經神學研究教授。他是What the Old Testament Authors Really Cared About: A Survey of Jesus』 Bible (Grand Rapids: Kregel, 2013) 的特約編輯,以及How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Old Testament: Twelve Steps from Exegesis to Theology (P&R, 2017) 一書的作者。他的資料網站是jasonderouchie.com。
標籤
聖經
審判
末世
災難